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青風藤的結果 展開

青風藤

藥物

青風藤是防己科植物青藤、毛青藤的乾燥藤莖。青風藤藥性平,味苦、辛。歸肝、脾經。青風藤中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是生物鹼。《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乾燥的青風藤中,青藤鹼的含量不得少於0.50%。

簡介


● 正名:青風藤
● 英文名:Qingfengteng
● 拉丁名:Sinomenii Caulis
● 別稱:過山龍、大青藤、追骨風、古藤、爬地楓、毛防己、滇防己、青防己、風龍、大木香、排風藤、尋風藤、清風藤

功效與作用


● 青風藤具有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青風藤具有抗過敏、抗炎、鎮靜、鎮痛等作用。
● 青風藤可以用於治療風濕痹痛、關節腫脹、麻痹瘙癢、口眼喎斜、癰腫惡瘡等。
● 目前,青風藤還被用於治療心律失常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青風藤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青風藤。
● 如果您正在服用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期女性服用青風藤前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服用青風藤前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青風藤


● 青風藤可以煎汁內服,也可以熬膏服用,服用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青風藤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6~12克。
● 外用時,可取適量青風藤煎水后洗患處。
● 青風藤可以泡酒使用。
● ● 九藤酒:和鉤藤、紅藤、丁公藤等藥物配伍泡酒,有疏風通絡的作用,可用於痛風、中風癱瘓等症。
● ● 風濕止痛藥酒:和豨薟草、制川烏、制附子等藥物配伍泡酒,有祛風散寒、除濕通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青風藤中的青風藤鹼可以對抗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升壓反應,所以青風藤不可以和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同時服用。
● 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影響青風藤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青風藤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傳統醫學認為青風藤無毒。
● 服用青風藤,出現以下情況時,請立即停用。
● ● 皮疹
● ● 皮膚髮紅
● ● 皮膚瘀點、瘀斑等
● ● 瘙癢
● ● 頭昏頭痛
● ● 腹痛
● ● 畏寒發熱
● 停葯后,癥狀沒有緩解者,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 如果需要長期服用青風藤,請諮詢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我該如何選購青風藤


● 青風藤主產於西南、中南、華東等地。
● 青風藤具有如下特徵:
● ● 青風藤為稍微彎曲的、長圓柱形藤莖,表面綠褐色到棕褐色,部分為灰褐色,且表面有細縱紋和皮孔。青風藤的節部稍稍膨大,有分枝。青風藤比較輕,質地堅硬但比較脆,容易折斷。斷麵灰黃色或淡灰棕色,不平坦,皮部狹窄,木部有放射狀排列的射線,髓部為淡黃白色或黃棕色。青風藤氣微,味苦。
● 存放於乾燥的地方。

含青風藤的中成藥有哪些


● 加皮酒:具有舒筋活血、祛風除濕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腰膝酸痛、四肢麻木等。
● 狗皮膏: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氣血瘀滯引起的痹病,緩解四肢麻木、腰腿疼痛、筋脈拘攣等;也可以用於治療寒濕瘀滯引起的積聚痞塊、脘腹冷痛、寒濕帶下、行經腹痛。

青風藤和絡石藤功效一樣嗎


● 青風藤是防己科植物青藤、毛青藤乾燥的藤莖;絡石藤是夾竹桃科植物絡石乾燥的帶葉藤莖。兩者功效不同。
● ● 青風藤藥性平和,入肝、脾二經,善於善於祛風通絡、利小便,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關節腫脹。
● ● 絡石藤藥性微寒,入心、肝、腎經,既可祛風濕,又可舒筋活絡,多用於治療風濕熱痹,且絡石藤還有涼血消腫的作用,還可用於治療癰腫瘡毒、喉痹、跌打損傷等。

用藥誤區


● 誤區:青風藤和海風藤是同一種藥物
● ● 青風藤和海風藤並不是同一種藥物。
● ● 來源不同:青風藤是防己科植物青藤、毛青藤乾燥的藤莖,海風藤是胡椒科植物風藤乾燥的藤莖。
● ● 性味歸經不同:青風藤藥性平,味苦、辛,歸肝、脾經;海風藤藥性微溫,味辛、苦,歸肝經。
● ● 功效作用不同:青風藤具有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的功效,海風藤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的功效。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3]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6]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