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阿霞的結果 展開

阿霞

屠格涅夫創作中篇小說

《阿霞》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創作的中篇小說,該作完成於1857年,首次發表在《現代人》雜誌1858年第一期上,副標題是《尼·尼所講的故事》。

小說講述了在異鄉萍水相逢的男女青年相戀的故事,塑造了美麗勇敢的少女阿霞的形象。故事散發著命運無法抗拒的淡淡哀愁,反映了屠格涅夫悲觀的宿命論。作者主觀上力圖使人相信,造成男主人公永失真愛的原因不是關鍵時候的怯懦,而是由不可知的命運以及人無法掌控愛情這一“自然力”決定的。小說的藝術描寫體現了屠格涅夫客觀表現現實的寫作風格,描寫人物心理時遵循著“隱蔽的心理學”原則,即使用第一人稱敘述的心理描寫也是含蓄隱約的。小說情節生動明快,語言優美流暢,充滿詩情畫意。

作品簡介


阿霞是一個富有的地主和一個女農奴的私生女。女農奴死後,由父親撫養成人;父親死後,由其同父異母的兄長帶著到異國旅行。在德國的小城津齊格礦泉療養地,阿霞與尼·尼邂逅,並愛上了他。尼·尼也熱烈地愛著阿霞。當阿霞主動提出與他約會、向他表白自己的感情時,他卻驚得目瞪口呆,畏懼地退縮了。他對自己說:“如今,幸福來到了——而我卻動搖了,我竟把它推開了,……幸福的突然到來反使我心慌意亂。我承認,阿霞本人,連同她火辣辣的性格、她的身世、她受的教育——這一個有吸引力卻又古怪的少女,著實把我嚇住了。”他傷了她的心,也傷害了她的自尊。她決定與他訣別。當尼·尼意識到自己與幸福擦肩而過時,他自責、後悔,追懷不已。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世紀50至60年代,是俄國解放運動從貴族時期過渡到平民知識分子時期的轉折點,《阿霞》寫成於1858年,反映的正是這段社會現實。
個人背景
1857年,屠格涅夫疾病纏身,與那位他終身眷戀、出生在西班牙、后居住法國的歌唱家維亞爾多夫人的私人關係也發生了危機。為了擺脫痛苦的心境,在這一年的夏天,他孑然一身來到萊茵河東岸、離波恩不遠的小城——津齊格礦泉療養地。在這裡,他結識了一些俄國人,其中有著名畫家尼基京及來自莫斯科的薩布洛夫兄妹,並開始創作《阿霞》。小說於1857年7月12日在津齊格動筆,當年11月27日在羅馬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尼基京和薩布洛夫兄妹成了《阿霞》中的主要人物的原型。小說的女主人公阿霞的身世與屠格涅夫女兒的身世幾乎完全相同。作者似乎把對於女兒的愛、對她的未來命運的思考和憂慮寫進這部小說里去了。他曾在給列夫·托爾斯泰的信中說過:“我寫《阿霞》時非常激動,我差不多是含著眼淚寫的。”這部小說於1857年在羅馬脫稿,1858年在俄國出版。

角色介紹


阿霞
女主人公阿霞是個美麗又古怪的姑娘,她的人物形象也同樣具有典型性,在當時的社會,做阿霞那樣出身的姑娘會有很多,尷尬的身份地位和小時候的生活環境使她們的性格與平民少女或是父母皆是貴族的貴族少女有著很大的差別。阿霞就是時而像一個大家閨秀,時而又像一個瘋子一樣跑來去,時而又大聲說笑,她的性格有著複雜的多面性。在作品中作者借著“初戀情懷”來描寫阿霞。通過他的描述我們了解到阿霞很美麗,但是她究竟是怎麼樣的美麗,作者並沒有多轉筆墨來給讀者一個關於阿霞外貌的完整表述。這就彷彿給阿霞的形象置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再加上阿霞古靈精怪,讀者會感受到阿霞的這個人物形象所帶來的隱秘之美,併兼具了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耐人尋味。她給了讀者很大的空間去發揮想象。作者通過塑造這樣一個性格古怪的美麗姑娘,使讀者在閱讀中能起引見微知著的效果。
阿霞是“屠格涅夫少女”畫廊中的一個非常動人的女性形象。作者成功地刻劃出了阿霞的複雜、矛盾甚至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的性格。她熱情、善良、純真、坦率,同時又任性、多變和怪異。作者用了許多筆墨交代她那怪異的性格形成的社會原因,即她的特殊的身世。這種身世,使她在社會上蒙受屈辱,使她的自尊心過度的膨脹,使她形成了多疑的性格。“處在她的境地,要麼得學會討好別人,要麼就孤芳自賞。”而她選擇了後者。這就是說,她的獨特的性格,是需要由她所處的獨特的社會地位、由世俗對於這種地位的偏見所造成的巨大精神壓力來加以說明的。尼·尼其實並沒有真正能夠超越這種偏見,所以他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和同情阿霞,而他與幸福失之交臂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由此可見,在阿霞的愛情悲劇中,是隱含著作者對於世態炎涼的感嘆和對於封建社會那種等級關係的譴責的。
尼·尼
N先生是多餘人畫廊中的一個,出身於貴族,對現實不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周遊於國外,不敢面對自己的愛情。隨著沙皇俄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尼先生多餘人的形象已經與最初的多餘人奧涅金有著很大的差距,雖然他們的眾多特徵露與多餘人的特徵相仿,但是相較於奧涅金作為一個多餘人是較為個人行為,N先生的這樣的多餘人形象則更具有社會的普遍性。沙里俄國進行社會改革之後地主階級的迷茫,如何面對改革后的社會該何去何從,成為了當時嚴峻的社會問題,許多人選擇積極應對,許多人選擇逃避。多餘人往往產生於那些選擇覺醒的人群之中,而且多餘人就像一種會傳染的瘟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這樣的方式,就會對當時的多餘人形象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也會對當時的社會問題進行深深地思考。
對於這種人物產生的社會原因,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為《阿霞》所寫的評論文章《幽會中的俄羅斯人》中曾作過深刻的剖析。他指出:“一個人生活在除了渺小的生活盤算以外,別無任何嚮往的社會裡,他的思想就不能不浸透渺小卑微的東西。”“凡是遇到需要巨大的決心和高尚的冒險精神的事情,他便膽怯心虛,他便軟弱無力地退縮,其原因同樣是生活只訓練他在各方面去應付那些渺小的事物。”男主人公尼·尼正是這樣一個人物。正因為如此,車爾尼雪夫斯基把尼·尼稱之為一個“意志軟弱的貴族羅米歐”。屠格涅夫也認識到,阿霞所需要的英雄,既不是彼得堡上流社會的那些年輕人,也不是在異國漂泊的貴族出身的尼·尼這樣的人物。他在另一篇小說《往來書信》中,借人物之口說過:“在我們的時代,英雄是沒有的……。”
不過,在事實上,屠格涅夫筆下的“多餘人”形象中,有的(如羅亭)也曾具有某種英雄的氣質,儘管他們仍然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只是由於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起,平民知識分子開始登上歷史舞台,貴族知識分子的時代行將結束了。出現在這樣一種歷史環境中的“多餘人”尼·尼,已經不再具有羅亭那種理想主義的光輝,不再具有為履行社會責任而行動的美好願望。他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真正的多餘人,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一種純粹的惰性力量,這是完全合乎歷史發展的邏輯的。
加京
加京是個貴族青年知識分子,是個“多餘人”的形象。他有一筆相當大的遺產,想要從事繪畫,當他夢想工作的時候,好象有移天動地的力量,但是一動手做起來,立刻變得懶散、軟弱、匱乏,從此沒有一張畫是完工的。他註定永遠是一個不成熟的、外行的藝術家。

作品鑒賞


《阿霞》中敘述N先生的恓惶愛情故事極富有隱喻意義。它是俄羅斯貴族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時文化心態的聚焦鏡。自彼得改革以來,俄羅斯貴族知識分子雖然給本民族的未來設計了種種方案,但知識界各派別對俄羅斯的未來包括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文化教育等從來沒有統一的目標。對於屠格涅夫這種對本國和西歐文化都有深刻體驗的人來說,西歐派和斯拉夫派都不能拯救俄羅斯走出泥漂。阿霞身上所象徵的俄羅斯原始的美德,終究是俄羅斯的一個錯覺。俄羅斯貴族知識分子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本能地要求俄羅斯具有理想主義色彩,任何激進的、冒險的、對他們安穩的生存狀態構成威脅的,都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挑戰。因此,阿霞的悲劇,只是俄羅斯貴族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時理智的、無可奈何的選擇。

作品評價


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約會中的俄國人》:“主要人物的性格不能首尾一致,假如這個人像小說前半部描繪的那樣,那麼他就不能這樣卑鄙粗魯地待人處世;假如他能這樣待人處世,那麼從一開始就應該把他給我們描繪成一個十足的卑鄙之徒。”
作為革命民主主義美學家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本人,則敏銳地讀出屠格涅夫的作品中貴族知識分子猶豫不決的性格弱點和半途而廢的行為缺陷,從而為自己作為平民知識分子的代言人的思想觀點和政治立場找到了反面佐證。車爾尼雪夫斯基指出,N先生在愛情方面的猶豫和退縮,並不是像後來的西歐學者所認為的那樣只是屠格涅夫個人經歷的寫照(儘管在屠格涅夫部分小說里確實能夠讀到屠格涅夫的影子),它極富典型性,在屠格涅夫的其他作品如《羅亭》以及同時代的涅克拉素夫等作家的作品中也有相似的表達。

作者簡介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緻雕琢女性藝術形象,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