歷史科學
歷史科學
通常指科學的歷史學。在馬克思主義以前,世界各國積有豐富的歷史著作和史料,也有各種各樣的史學思想和觀點。但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嚴格說來那時的歷史學還不成其為科學。
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他們創立了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實現了社會科學的偉大革命,從而使歷史學真正成為一門科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隨著歷史的發展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
馬克斯主義思想
“歷史科學”對於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來說是具有全局性的重要觀念。儘管我們長期以來把唯物史觀看成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標誌性貢獻,但對於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歷史科學”的提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深入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科學”觀念,有利於我們更為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歷史科學”的概念,但正如他們對其他概念的使用一樣,由於複雜的原因而往往含義有所不同。綜觀之,含義主要有二:一是學科劃分意義上的,一是科學研究原則與方法意義上的。
學科劃分
學科劃分意義上的“歷史科學”又有三。最為廣義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的:“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選集1卷66頁)。這裡的歷史科學包括了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更多的時候,特別是恩格斯,作為學科劃分的“歷史科學”是狹義的。例如,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對於一切歷史科學都是一個具有革命意義的發現”的時候,補充說,“凡不是自然科學的科學都是歷史科學”(選集2卷38頁)。恩格斯《反杜林論》中反駁杜林時曾經指出過存在三種類型的科學:“第一個部分包括所有研究非生物界的並且或多或少能用數學方法處理的科學,即數學、天文學、力學、物理學、化學”;“第二類科學是研究活的有機體的科學”;第三類是“按歷史順序和現今結果來研究人的生活條件、社會關係。法的形式和國家形式及其由哲學、宗教、藝術等等組成的觀念上層建築的歷史科學”(選集3卷428~429頁)。而在恩格斯晚年致梅林的信中指出,“歷史在這裡應當是政治、法律、哲學、神學。總之,一切屬於社會而不是單純屬於自然界的領域的簡單概括”(選集4卷726~727頁)。可見,在學科劃分的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科學觀念更多的是指稱我們今天所說的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在恩格斯那裡,偶爾也將歷史科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相對,其實相當於我們今天理解的人文科學。例如,“在研究經濟範疇的發展時,正如在研究任何歷史科學、社會科學時一樣,應當時刻把握住……”(選集2卷24頁)。
通觀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歷史科學更為主要的是一種基於唯物史觀的統一的科學研究原則和方法。如果說學科劃分只是馬克思、恩格斯在釐清自己所從事工作的領域的話,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上的歷史科學則是馬克思、恩格斯著意創造的新的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首次開創了歷史科學。這是大寫的歷史科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馬克思、恩格斯說他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歷史科學。列寧曾經指出,正如達爾文的“種變說所企求的完全不是說明‘全部’物種形成史,而只是把這種說明的方法提到科學的高度,同樣,歷史唯物主義也從來沒有企求說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唯一科學的’說明歷史的方法”(選集1卷13頁)。筆者以為,如下四條是作為科學研究原則與方法的歷史科學所至為重要的:
歷史主義原則
歷史主義原則認為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恆、絕對的存在,而是歷史的暫時產物,它在歷史中產生、發展,也必將在歷史中消亡。事物就是它的歷史過程本身。歷史主義思想可以溯源到赫拉克里特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在近代提出和主張這一原則的有維科、伏爾泰、黑格爾(黑格爾的歷史主義是方法性的,而不是體系性的,在他那裡,存在著客觀的絕對理性)。經濟學的德國歷史學派則在某些方面不自覺地運用了這一原則。但是,在馬克思以前的近代,人們主要僕從於從笛卡爾到黑格爾的近代形而上學的理性觀,以永恆的、非歷史的理性來理解歷史。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徹底結束了任何關於永恆的幻想。在現代,歷史主義原則成為一切有生命力的學術傳統的主流共識。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解釋學、實踐哲學,從庫恩到勞丹的現代科學哲學,以及新制度經濟學中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都自覺不自覺地遵循了歷史主義原則。歷史主義原則表明,對於任何歷史科學:(1)這門科學對應的原理、觀念和範疇“同它們所表現的關係一樣,不是永恆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產物”(選集1卷142頁)。所以,不存在抽象的、絕對的、超時空而普遍適用的原理、觀念、範疇或公式。(2)任何一門(社會的或人文的)科學都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永恆的,它本身作為一種歷史的範式將隨它所對應的那個歷史階段或條件的消失而從內容上消失。總之,用恩格斯的話就是: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
實踐的詮釋學原則
在馬克思的視野中,歷史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實踐創造歷史;人是實踐的前提,也是實踐的結果,實踐是人的類本質。馬克思的歷史科學,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範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選集1卷92頁)。同時,與以往的唯物主義不同,馬克思的歷史科學是一種實踐的唯物主義,強調了對現存世界的革命性改造。馬克思的實踐詮釋使得人們對歷史的本體、認識、意義的探討統一起來,對歷史的理解、把握與其實踐方式內在地統一起來。
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科學研究的歷史主義原則決定了它的研究方法必然是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邏輯是對歷史的反映,因此思維中的邏輯必須從抽象上升為具體,與歷史事實的內容一致。“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選集2卷122頁)。對歷史的把握需要邏輯的方法,而歷史規定著邏輯抽象的限度,我們不能以邏輯裁剪歷史。當然,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是指發展趨勢上的統一,而不是一一對應式的統一。任何科學的觀念、範疇都應當是描述與抽象、現實與理想的統一,而歷史事實是其最終的合法性源泉。
人道主義的方法
歷史科學作為區分於自然科學的科學,蘊涵著自己獨特的方法,那就是人學或人道主義的方法。歷史與自然的區別在於歷史是人創造的,而且歷史與人的這種創造活動是同一的。歷史的發展就是人的發展。人並沒有固定不變的本性,人和人的本性是在歷史活動中逐漸生成的,“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這個意義上說,歷史科學就是人的科學,就是廣義的人學。反之,一切人文科學都是歷史科學。即使是自然,也是為人而存在的自然,有了人類以後,自然史就與人類史相互制約。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乃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歷史科學因而成為馬克思、恩格斯所謂的唯一的一門科學。恩格斯甚至直接點出,歷史科學就是“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選集4卷241頁)。歷史科學的人學特色表明:(1)歷史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物,是活生生的、現實的,隨著歷史發展而不斷變化著的人和人的關係。對於那些表面上看來是研究物的科學,我們必須透過物和物的關係看到人和人的關係。(2)歷史科學的出發點和目的都在於人的存在與更好地存在,最終是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舍此,就將會導致人的異化、自由的喪失、存在的危機。因此,作為一門歷史科學,它必須始終關注著人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