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關古道
八通關古道
八通關古道,建於1875年,是台灣清治時期所建橫貫台灣本島東西部的三條道路之一,也是目前僅存的一條。該古道西起林杞埔(今南投縣竹山鎮),東至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全長152公里,是台灣地區“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家一級古迹。
八通關古道
於是,在勘查台灣全島形勢以後,沈葆禎擬開發三條貫穿台灣東西的橫貫道路,包括北路(由噶瑪蘭蘇澳至花蓮奇萊)、中路(由彰化林圮埔至花蓮璞石閣)、以及南路(由屏東射寮至台東卑南)。其中的中路就是現在所稱的“八通關古道”,是由總兵吳光亮負責闢建。
吳光亮在1875年1月率兵2000餘人由林圮埔(竹山)開山東進,經大坪頂、鳳凰、牛轀轆(原隸鹿谷1955年改隸水裡現稱永興村)、茅埔、八通關、大水窟、以迄璞石閣(玉里),在同年11月完工。其規模頗大,路寬6尺,遇岩石便砌石式築成階段,遇溪流便鋪棧道,並於要地設置營壘。此道完成之後,清廷即刻廣募眾民,配合官兵屯墾,並使台灣對漢人開放。但拓墾政策因天然環境及原住民抵抗,成效並不好。在這種情況下,八通關古道僅20年間即成廢道。
八通關古道
1920至30年代曾有人提出將八通關越道路鋪設為高山鐵道,也有計劃將八通關越道路改建為自動車(汽車)道的“八通關越橫斷道路”計劃,但是都未付諸實現。
八通關古道
目前的八通關古道,全部是在玉山國家公園的管轄範圍內。1987年,台灣地區“內政部”正式將清代八通關古道列為國家一級古迹。
古道路線地名
南投縣信義鄉:
和社(投60線鄉道,以上接省道台21線可通水裡、玉山、嘉義。)→東埔(古道西端入口)......父不知子斷崖......雲龍瀑布...樂樂(Lakulaku,有乙女瀑布)......對關......觀高(靠近郡大林道)......八通關草原......八通關山登山口......荖濃溪上源......秀姑坪(秀姑巒山鞍部)......大水窟山稜線......大水窟池(南投花蓮縣界)
花蓮縣卓溪鄉:
縣界(以下為日據時期古道路線)......米亞桑(Miyasan)......馬沙布(Masabu)......沙沙拉米......托馬斯......意西拉(Yisira)......塔達芬(Tatahun)......土葛......拉古拉......大分(Tahun,打訓)......哈哈比......雷波斯......魯侖(Rurun,大崩壁)......多美麗(Tomiri,十三里)......新康(Sinkan)......抱崖(Bogai)......石洞......土沙多(Tosato,十里)......多土滾......卡里卡斯......山陰......美托利(Midori,綠)......瓦拉米(Warabi,蕨)......桃林(Dorin)......喀西帕南社(Kashipanan)......黃麻(Koma)......佳心(Kasin)......山風瀑布......山風(Sanfu,古道東端出口,接台30線經南安至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