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鄉

貴州省水城縣新街鄉

新街鄉位於水城縣南部,總面積52.48平方公里。距六盤水市區76公里,位於水城縣南部北盤江北岸,東與野鍾鄉相連,北與楊梅鄉相連,西北與發耳鎮相連,西南隔北盤江與營盤鄉相望,南隔北盤江與水城縣龍場鄉相望,東南隔北盤江與順場相望。

鄉鎮簡介


新街鄉位於水城縣南部,距縣城96公里,沿北盤流域略呈帶狀。總面積52.48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67個村民組,總戶數3069戶,總人口12321人。境內居住著彝族、苗族、布依族水族、漢族等民族,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鄉。

地理氣候


新街鄉最高海拔1942.6米,最低海拔808.6米,呈立體型氣候,年均降雨量1300毫升,年平均氣溫16.4℃。無任何污染源,空氣清新。

經濟產業


由於氣候溫和,適應多種農作物生長,新街鄉主要糧食作物以產玉米、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柑橘、甘蔗、生薑、辣椒、土煙、茶葉等為主。森林覆蓋率為46.7%,可以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

交通情況


姬官營到盤縣、雞場坪的公路貫穿全境,95%左右的村民組通公路,交通便利。

景點介紹


高家渡鐵索橋:
水城縣境內的北盤江上,有一座使用了上百年的鐵索橋,傳說是由四川總督丁寶楨等籌銀萬兩建成,曾一直是水城至普安、盤縣的交通要道。近期,因下游一電站要蓄水,將淹沒這座鐵索橋,有關方面耗資百餘萬元,將該鐵索橋原位抬升10米。
該鐵索橋叫高家渡鐵索橋,又名普濟橋,目前位於水城縣南部的新街、營盤、龍場三鄉交界處,橫跨險要湍急的北盤江上,距六盤水城區80餘公里。橋身長79.6米,寬3米,由17根平列鐵鏈、2根護鏈、54塊鐵拉板構成,每根鐵索又由287隻橢圓形的鎖鏈相扣而成。據稱,每隻索鏈重達數十斤,當初靠馬匹從山外運進。
傳說,該索橋建成前,當地是一個古驛道渡口,馬幫經貿往來頻繁,因當地“高”姓人家在此渡船,故被稱為“高家渡”。此後因先後發生兩次較大的翻船事故,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普安府尹殷永浚(字省卿)首議建橋,得到了四川總督丁寶楨、川鹽局觀察趙樾村等人的資助和兩岸官紳贊助,共籌銀萬兩,民眾也積極捐獻穀子、辣椒等,於公元1908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新街鄉[貴州省水城縣新街鄉]
新街鄉[貴州省水城縣新街鄉]
因該橋兩岸懸崖對峙,高懸江上,氣勢雄偉,如今雖歷經百年風雨,橋身完好如初,被稱為水城橋樑建築史上的一大創舉。1998年,水盤中線建成,鐵索橋的上方建了一座拱橋,鐵索橋正式“退役”,並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鐵索橋下方10公里處,開建一座水電站。因未來蓄水后,水位將上升,會將鐵索橋及橋墩周邊的摩崖石刻與碑刻淹沒。為此,省文物管理部門採取措施,以讓“退役”后的鐵索橋繼續保留。
經論證,有關方面投入130萬元,實施了鐵索橋的文保工程:將原本35米高的鐵索橋原位抬升10米,同時對兩岸碑文加以保護。
據悉,因每根鐵鏈重達兩千斤,卷揚機一根根將其抬升,就花了半個月時間。
當地人說,相關部門能把這座橋保護下來,可讓當地人記住歷史,讓記憶不再消失,也是一種情感的留存。
目前,相關方面已複製下碑文,下一步將在橋頭建一個公園,將仿製的石刻存在公園供人們參觀、回味歷史。
據介紹,上周,鐵索橋文保工程主體已通過省級驗收,石刻再造工程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