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回教等。伊斯蘭系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創傳。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20世紀以來,在西歐、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它自創興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和文化體系,傳入世界各地后,與當地傳統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對許多國家和民族的社會發展、政治結構、經濟形態、文化風尚、倫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據統計,全世界穆斯林約有16億人口(2018年),占同期世界人口總數的23.4%。在亞非40多個伊斯蘭國家中,穆斯林佔全國總人口的大多數。一些國家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

創傳歷史


6世紀末至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正處在原始氏族部落解體、階級社會形成的大變革時期。半島由於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經濟、政治發展極不平衡。半島居民主要是以游牧為生的貝都因人,分成許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據一方,逐水草而居,彼此之間經常為爭奪牧場、水源、土地而發生戰爭。連年戰爭使社會動蕩,生產停滯,氏族內部階級分化加劇,部落貴族應運而生,他們佔有大量綠洲和草地,擁有許多奴隸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瀕於破產。半島沿紅海海岸的希賈茲(漢志)地區,自古就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商業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麥加,因受過境貿易之利發展為繁榮的商業城鎮。麥加古萊什部落的商業貴族執掌著當時阿拉伯人崇拜中心克爾白神殿的管理權,每年從克爾白祭祀廟會的集市貿易中,謀取巨額收入,壟斷了麥加的商業貿易。城鎮中的商業貴族夥同游牧部落的貴族,通過經營商隊、販賣奴隸、放高利貸等手段,牟取暴利,對城鎮貧民和農牧民進行高利貸盤剝,大批中小商人破產,淪為商業貴族的債務人,造成階級對立加劇,社會經濟危機四起。
外來的侵略和傳統商道的改變,加劇了半島的經濟危機和社會矛盾。拜占廷和波斯兩大帝國,為爭奪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對半島進行了長期的掠奪戰爭。頻繁的戰爭和掠奪,使阿拉伯南部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土地荒蕪,灌溉工程被毀,道路淹沒,商旅不行,人口銳減,使富庶的葉門地區迅速衰落。同時,波斯為了壟斷東西方貿易,廢止由葉門經半島西部紅海岸到達敘利亞的商路,另闢一條經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到達地中海的商道。商路的改變,造成了半島南部和西部經濟的衰退,麥加、麥地那等城鎮的過境貿易急劇衰敗,商業貴族收入驟減,許多靠商隊謀生的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斷絕,社會危機不斷加深。
阿拉伯地區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外族的不斷入侵,促進了阿拉伯人的覺醒,社會各階級都在尋求出路。阿拉伯貴族為維護其統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壘,奪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廣大的下層人民和奴隸要求和平與安寧,渴望擺脫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改善自己的貧困地位。伊斯蘭教的興起,是阿拉伯半島各部落要求改變社會經濟狀況和實現政治統一的反映。穆罕默德順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創傳伊斯蘭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幟下,領導了阿拉伯的社會變革運動,統一了阿拉伯半島。
穆罕默德是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生於麥加城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他自幼父母雙亡,由祖父和伯父撫養。早年失學替人放牧,12歲時跟隨伯父及商隊,曾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地中海東岸一帶經商,廣泛接觸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地區的社會狀況,了解到半島原始宗教、猶太教、基督教的情況,為他後來的傳教活動提供了大量社會知識和宗教素材。25歲時他同麥加富孀赫蒂徹結婚,婚後生活富裕安定,社會地位日益提高。他受一神派思想的影響,經常隱居潛修。相傳,610年穆罕默德40歲時的一天,當他在麥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潛修冥想時,真主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傳達“啟示”使之“受命為聖”。此後,他宣稱接受了真主給予的“使命”,便開始了歷時23年的傳播伊斯蘭教的活動。起初在麥加秘密傳教,一些至親密友成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轉為公開向麥加群眾傳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誡人們放棄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稱真主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們信奉獨一無二的真主;譴責多神信仰給阿拉伯人帶來的愚昧和社會道德的墮落,宣講末日審判和死後復活的觀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歸順真主,將在末日審判時遭到懲罰,墮入火獄,歸順真主者將在後世得到獎賞,進入天園。他還提出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為兄弟,應聯合起來,消除仇殺,並提出禁止高利貸盤剝,行善施捨賑濟貧弱孤寡和善待、釋放奴隸等一系列社會改革的主張,受到廣大下層群眾的擁護,許多人紛紛歸信伊斯蘭教。由於穆罕默德所傳教義從根本上動搖了部落傳統多神信仰的地位,觸犯了麥加古萊什貴族和富商的宗教特權和經濟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麥加難以立足。
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麥加穆斯林遷徙麥地那,標誌著伊斯蘭教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穆罕默德領導穆斯林進行了政治、經濟、宗教等一系列改革。首先以伊斯蘭教作為統一和團結的思想旗幟,派弟子到麥地那各阿拉伯部落傳教,當地絕大多數居民很快歸信了伊斯蘭教。他制定了麥地那處理內部民事和對外關係中遵守的《麥地那憲章》,在信仰自由和結盟的基礎上同猶太人等其他部落達成協議,實行和平共處。實現了麥地那的統一后,他以伊斯蘭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緣關係,建立了以“烏瑪”(意為“民族”、“社群”)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權,穆罕默德成為麥地那宗教、政治、軍事和司法的最高領袖。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里及部分著名的“聖門弟子”組成領導集團。
穆罕默德以真主“啟示”的名義,完成了伊斯蘭教義體系及各項制度的創建。他確立了以信奉獨一真主為核心的“六大信仰”;規定了穆斯林履行的“五項”天命功課及儀則;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規、民事、刑事、商事、軍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確定了以止惡揚善為核心的一系列行為規範和社會道德準則。為鞏固麥地那政權,穆罕默德組織了穆斯林武裝。在“為真主之道而戰”的號召下,於624—627年間,他領導穆斯林武裝同麥加貴族進行了著名的白德爾之戰、吳侯德之戰和壕溝之戰等三大戰役,沉重打擊了麥加貴族。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覲為由,率軍至麥加近郊,麥加貴族被迫妥協,同穆罕默德簽訂《侯代比亞和約》,決定雙方休戰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戰時機,向鄰國和半島上的阿拉伯部落派出使節,向他們傳播伊斯蘭教義。
630年,穆罕默德以麥加貴族違背協議為由,率領穆斯林軍隊,進逼麥加城下,以艾布·蘇富揚為首的麥加貴族被迫請降,接受伊斯蘭教,承認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麥加全城居民宣布歸信伊斯蘭教。進入麥加后,穆罕默德下令搗毀克爾白殿內全部神像,只保留黑色隕石,並改克爾白為清真寺。631年末,半島各部落相繼歸信伊斯蘭教,承認穆罕默德的領袖地位,基本上實現了半島的政治統一。632年,穆罕默德率10萬穆斯林在麥加進行了一次經過改革的朝覲,史稱“辭別朝覲”。穆罕默德親自確立了朝覲的一系列儀典,成為爾後穆斯林朝覲所遵循的範例。他發表了辭朝演說,以真主“啟示”的名義,宣布伊斯蘭教創傳的勝利,強調穆斯林之間團結和統一的重要性。同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病逝。至此,伊斯蘭教成為阿拉伯半島占統治地位的宗教。

傳播與發展


伊斯蘭教由阿拉伯地區性單一民族的宗教發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通過不斷對外擴張、經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傳教士等多種途徑而得到廣泛傳播的結果。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蘭教進入“四大哈里發時期”,隨著統一的阿拉伯國家的對外征服,伊斯蘭教向半島以外地區廣泛傳播,史稱“伊斯蘭教的開拓時期”。661年起,伊斯蘭教進入阿拉伯帝國時期,歷經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成為帝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13世紀中期隨著外族的入侵,帝國境內東、西部諸多地方割據王朝的獨立,阿拉伯帝國解體。中世紀晚期,伊斯蘭世界並立著奧斯曼、薩法維、莫卧兒三大帝國;其中奧斯曼帝國版圖和影響最大。18世紀中葉以後,西方殖民主義者相繼侵入伊斯蘭世界,許多國家逐步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伊斯蘭世界各國人民多次掀起反抗殖民壓迫的民族鬥爭,給殖民主義者以沉重打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伊斯蘭國家相繼獨立,當今伊斯蘭世界的格局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