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特提斯的結果 展開

特提斯

特提斯

一為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和海神,二為地質名詞。

希臘神話


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和海神,同時是俄刻阿洛斯的妹妹與妻子,屬於泰坦,是希臘神話中曾統治世界的古老的神族,這個家族是天穹之神烏拉諾斯和大地女神該亞的子女,他們曾統治世界,但被宙斯家族推翻並取代。天文學上用來稱呼土衛三,距離土星第八遠的土星衛星。

地質名詞


約在2億5000萬年前的晚二疊紀,盤古大陸南部(後來的岡瓦納大陸,即聯合古陸)的北緣出現一道裂谷,形成大洋,古特提斯大洋構造打開並形成,如今的世界地質構造格局均在特提斯構造的基礎上形成。

理論提出

在1893年,奧地利地質學家愛德華·休斯(Eduard Suess)根據阿爾卑斯山脈與非洲的化石紀錄,提出過去在勞亞大陸與岡瓦納大陸之間,曾有個淺內海存在者。休斯將這個史前海域命名為特提斯海(Tethys Sea),以希臘神話中的海神忒堤斯為名。後來提出的板塊構造論,推翻了休斯的許多假設,並將特提斯海改為特提斯洋(Tethys Ocean)。但是,休斯的特提斯海概念仍有其正確處,並在當時引起相當大的關注,因此休斯仍被認為是特提斯海與特提斯洋的發現者。

現代理論

約在2億5000萬年前的晚二疊紀,盤古大陸南部(後來的岡瓦納大陸)的北緣出現一道裂谷,辛梅利亞大陸開始分裂,古特提斯洋的南邊開始出現新的海洋。在接下來的6,000萬年間,辛梅利亞板塊與盤古大陸分離,往北方移動,使古特提斯洋往盤古大陸北部(勞亞大陸)的東南緣縮小。盤古大陸南部與辛梅利亞大陸(現今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西藏、印度支那、馬來亞)之間出現新海洋-特提斯洋,取代原本古特提斯洋的位置。
在1億5000萬年前的侏羅紀,辛梅利亞大陸與盤古大陸北部(後來的勞亞大陸)碰撞、接合,並形成隱沒帶,稱為特提斯海溝。海平面上升,特提斯洋延伸入西邊的歐洲。同一時期盤古大陸分裂為勞亞大陸與岡瓦納大陸,大西洋開始出現。在侏羅紀與白堊紀期間(約一億年前),岡瓦納大陸開始分裂,非洲與印度往北離開,穿越特提斯洋,印度洋開始出現。特提斯洋的四周都有陸塊推進者,在15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特提斯洋縮減為特提斯海道(Tethys Seaway),或稱第二特提斯海。
現今印度、印尼、印度洋等區域,過去曾被特提斯洋覆蓋者。現今的地中海是西特提斯洋的殘餘部份,而黑海、裏海、與鹹海則是副特提斯海的殘餘部份。特提斯洋的海底,大部分隱沒到辛梅利亞大陸與勞亞大陸之下。休斯等地理學家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岩層中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
這個地區過去是特提斯洋的海底,直到印度大陸與基梅里大陸碰撞,使海底上升。歐洲的阿爾卑斯造山運動也有類似的證據,顯示非洲板塊造成阿爾卑斯山脈。
對古生物學家而言,特提斯洋非常重要,因為特提斯洋的周圍有許多陸棚,可在這些昔日陸棚發現棲息于海洋、沼澤、河口的許多生物化石,可研究長時間的生物變化。

變化歷程

前特提斯(元古宙-早古生代)約25億年--3億5千年 形成階段;
古特提斯(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約3億5千年--2億年 發展、鼎盛階段;
新特提斯(晚中生代--新生代)約2億年--200萬年--至今 閉合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