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骨骨髓炎

顱骨骨髓炎

顱骨骨髓炎是致病菌侵入顱骨引起的非特異性炎性反應,常有頭部外傷史。多因開放性顱腦損傷,是顱腦損傷重要的併發症。以青少年多見,常有頭部外傷史,多為頭部傷口受到污染或頭部鄰近部位感染灶蔓延引起,少數為通過血行播散所致。急性期局部頭皮呈紅腫、壓痛等炎性反應,遠處頭皮可有水腫,鄰近淋巴結腫大,並可伴有發熱、倦怠、寒戰等全身癥狀。顱骨感染遷延未愈可轉成慢性骨髓炎,局部表現可有頭皮下積膿或破潰成竇道,竇道有時閉合,有時破潰流膿,膿液中可雜有壞死的小骨塊,當排膿不暢時,局部及全身癥狀增劇。顱骨骨髓炎不僅可造成神經系統功能障礙,部分患者反覆發作,經久不愈,甚至有死骨排出。手術清創及清除死骨,聯合使用抗生素。經抗感染和手術治療后,本病一般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神經外科

病因


● 顱骨骨髓炎的病因包括:
● 在開放性損傷過程中顱骨直接被污染,而傷后清創又不夠及時或在處理中不夠恰當;
● 頭皮損傷合併傷口感染經導血管蔓延至顱骨,或頭皮缺損使顱骨長期外露壞死而感染;
● 開放性顱骨骨折,累及鼻旁竇、中耳腔和乳突。

癥狀


● 有開放性顱腦外傷史,傷口局部紅、腫、熱、痛,頭皮下波動,引流有膿汁,或自行破潰排出膿液,反覆發作,經久不愈,甚至有死骨排出;多數患者無發熱,開顱術后感染多在術后1~2周發生。

檢查


● 確診顱骨骨髓炎需要進行血常規和影像學檢查。
● 血常規:急性期白細胞總數增多、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C反應蛋白升高,慢性期多正常。
● 顱骨X線檢查:早期無異常,一般在感染后2~3周可出現病變區骨質透光度增加,範圍逐漸擴大,形成邊緣不整齊、密度不均勻的骨破壞,病灶可融合,破壞區可出現死骨,密度大,一般無骨膜及新生骨;慢性期表現為顯著的骨質增生,局部骨硬化和增厚。
● CT:可了解骨髓炎範圍和有無顱內結構受累。
● MRI(磁共振成像):T1WI上正常骨髓的高信號變為與腦組織相同的等信號可診斷骨髓炎。
● SPECT:對顱底骨髓炎診斷更精確。

診斷


● 醫生診斷顱骨骨髓炎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顱骨平片和其他神經影像學檢查。
● 臨床表現:局部傷口的紅、腫、熱、痛和化膿。
● 顱骨X線、CT、MRI和SPECT:可以明確顱骨骨髓炎的診斷。

鑒別診斷


● 黃素瘤:顱骨呈地圖狀骨破壞,邊緣銳利,少有骨質硬化。
● 顱骨腫瘤浸潤或轉移瘤:多呈骨質破壞,無壞死骨和膿腔。
● 顱骨結核:骨質破壞,邊緣銳利,硬化、增生少,死骨少。

治療


● 外科徹底清創和清除死骨,聯合使用對細菌敏感的抗生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急性骨髓炎更需要足量、足時抗炎治療,全身應用抗生素至少6周,口服8周以上,尤其是顱底的慢性骨髓炎。
● 一般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的改善,血沉恢復至正常水平和鎵連續掃描恢復正常等指標來判斷治療效果。

危害


● 顱骨骨髓炎如果治療不及時或炎症未能控制,感染可向顱內或顱外擴展,向外形成骨膜下膿腫;向顱內可形成硬膜外膿腫、腦膜炎或腦膿腫、感染性靜脈竇栓塞等。

預后


● 經過及時、合理的治療,一般均能治癒,預后較好。

預防


● 腦外傷后要及時處理傷口,徹底清創,不留異物,可預防本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