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全日制公立理工大學

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是新疆大學“211工程”重點學科“新疆資源、生態、環境與生物技術”的建設單位。

歷史沿革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是由新疆大學地理系、新疆工學院地質系、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合併組成,2001年9月8日正式
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掛牌成立。原新疆大學地理系成立於1952年,原新疆工學院地質系成立於1958年,新疆大學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成立於1993年。
學院經歷了近50年的發展沿革和三代人的艱苦創業,目前已成為新疆資源與環境科學領域專業教育、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五十至九十年代,原新疆大學地理系由周崇經、米吉提.胡達拜爾地、塔西甫拉提.特依拜任系主任,吾買爾任總支書記。原新疆工學院地質系由李耀增、張希棟、帕拉提等任系主任,李永歧、賽依力、孫寶生等任總支書記。乾旱生態研究所由任光耀、潘曉玲、熊黑剛等任所長,幾經更替。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院系名稱專業名稱
本科專業地理信息系統
遙感科學與技術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地理科學
生態學
環境科學

學科體系

學院的專業設置有: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科學與技術、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地理科學、生態學、環境科學七個本科專業,其中生態學是自治區重點學科;八個碩士學位授予點:生態學、自然地理、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礦產資源普查與勘探、旅遊管理;兩個博士學位授予點:自然地理博士點、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博士點(與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共建);生態學項目博士(后)站一個,擁有生態學、資源勘查工程兩個自治區重點學科。已具有從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培養體系。
學位點專業名稱
八個碩士學位授予點生態學、自然地理、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礦產資源普查與勘探、旅遊管理
兩個博士學位授予點自然地理博士點、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博士點(與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共建)
重點學科生態學、資源勘查工程

人才培養

地理科學專業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體現“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精神,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主動適應21世紀的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方向、人才培養模式、規格和質量標準,體現區域特色和學校特點。
二、學制
四年.
三、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四、基本規格要求及專業特點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掌握運用地圖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與資源環境實驗分析的基本技能並具有初步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
3.了解相近專業如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熟悉國家科技政策、知識產權等有關法規;
5.了解地理科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五、主幹學科
自然地理學
六、主要課程
自然地理學、地球概論、地質地貌學、氣象學與氣候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測量與地圖學、遙感概論、水文學、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經濟地理學、遙感地學分析、城市地理學中國地理人文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等。
七、授予學位
理學學士

科學研究


學術資源

學院擁有價值近千萬元的科研和教學儀器設備,實驗室建設完備。建有教育部“西部資源環境網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綠洲生態”重點實驗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乾旱半乾旱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學院資料室中外文專業藏書及期刊近2萬多冊。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工作內容
黨委書記、副院長李家新負責分黨委全面工作
黨委副書記、院長劉志輝全面主持學院行政工作
黨委副書記加拉力丁.比拉力負責學院學生工作
黨委委員、副院長呂光輝分管教學等工作
黨委委員、副院長瓦哈甫.哈力克分管科研、實驗室等工作

實驗室建設


實驗室現完成實驗課程數44門,實驗項目176項;實驗室現有實驗用房使用面積達1400M2,設備1290台件數,設備總值1210萬元,設備完好率98%。
實驗室多年來一直保持著由一支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組成.隊伍教學科研創新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積極參加教學改革、科學研究、社會應用實踐,教風優良,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目前的實驗教學中心主任劉志輝教授,現任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在本科專業方向改革、新教學計劃制訂、學科規劃與建設、“211工程”建設、重點實驗室規劃與建設、重點課程教學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五年年均承擔本科生教學任務120學時以上。2003年主持承擔了新疆大學《水文學》重點課程項目。2008年指導的作品《新疆融雪洪水預警模式》參加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榮獲全疆唯一的二等獎。2009年主持承擔新疆大學乾旱區地理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和新疆大學21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GIS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結構改革與實踐”。
在科學課題方面,近五年來,先後主持承擔和參與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十多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S”技術支持下的融雪洪水預警決策支持系統研究(70361001)(2004.1~2006.12)和基於乾旱區流域融雪徑流形成過程與機制的大氣水文模式耦合研究(40871023)(2009.1~2011.12)。主持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培育資金項目“新疆乾旱區緩變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路系統建設”(708090)(2009.1~2010.12)以及國家教育部“骨幹教師培養計劃”項目和“春暉計劃”等項目。參加過“973"、"九五攻關"項目各1項。主持和參加國際合作項目4項。主持橫向科研項目十幾項。曾獲得省部級獎五次。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科研論文80餘篇,其中基於RS和GIS技術的近40a新疆昌吉州冰川變化分析,獲自治區第8屆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由於在教學、科研方面貢獻突出,劉志輝教授2005年獲得新疆首屆自治區高校名師獎,2006年獲得寶鋼優秀教師。
實驗室結構合理,以實驗室為單元,組織教學工作,對每門實驗課程相應成立教研小組即“課小組”,青年教師為骨幹,專業技術人員比較穩定。目前已經形成的實驗課程團隊有以劉志輝教授為核心的水文學與水化學團隊;以瓦哈甫教授為核心的地理信息系統與計量地理學團隊;以努爾巴依教授為核心的植物學團隊;以張峰博士為核心的土壤學團隊。這些團隊不僅致力於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建設,還積極投身到科學研究之中,將科學研究成果與實驗課程緊密結合,效果顯著。劉志輝團隊特點是將本科生的實驗教學與綠洲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科學研究工作相結合,鼓勵中青年教師積極改革實驗內容,將科研中的成果應用到實驗教學中去,例如在做水質分析、水化學實習和實驗時,就以其實驗教師科研課題中獲得的一些理論和模型,使學生既完成了實驗內容,又對教師的科研工作有了了解;瓦哈甫、丁建麗團隊的特點是將野外調查收集到的第一手資料提供給本科生,在實驗當中用到了真實的數據、專題圖件資料和歷史資料,指導學生完成新疆大學南校區拓展規劃圖、校本部平面圖,每位學生在地理信息系統和計量地理學上機實習后完成了3000-5000字的學術論文。努爾巴依團隊的特點是對新疆特色植物開展深入研究,建立了一個新疆特色植被標本室,該標本室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的備案認可。努爾巴依教授指導本科學生撰寫的《艾比湖流域植被研究》、《新疆龍膽科植物研究》等科研論文均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獲得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