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臟病

肺源性心臟病

肺源性心臟病是一種常見的右心損害的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的患病率有地區差異,北方高於南方,農村高於城市。隨著年齡增長,其發病率也會增高。冬春季節或氣候驟變時,可出現病情加重。支氣管-肺組織、胸廓、肺血管及其他疾病,導致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高壓,久而久之使右心室結構和(或)功能發生改變,從而形成肺源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根據起病急緩和病程長短分為:急性肺源性心臟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肺源性心臟病的典型癥狀為:發熱、短暫氣促、胸痛、心悸。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典型癥狀為:咳嗽、咳痰、氣促、心悸、呼吸困難、乏力、勞動耐力下降。急性肺源性心臟病起病急,可出現猝死。慢性肺源性心臟病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肺性腦病、酸鹼平衡失調、電解質代謝紊亂、消化道出血、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併發症。目前本病主要根據病情發展程度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急性肺源性心臟病主要原因是肺栓塞,其預后取決於肺栓塞的部位、面積,和肺功能狀況,大多數病人經過積極治療可以明顯緩解癥狀,少數病人因反覆肺栓塞可發展為慢性肺動脈高壓。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常反覆急性加重,肺功能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害,多數難以治癒,但經積極治療可以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

就診科室


● 呼吸內科、內科

病因


● 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生主要與支氣管-肺組織、胸廓、肺血管等病變有關。

支氣管-肺組織病變

● 支氣管和肺組織發生病變,均可引起肺血管壓力增加,導致肺源性心臟病。
● 常見的疾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結核、肺塵埃沉著病(塵肺)、放射病、特發性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瀰漫性泛細支氣管炎、結節病、肺泡微石病等。

胸廓病變

● 胸廓活動受限時可使肺受壓,支氣管扭曲變形,肺血管收縮,最終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 多見於廣泛胸膜粘連、類風濕脊柱炎、胸廓和脊柱畸形等疾病。

肺血管病變

● 肺動脈栓塞和肺血管炎可導致肺動脈壓力升高,右心室負荷加重,逐漸形成肺源性心臟病。

其他疾病

● 神經肌肉疾病、通氣驅動力失常性疾病均可使呼吸活動減弱,肺泡通氣不足,引起肺血管收縮,導致肺動脈高壓,發展成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 常見神經肌肉疾病有:重症肌無力、急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脊髓灰質炎。
● 常見通氣驅動力失常性疾病有:肥胖-低通氣綜合征、原發性肺泡低通氣、睡眠呼吸暫停。

癥狀


● 肺源性心臟病根據起病急緩和病程長短分為:急性肺源性心臟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急性肺源性心臟病

● 典型癥狀
● ● 發熱、短暫氣促、胸痛、心悸。
● 其他癥狀
● ● 呼吸困難、胸悶、膚色蒼白或發紺、劇烈咳嗽、咳暗紅或鮮紅色血痰、煩躁、焦慮、出冷汗、噁心、嘔吐、暈厥。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 典型癥狀
● ● 咳嗽、咳痰、氣促、活動后心悸、呼吸困難、乏力、勞動耐力下降。
● 其他癥狀
● ● 胸痛、咯血、頭痛、白天嗜睡、夜晚失眠、食慾減退、表情淡漠、意識恍惚、譫妄、腹脹、噁心。

檢查


● 血常規、血氣分析、心電圖、心臟彩超、影像學等檢查可以幫助診斷肺源性心臟病。

血常規

● 結合血細胞數量、比容,血液黏滯度等結果,可初步判斷心功能。

血氣分析

● 根據血氣分析結果,有助於判斷是否存在缺氧、酸鹼平衡紊亂。

心電圖檢查

● 可觀察心臟跳動的頻率和節律,了解心臟供血情況。

影像學檢查

● X線
● ● 不僅可以發現心臟結構的異常情況,還可以觀察到肺部血管的分佈。
● CT
● ● 可以顯示肺栓塞的部位、形態、範圍,有助於了解病情。
● 超聲心動圖
● ● 用來觀察心臟結構是否存在異常,有助於判斷心臟受損程度。
● 放射性核素肺掃描
● ● 是診斷肺栓塞的常用檢查方法,具有安全、無創的優點。
● 選擇性肺動脈造影
● ● 是診斷肺栓塞最可靠的檢查方法。可以幫助明確急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病因。
● 磁共振成像
● ● 可以觀察到肺部血管的栓塞情況,有助於了解病情。

痰病原學檢查

● 根據檢查結果,可以明確有無細菌感染,以及細菌的類型,有助於選擇適宜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診斷


● 醫生通過詳細詢問病史,並結合血常規、血氣分析、心電圖、心臟彩超、影像學檢查等檢查結果,可以確診。

急性肺源性心臟病

● 長期卧床或剛做完手術不久。
● 患者突然發生勞力性呼吸困難,劇烈胸痛、心悸、窒息、發紺、暈厥和休克。
● 或者出現體溫升高和血性胸腔積液。
● 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肺栓塞的徵象。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 曾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病史,或其他胸肺疾病病史。
● 出現咳嗽、咳痰、氣促、活動后心悸、呼吸困難、乏力、勞動耐力下降等癥狀。
● 心電圖、X線、超聲心動圖等檢查,可顯示有肺動脈增寬和右心增大、肥厚的徵象。

鑒別診斷


● 肺源性心臟病需要與急性心肌梗死、心臟壓塞、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原發性心肌病等疾病鑒別。
● 出現氣促、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時,應該及時到醫院掛號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治療


● 目前本病主要根據病情發展程度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原則是積極治療原發病,改善右心功能。

急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

● 一般治療
● ● 必須卧床休息。吸氧。保持大便通暢,勿用力排便。
● 藥物治療
● ● 鎮靜藥物:常用異丙嗪、地西泮(安定),可以緩解焦慮和驚恐癥狀。
● ● 正性肌力藥物:常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左西孟旦,有助於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輸出量,緩解心力衰竭。
● ● 血管活性藥物:常用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維持血壓穩定。
● ● 抗凝藥物:常用肝素、華法林,有助於改善預后。
● 手術治療
● ● 可以有效改善栓塞癥狀,緩解病情。常用手術有:取栓術、置入下腔靜脈濾網。
● 介入治療
● ● 置入心導管粉碎或吸出栓子,必要時可局部行溶栓治療,可以有效緩解栓塞癥狀,控制病情發展。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

● 肺、心功能代償期
● ● 預防感染,減少或避免呼吸衰竭的發生。加強康復鍛煉和營養。膈式呼吸及縮唇呼氣,可以改善肺通氣。長期家庭氧療或家庭無創呼吸機治療。
● 肺、心功能失代償期
● ● 控制感染:根據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及頭孢類抗生素。
● ● 控制呼吸衰竭:給予擴張支氣管、祛痰等治療,可以通暢呼吸道,改善通氣功能。控制心力衰竭:較重病人可適當選用利尿、強心或血管擴張葯。
● ● 防治併發症:醫生會根據病情發展,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

危害


● 急性肺源性心臟病起病急,可出現猝死。
●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肺性腦病、酸鹼平衡失調、電解質代謝紊亂、消化道出血、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併發症,引起多器官、系統衰竭而死亡。

治療后的效果怎樣


● 急性肺源性心臟病的預后取決於肺栓塞的部位和面積和肺功能狀況,大多數病人經過積極治療可以明顯緩解癥狀,少數病人因反覆肺栓塞可發展為慢性肺動脈高壓。
●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常反覆急性加重,肺功能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害,多數難以治癒,但經積極治療可以改善病人生活質量。

預防


● 戒煙、戴口罩,可以有效預防呼吸道疾病,有助於減少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生。
● 已患有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肺部疾病者,需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