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
方冰新詩
這首詩從動人的歌聲寫起,引出劫后的山村荒涼的靜態畫面,並以之與高山上牧羊人揮鞭高唱的動態畫面形成鮮明的對照,從而歌頌了晉察冀邊區人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是哪裡來的歌聲呵?
這麼動人的歌聲!
在大沙河的上空飄蕩著,
在這黃昏的天幕下。//
敵人剛才退走,
林子里一片瓦礫,
天空不見飛鳥,
路上沒有行人。//
在那高高的山上,
走下一片雪白的羊群,
長鞭子在空中響著,
唱歌的是那牧羊人。//
在這黃昏的天幕下,
在這劫后的山村裡,
我突然感到
晉察冀的精神!
(1944年9月27日平西)(1956年整理時修改)
出處:《戰鬥的鄉村》,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這首詩從動人的歌聲寫起,引出劫后的山村荒涼的靜態畫面,並以之與高山上牧羊人揮鞭高唱的動態畫面形成鮮明的對照,從而歌頌了晉察冀邊區人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詩以設問起句,突出歌聲的動人。歌聲看不見,摸不著,詩人不用“嘹亮”、“悅耳”等抽象的字眼描寫它,而是著意從時間、空間角度描寫它。“在大沙河的上空飄蕩著”,“在這黃昏的天幕下”,分別從空間、時間角度描寫歌聲,突出了歌聲的嘹亮,給人以具體的感受。
寫了歌聲之後,並不馬上寫唱歌的人,而宕開一筆,先寫近景,描繪一幅遭日寇搶掠后的山村荒涼的靜態畫。詩人沒有從正面去描寫日寇燒殺搶掠的種種暴行,但是“村子里一片瓦礫,/天空不見飛鳥,/路上沒有行人”這些詩句,具體描寫了敵人洗劫一空后的山村的荒涼景象,從側面反映了敵人的兇殘行徑。
近景之外,再寫遠景,勾勒一幅山村牧羊人晚歸時揮鞭放歌的動態畫。高山聳立,羊群雪白,長鞭揮舞,歌聲嘹亮,這一幅有聲有色的牧人晚歸圖,與第二節荒涼、空寂的山村靜態畫,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詩人寫牧羊人,既不寫他的外貌,也不寫他的語言,單寫他的動作:“長鞭子在空中響著”,山村人民的樂觀、頑強的精神面貌,從這樣傳神的描寫中得到了體現。
詩的結尾,在又一次點出時間、地點后,詩人直抒胸臆:“我突然感覺到/晉察冀的精神!”什麼是晉察冀的精神,詩人沒有直接點出。但是,由於詩人在前面具體地擦寫了遠近、動靜兩幅絕然不同的畫面,因而讀者也與詩人一樣,已從兩幅對照鮮明的畫面中,領悟到了什麼是晉察冀精神,因而既不顯得空洞,又不顯得突然,而是水到渠成。
魏巍說:“方冰的詩,感情豐富,色彩鮮明,在詩歌藝術上,他是一個線條明朗,色彩引人的畫家。”(《〈晉察冀詩抄〉序》)《歌聲》也體現了這樣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