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五倍子的結果 展開
- 五倍子
- 染髮草
五倍子
五倍子
五倍子是漆樹科植物鹽膚木、青麩或紅麩楊葉上的蟲癭。五倍子味酸、澀,藥性寒。歸肺、腎、大腸經。五倍子的化學成分包括鞣質、脂肪酸、蛋白質、澱粉、微量元素、樹脂、揮髮油等。其中,鞣質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乾燥的五倍子藥材和飲片中,鞣質的含量(以沒食子酸計),不得少於50.0%。
● 正名:五倍子
● 英文名:Wubeizi
● 拉丁名:Galla Chinensis
● 別稱:文蛤、鹽麩葉上毬子、木附子、百蟲倉
● 五倍子具有斂肺降火、澀腸止瀉、斂汗、止血、收濕斂瘡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五倍子具有抗菌、抗突變、抗氧化、降血糖、抑制瘢痕形成、抗腫瘤等作用。
● 五倍子可用於治療肺虛久咳、肺熱痰嗽、自汗盜汗、消渴、久瀉久痢、便血痔血、外傷出血、皮膚濕爛、癰腫瘡毒等。
● 五倍子還可用於治療複發性口腔潰瘍、根面齲、嬰兒紅臀等。
● 如果您有五倍子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五倍子。
● 外感風寒或肺有實熱咳嗽者及積滯未盡、濕熱內蘊之瀉痢者,禁止服用五倍子。
● 如果您正在使用四環素類、紅黴素、利福平、林可黴素、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維生素B12、奎寧、士的寧、異煙肼等藥物,請務必提前告知醫生。
● 孕婦以及哺乳期女性使用五倍子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五倍子可以煎汁內服,也可以研末服用,還可入丸散劑服用。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3~6克;五倍子研成細粉服用時,每日常規用量為1.5~6克。
● 外用時,可取適量五倍子與百草霜一起研成細粉,用醋熬成膏后敷於患處,可用於治療脫肛不收。
● 五倍子還可以泡酒使用。
● ● 五蛇液(外用):與蛇床子、韭菜子、白明礬配伍泡酒,具有消炎活血、祛風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水田皮炎等。
● ● 四虎二黃酒(外用):與丁香、花椒、制半夏等中藥配伍泡酒,具有解毒殺蟲、祛風止癢的功效,用於治療銀屑病、神經性皮炎等。
● 避免與四環素類、紅黴素、利福平、林可黴素、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維生素B12、奎寧、士的寧、異煙肼等藥物同時使用。
● 生冷、油膩、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影響五倍子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五倍子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 傳統醫學認為五倍子無毒。
● 服用五倍子的劑量稍大,即可引起胃部不適、噁心、便秘等不良反應,這時應立即停葯。停葯后,如果癥狀沒有緩解,請及時就醫治療。
● 長期或大量服用五倍子,會損害肝臟。
● 如果需要長期使用,請諮詢專業醫生。
● 五倍子主產於雲南、廣西、四川、貴州、陝西等地。
● 五倍子具有如下特徵:
● ● 肚倍:為灰褐色或灰棕色,形狀為長圓形或紡錘形囊狀,表面長有柔毛。肚倍質地硬且脆,容易破碎,斷面有光澤,為角質樣,內壁平滑,有黑褐色的死蚜蟲及灰色粉狀的排泄物。肚倍有特殊的香氣,味道澀。品質好的肚倍為灰褐色,個頭大,完整,壁厚。
● ● 角倍:星座為菱形,有不規則的鈍角狀分枝,長有比較明顯的柔毛,壁比較薄。品質好的角倍為灰褐色,個頭大,完整,壁厚。
● 存放於通風乾燥的地方,注意防擠壓。
● 復方消痔栓: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各種時期的內痔出血,也可以輔助治療痔瘡。
● 止瀉靈片:具有清熱利濕、健脾、澀腸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急性腸炎、單純性腹瀉、小兒消化不良等。
● 周氏回生丸:具有祛暑散寒、解毒辟穢、化濕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痧脹腹痛、霍亂吐瀉等。
● 黃水瘡散:具有除濕拔干、解毒止癢的功效,用於治療各種濕瘡、黃水瘡破裂后所致的痛癢不止等。
● 麝香痔瘡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的功效,用於治療大腸熱盛引起的肛門灼熱疼痛、大便出血等;也可用於治療各類痔瘡和肛裂。
● 五倍子是漆樹科植物鹽膚木、青麩或紅麩楊葉上的蟲癭,五味子是木蘭科植物五味子乾燥的成熟果實。兩者功效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
● ● 五倍子和五味子都可用於治療肺虛久咳、自汗盜汗、遺精滑精、久瀉不止、消渴等。
● ● 五倍子還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崩漏下血、便血、尿血及外傷出血等,外用還能收濕斂瘡,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皮膚濕爛等症;五味子還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等證。
● 誤區:五倍子適合任何人服用
● ● 五倍子藥性寒涼,外感風寒或肺有實熱咳嗽者及積滯未盡、濕熱內蘊瀉痢者,禁止服用五倍子。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4]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5]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6]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7] 沈丕安編著。中藥不良反應與臨床. 北京: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