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斷
臆斷
臆斷,漢語辭彙。
拼音:yì duàn,
是指憑臆測而下的決斷,主觀地判斷、推測做出的決定。
我們常說“主觀臆斷”。即根據主觀的直覺對事物進行判斷,通常指的是錯誤的判斷。
1. 憑臆測而下的決斷。
2.主觀地判斷。
晉·葛洪《抱朴子·微旨》:“世人信其臆斷,仗其短見,自謂所度,事無差錯。”
《梁書·文學傳上·庾肩吾》:“故胸馳臆斷之侶,好名忘實之類,方分肉於仁獸,逞郤克於邯鄲,入鮑忘臭,効尤致禍。”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七:“世南 嘗以語士大夫間,有雲恐出臆斷。”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漢儒或執舊文,過於信傳;宋儒或憑臆斷,勇於改經。”
清·張惠言《丁小疋序》:“從而為之校者以十數,惟以傳信為務,而不以臆斷。”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全書的結論》:“有些觀點是錯誤的,最突出的是從打破文字的束縛走到另一個極端,輕視文字的社會性,常常歪曲文字所表達的概念,來迎合自己的主觀臆斷。”
晉·葛洪《抱朴子·明本》:“而管窺諸生,臆斷瞽說。”
唐·歐陽詹《懷州應宏詞試片言折獄論》:“豈無獨見而可臆斷?”
宋·蘇軾《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清·采蘅子《蟲鳴漫錄》卷一:“未可以《春秋》內所無者,臆斷為無其事也。”
許傑《蟻蛭》:“我們的工作成績,究竟有了什麼結果,自己也不敢臆斷。”
我們對於歷史,不能單憑一己的臆斷妄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