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腹瀉

母乳性腹瀉

母乳性腹瀉是兒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母乳性腹瀉是指母乳餵養引起的腹瀉,一般只出現在少數6月齡以內的小嬰兒。母乳性腹瀉因母親或家族過敏史,母親的飲食結構、母乳前列腺素水平和脂肪水平增加,母子血清變應原陽性等因素導致。母乳性腹瀉主要表現為腹瀉,一般每天大便3~7次,甚至10次,大便呈泡沫稀水樣,有特殊的酸臭味,微綠,有奶瓣,有時甚至還帶有條狀的透明黏液等。母乳性腹瀉無其他癥狀者一般無需特殊治療,可以繼續母乳餵養。若腹瀉時間長需要及時治療。母乳性腹瀉輕型患兒若久不治療,會發展成遷延型腹瀉。重型患兒若伴有水電解質紊亂,必須及時送醫院救治,延誤治療者有生命危險。母乳性腹瀉經積極治療后,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兒科

病因


● 母乳性腹瀉因母親或家族過敏史,母親的飲食結構、母乳前列腺素水平和脂肪水平增加,母子血清變應原陽性,以及乳糖不耐受等因素導致。

癥狀


● 輕型母乳性腹瀉:每天大便3~7次,甚至10次,偶有嘔吐,病兒精神、面色都正常,排尿次數及量均不少,體重增長好。
● 重型母乳性腹瀉:每天大便10~20次,大便很稀,多為便水混合,病兒陣陣哭鬧,尿少或無尿,出現脫水癥狀。
● 遷延型母乳性腹瀉:病程達1個月以上,病情時輕時重,重時吐、瀉頻繁,似重型腹瀉,體重增長不佳。

檢查


● 確診母乳性腹瀉主要依靠便常規、尿半乳糖測定及大便pH測定。

便常規

● 觀察糞便的形狀、顏色,了解消化道有無細菌、病毒及寄生蟲感染等,還需進行大便pH測定。

尿半乳糖測定及大便pH測定

● 可通過檢測尿半乳糖及大便pH判斷是否有乳糖不耐受。

診斷


● 醫生診斷母乳性腹瀉,主要依靠病史、臨床表現即可診斷。
● 臨床表現:小於6個月嬰兒,母乳餵養,腹瀉一般每天大便3~7次,甚至10次,大便呈泡沫稀水樣,有特殊的酸臭味,微綠,有奶瓣,有時甚至還帶有條狀的透明黏液等。患兒的生長發育不受限。
● 根據患兒糞便次數、量、顏色,排除器質性疾病可以診斷。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腹瀉等癥狀,容易與母乳性腹瀉混淆,這些疾病有小兒腸炎等。
● 如果出現以上類似的表現,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病史、臨床癥狀、輔助檢查等來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母乳性腹瀉無其他癥狀者一般無需特殊治療,可以繼續母乳餵養。若腹瀉時間長且嚴重者需要及時治療,治療的方法有飲食治療、藥物治療。

飲食治療

● 母乳餵養患兒一般建議繼續母乳餵養。

藥物治療

● 對於嚴重的母乳性腹瀉,應該進行治療,主要是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失衡,口服腸黏膜保護劑、益生菌等藥物。

危害


● 母乳性腹瀉輕型患兒若久不治療,會發展成遷延型腹瀉。重型患兒若伴有水電解質紊亂,必須及時送醫院救治,延誤治療者有生命危險。

預后


● 母乳性腹瀉經積極治療后,預后較好。

預防


● 哺乳媽媽應該飲食清淡,少吃油膩食物,喝湯時將浮油撇凈。
● 注意觀察患兒大便次數、性狀及精神狀況,一旦嚴重馬上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