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9條詞條名為李振華的結果 展開
- 中國首屆國醫大師、中醫專家
- 中國內地男演員
- 山東省人大代表、山東省模範教師
- 呂梁市紀委副書記
- 河南平頂山市市場發展服務中心主任
-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
- 北京中醫藥治療中心風濕科主任
- 抗戰老兵
- 衡東縣楊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 職業畫家
- 廣西自治區退役軍人事務廳副廳長
- 湖南省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副調研員
- 九三學社吉林省副主委,省人民檢察院巡視員
- 六安市毛坦廠中學副校長
- 湖北經濟學院法學院院長
- 丘北縣交通運輸局科員
-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 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員
- 山東臨沂籍烈士
- 西李村村委會副主任
- 資興市委黨校校長
- 國家級烹飪技師
- 工行青島市李滄區第二支行副行長
- 工程師
- 思航網路工程師
- 贛州市人防辦公室副主任
- 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網路所在讀博士
- 浙江籍書法家
- 河北省辛集籍烈士
- 西北民族大學化工學院副教授
- 河北省贊皇籍烈士
- 廣州大學教師
- 山東郯城籍烈士
- 山東寒亭籍烈士
- 台州市臨海市大洋街道團委書記
- 河北省行唐籍烈士
- 復旦大學副教授
- 三峽大學教師
- 河北省平山籍烈士
- 武漢協和醫院護士
- 鶴壁市殘聯辦公室主任
- 清華大學軟體學院副教授、博導
- 福清市收藏協會會長
-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腫瘤醫院腫瘤外二科主管護師
- 山東大學醫學院教授
- 江西書法家
- 台州市灣集聚區自然資源事務中心主任
- 瀋陽航天新新集團科技圖書館館長
- 江西省工藝美術師
李振華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
李振華,山東,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光儀系激光專業,獲學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84年7月至1985年7月在浙江大學物理系從事大學物理課程輔導和實驗指導等工作,1985年7月至1987年9月回到浙江大學光儀系任助教。1987年9月考取浙江大學光儀系研究生,於1989年12月獲浙江大學光學儀器專業碩士學位;1990年9月起在浙江大學信電系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激光二極體泵浦的小型固體激光器,並於1994年4月獲“電子物理與器件”專業博士學位。1994年6月進入南京理工大學“兵器科學與技術”博士后流動站從事激光雷達和地磁方位感測器方面的研究工作;1996年6月出站,留南京理工大學理學院任教,其間曾於2003至2004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工程科學系做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目前從事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主動成像激光雷達技術、動態參量的光電測試技術和生物醫學光子學中有關光在組織中傳輸規律的研究。曾主持並完成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已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是江蘇省“333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江蘇省激光與光學工程學會理事,《激光技術》、《應用科學學報》等專業期刊編委。近年來承擔的教學任務包括:為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本科生主講用英語原版教材授課的“光學”(包括應用光學和物理光學)雙語教學課程,以及專業課“激光與非線性光學”等;主講研究生專業基礎課“激光技術”和“光學檢測”等。
198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光儀系激光專業,獲學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84年7月至1985年7月在浙江大學物理系從事大學物理課程輔導和實驗指導等工作,1985年7月至1987年9月回到浙江大學光儀系任助教。1987年9月考取浙江大學光儀系研究生,於1989年12月獲浙江大學光學儀器專業碩士學位;1990年9月起在浙江大學信電系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激光二極體泵浦的小型固體激光器,並於1994年4月獲“電子物理與器件”專業博士學位。1994年6月進入南京理工大學“兵器科學與技術”博士后流動站從事激光雷達和地磁方位感測器方面的研究工作;1996年6月出站,留南京理工大學理學院任教,其間曾於2003至2004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工程科學系做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
江蘇省激光與光學工程學會理事;
《激光技術》、《應用科學學報》編委。
1、激光光電子技術
開展新型激光器件(DPSS,激光二極體泵浦的固體激光器)及其在激光測距、激光雷達等應用中的研究
2、主動成像激光雷達技術
開展距離與強度像的獲取技術、目標背景反射特性研究、目標識別與定位技術等研究。
3、組織光學及應用
開展光在生物組織上中傳輸時,相干和偏振特性變化規律及其在生物組織無創傷診斷技術中的應用研究;同時開展SPR(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技術測量生物組織復折射率的研究。
4、地磁方位感測技術 在該方向上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以地磁場為基準,利用各種磁敏感器件,實現對空間不定哉飛行體姿態的精確測試。
已在激光與光電子技術領域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大部分被SCI、EI或ISIP收錄;曾獲國防科工委三等獎及兵器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合作申請並獲得國防專利一項。
研究項目
現主要從事小型化主動成像激光雷達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距離與強度像的獲取技術、目標背景反射特性研究、目標識別與定位技術等;同時開展組織光學中有關光在生物組織中傳輸規律及SPR(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技術的研究;此外,還開展了利用地磁進行空間不定域飛行體姿態測試技術研究。年均科研經費約50萬。
2003-2004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做訪問學者,做組織光學及共焦掃描顯微成像技術方面的研究;國內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爐院士聯合培養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