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痹
熱痹
熱痹,病名。熱毒流注關節,或內有蘊熱,復感風寒濕邪,與熱相搏而致的痹症。又稱脈痹。出自《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證治準繩·痹》:“熱痹者,臟府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陽遭其陰,故(疒帬)痹熻然而悶,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之狀,唇口反裂,皮膚色變。”並可見關節紅腫熱痛,發熱,煩悶,口渴等症。治以清熱祛邪,宣痹止痛,用白虎加桂枝湯、升麻湯。熱毒盛者,用《千金要方》犀角湯加減。
本病可見於現代醫學所指的痛風急性發作期、感染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久治不愈者、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當上述疾病某階段表現為熱痹時,均可依熱痹辨證論治。
風濕熱痹,風痹又叫行痹,以串痛為主,濕導致的主要是局部酸沉痛,熱痹主要是關節紅腫疼痛,如癥狀一起出現,一般是風濕阻滯經絡,影響經氣運行,鬱積化熱,從而使關節局部產生紅腫疼痛,就叫風濕熱痹。
● 英文名稱:Heat Impedimen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 熱痹者,藏府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陽遭其陰,故㿏痹熻然而悶,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之狀,唇口反裂,皮膚色變。(《證治準繩·痹》)
● 熱毒搏於關節,以起病急驟,關節疼痛,局部紅腫灼熱,痛不可觸,屈伸不利,得冷稍舒為主要表現的痹病。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痹病是以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酸楚、重著、麻木,或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及活動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其中熱邪較重者,為熱痹。
● 通常起病急驟,關節疼痛。
● 好發部位為膝關節、踝關節、趾(指)掌關節等,可涉及一個或多個關節。
● 發病年齡以青壯年為多,女性多於男性。
● 癥狀以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不能屈伸,得冷則舒為特點。
● 熱痹的主要病因病機是熱毒流注關節,或內有蘊熱、復感風寒濕邪,與熱相搏。
● 現代醫學中,急性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痛風、骨關節炎等疾病某階段表現為熱痹時,均可依熱痹辨證論治。
● 風痹:痹病之風邪偏盛者,可見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疼痛呈遊走性,初起可見惡風、發熱等表證;舌質淡,苔薄白或薄膩,脈浮或浮緩。
● 寒痹:是風寒濕邪閉阻經絡,而以寒邪偏盛所致,可見肢體關節疼痛,疼勢較劇,痛有定處,關節屈伸不利,局部皮膚或有寒冷感,遇寒痛甚,得熱痛減;口淡不渴,惡風寒;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緊。
● 濕痹:是由於風寒濕邪中濕邪偏勝,濕性黏膩滯著所致,可見肢體關節、肌肉酸楚、重著、疼痛,關節活動不利,肌膚麻木不仁,或有腫脹,手足困重;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
● 治以清熱祛邪,宣痹止痛,可選用白虎加桂枝湯、升麻湯;熱毒盛者,用《千金要方》犀角湯加減。
● 鍛煉身體,增強機體御邪能力。
● 改善悶熱潮濕的不良工作、生活環境,避免外邪入侵。
● 可配合針灸、推拿等進行治療。
● 鼓勵和幫助患者對病變肢體進行功能鍛煉。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