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縣

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

黃龍縣,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位於陝西省中北部,延安市東南緣。西接洛川、南與白水、澄城、合陽毗鄰,東臨韓城、北靠宜川。介於北緯35°24′05"—36°02′1",東經109°38′49"—110°16′49"之間,南北長69.754千米,東西寬62.195千米,總面積2752平方千米。

黃龍縣發掘出土的距今約5萬年的“黃龍人”頭蓋骨化石填補了中國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缺環,發現了中國新石器時期最大的巨型石鉞。現存多處仰韶文化遺址和古剎廟宇、摩崖石窟。20世紀20年代,劉志丹、謝子長、郭寶珊等革命先輩曾在這裡進行革命活動,是紅25軍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西北大捷——瓦子街戰役就在這裡打響,這一戰役也是中國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的轉折點。

黃龍縣是全國八大防護林區之一,陝西省五大林區之一,被譽為陝北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黃河綠洲”、“陝西的一葉肺”。森林覆蓋率87%,林草覆蓋率高達92%,植物1012種,動物225種,其中以褐馬雞為代表的國家級保護動物6種。空氣負氧離子含量平均可達到6000個/立方厘米,每年7至9月最高可達到15000—18000個/立方厘米。年均水資源量1.54億立方米,是全省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土保持區。

2018年,黃龍縣下轄5個鎮、2個鄉,總人口5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03億元,全年三次產業結構為26.8:9.7:63.5。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黃龍縣常住人口為41198人。

黃龍縣位於陝北黃土高塬東南部與渭北二級台塬接界處,居陝西省中部偏北,延安地區東南緣。介於北緯35°24′05"—36°02′1",東經109°38′49"—110°16′49"之間,南北長69.754千米,東西寬62.195千米,總面積2752平方千米。東接韓城市,南與合陽縣、澄城縣、白水縣相連,西鄰洛川縣,北與宜川縣接壤。黃龍縣人民政府駐地石堡鎮,距省會西安市223千米,東距韓城市121千米,東南距合陽縣68千米、距澄城縣68千米,西南距白水縣73千米,西距洛川縣83千米,北距宜川縣85千米,距行署所在地延安246千米。

歷史沿革


黃龍縣在商代屬旨方。
西周,為周人活動地區。春秋初,為白翟部族區。秦文公十年(前756年),在黃龍三岔東高山(今梁家山)附近建鄜畤。晉桓公二十年(前369年)屬晉。韓、趙、魏分晉后,黃龍屬魏。戰國,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納上郡十五城歸秦,黃龍遂屬秦轄。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黃龍北屬上郡,東南部分屬內史。西漢,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劉邦立漢,設置京兆、左馮翊、右扶風,稱為三輔,黃龍屬左馮翊。東漢因之。
三國時,黃龍北部為匈奴區,東南部屬魏的馮翊郡。西晉,黃龍北部屬羌胡,中部棚東南部屬雍州馮翊郡。黃龍山在歷史上,一直被譽為“馮翊屏障”。後秦(384年—417年)黃龍中部和西北部屬鄜城縣、洛川縣轄。
北魏,黃龍歸北華州轄,北部西部屬敷城縣,東北屬義川縣,東南部屬夏陽縣、郃陽縣、澄城縣。唐代,黃龍中部、西部屬坊州鄜城縣,西北部屬鄜州洛川縣,東北部屬丹州義川縣,南部屬同州的韓城、郃陽、澄城3縣管轄。北宋,黃龍中部、西部屬鄜城縣、洛川縣,東南屬韓城縣、郃陽縣、澄城縣三縣,北部屬宜川縣。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范仲淹拒西夏,鎮守延安,以民運勞苦為由,請建鄜城為軍,詔賜“康定軍”。今三岔一帶為該軍駐地。靖康元年(1126年)年,金滅北宋,黃龍為金人領地,地域和北宋相同。明代,黃龍為陝西延安府洛川縣東部,宜川縣南部,西安府韓城、郃陽、澄城三縣西北部。清初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鄜州升為直隸州。黃龍為延安府宜川縣南部,直隸鄜州、洛川縣東部,同州府韓城縣、郃陽縣、澄城縣西北部,延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1日,成立陝西省黃龍山墾區辦事處,設立黃字區、龍字區、山字區、墾字區、區字區。區下設保,保下設甲。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年5月1日,改稱國營陝西黃龍山墾區管理局。民國三十年(1941年)年2月16日,設立陝西省黃龍設治局,始為縣級建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2日,黃龍第一次解放,成立黃龍縣,歸陝甘寧邊區政府黃龍分區轄管。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1日,瓦子街戰役勝利結束,黃龍縣第二次解放,隸屬陝甘寧邊區。歸延安分區專員公署管轄。1958年11月,撤銷黃龍縣,轄地分別劃歸洛川、宜川、韓城等縣。1961年9月15日,恢復黃龍縣制至今。

地理環境


位置

黃龍,境內群山綿亘,鋪青疊翠,縣以山而得名。黃龍地處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居陝西省北段東部,延安市東南緣。位於北緯35°24′05″——36°02′01″,東經109°38′49″——110°16′49″。
全縣南北長69.754公里,東西寬67.195公里。總面積2752平方公里。東與韓城毗鄰,南同合陽、澄城、白水接壤,西臨洛川,北靠宜川。縣城設石堡鎮。全境呈芭蕉扇形。距省會西安223公里,東距韓城121公里,東南距合陽68公里、距澄城縣68公里,西南距白水縣73公里,西距洛川縣83公里,北距宜川縣85公里,距延安市246公里。

地形地貌

黃龍縣境的地層為鄂爾多斯地台,處陝北構造盆地的最南邊沿。褶皺、斷裂極不發育,為一向北傾斜、傾角1°—3°的平緩單斜。局部有較小的平緩褶皺,斷裂以斷距很小的正斷層為主,多集中在縣東南部。
地貌屬溝壑縱橫的黃土地貌類型,本縣屬這一類型的石質山地,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海拔在1500米左右,黃龍山主峰大嶺海拔1783米,形成鄂爾多斯地台上的一個隆起,為黃河左岸支流與北洛河右岸支流的分水嶺,是石堡川、居水、圪台川等川的發源地。水系呈放射狀。以大嶺、關山、界頭梁、爛柯山為代表的11條大山樑,把全縣切割成7川5塬98條溝,山川相見,溝壑縱橫。地勢由主脊向東西兩側緩傾,大嶺至爛柯山為東西主脊,兩側向南北緩傾;佛爺嶺至界頭廟,亦為東西走向。整個地貌是一個塬、梁(嶺)、峁組成的溝間地和溝壑系統。溝谷交切,形成北部土質中低山區、西南部黃土殘塬區和東南部石質中低山區。

氣候特徵

黃龍縣
黃龍縣
屬季風型大陸性山地氣候,受地勢影響,南北東西氣候分佈不均,差異較大。其氣候規律是四季明顯,乾濕分明,冬季寒冷漫長,夏季較短。熱量條件充沛,光照充足,降水適中,災害性天氣較多。
屬大陸型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受蒙古冷高壓和極地變性大陸性氣團影響,天氣寒冷乾燥,降水稀少。春季暖氣團勢力增強,氣溫回升較快,多大風出現,降水相對增多。夏季受蒙古氣旋和太平洋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天氣溫暖多雨,降水集中,多陣性天氣產生,降水量居全年之冠。秋季冷暖空氣交替出現,秋初氣溫緩慢降低,多連陰雨天氣。
由於地形原因,南北、東西溫度差異較大,年均氣溫為7.6—10.2℃。其中范家卓子鄉、白馬灘鎮最熱,崾先鄉最冷。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1.5℃,極端最高溫度為36.7℃;最冷月平均氣溫為-5.7℃,極端最低溫度為-23.7℃,年較差為27.2℃。無霜期126——186天,南北相差60天。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西北部降水多於東南部。災害性天氣主要有:霜凍、乾旱、冰雹、連陰雨等。

河流

黃龍縣
黃龍縣
黃龍河流屬黃河流域,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的河道10條,50——100平方公里的8條,10——50平方公里的65條,1——10平方公里的365條,總計1公里以上的河流、溝道1028條。主要山脈大嶺為最大分水嶺,構成東注黃河、西注洛河兩個區域性水系,主要河流16條,均為出境河。發源自黃龍山區的涺水河、石堡河、仕望河、仙姑河等水系,呈放射狀分流注入黃河和洛河。

土壤

境內土壤共分為10個土類、19個亞類、48個土屬、121個土種。土壤總面積4125786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9%,是延安市土壤類型最豐富的一個縣。
黃龍土壤複雜多變,按規律表現有明顯的微地域性和地帶性。分佈面積最廣的地帶性土壤是以褐土為主的林區土壤,佔全縣土壤面積的62.9%。其次是以原黃墡土、黑壚土為主的黃土殘塬土壤,還有以淤土、黃墡土為主的川道土壤。總之,黃龍土壤比較肥沃,潛在生產力大。

自然災害

黃龍縣發生的自然災害,主要有乾旱、洪澇、冰雹、霜凍、蟲害、地震等。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黃龍縣是全國八大林區黃土高原防護林區,植被區劃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華北北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縣境的農耕、園地、林地、疏林草地覆蓋率佔全縣總土地面積95.18%。
植被特徵,華北區系植物佔主導地位,森林植被佔全縣總土地面積34.9%。山地與山地之間以及溝谷川道,為農用地,栽培植被代替了自然植被。除農作物外,新中國建立后陸續營造了油松、刺槐、小葉楊林,並建立了蘋果、桃、杏、板栗、梨、柿、花椒等落葉果樹。不能種植的陡坡,大部分為灌木草叢、側柏、山楊散生其間。
主要植被類型,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有遼東櫟林、栓皮櫟林、山楊林和白樺林為主,其次為山杏、山桃群落;暖溫帶針葉林,暖溫帶灌叢群落。
藥用植物:黃芩、連翹、大黃、寄生、柴胡、紅胡、芮仁、側柏、羊紅膻、當歸、馬斗鈴、鬼針草、枸杞、人蔘(人工栽培)、棗仁、山桃胡、野艾、半夏、一支蒿、小救駕、薄荷、大薊、小薊、蒲公英、蒼朮、防風、遠志、王不留、蒼耳、車前子、茵陳、黃精、苦參、沙參、牛蒡子、蔓陀羅、五味子、丹參、生地、甘草、何首烏、瓜蔞、麥冬、穿地龍、麻黃、黨參、桔梗、卷柏、豬苓、靈芝、秦艽、茯苓、天麻、知母、牛膝、杜仲、刺五加、冬花、猴頭等。
草木植物:賓草、菅草、羽毛白草、黃背草、野菊花、羊鬍子草、翻白草、大油芒、茵陳蒿、野酒花、飛燕草、仙鶴草、伸筋草、木槿花、節節草、牛尾蒿、臭蒿、野棉花、茜草、毛狀苔草、兔絲子、貓兒草、草苜蓿、瓦松、黃蒿、薺菜、草莓、葛藤、蓬蒿、野菊艾蒿、紫菀、地榆等。
觀賞植物:牡丹、芍藥、牽牛花、菊花、鳳仙花、石竹、君子蘭、文竹、虎皮蘭、大麗花(又名紅薯花)、仙客來、水仙、美人蕉、苦瓜、月季、攻瑰、薔薇、紫丁香、石榴、扶桑、茉莉、夾竹桃、蟹爪蘭、令箭荷花、仙人掌、吊蘭、四季果、百合花、珠頂紅、文冠果(又名木瓜)、木鑿蘭、金桔、一串紅等。
果樹:核桃、板栗、蘋果、桃、杏、梨、李、棗、柿、山楂、葡萄等。
用材林木:油松、華山松、白皮松、側柏、樺、槭、櫟、山楊、小葉楊、榆、刺槐、杜梨、旱柳、白楊、椿、楸、泡桐、黃臘木、漆樹、椴、五倍子、中槐、山核桃等。
主要灌木:沙柳、山柳、檉柳、懸鉤子、杭子稍、狼牙刺、黃薔薇、酸棗、沙棘、荊條、黑樺、烏葉、山刺玖、毛櫻桃、連翹、山桃、二色胡枝子、達烏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馬蹄針、鼠李、北京丁香、黃櫱、忍冬、莢迷、紅瑞木、枸子、扁核木、綉線菊、榛子、虎榛子、南蛇藤、積胡頹子、文冠果、杠柳、檸條等。

動物資源

1958年,在黃龍縣北現石油庫所在地,發現蚌殼化石層。1975年,在界頭廟鄉神地村出土劍齒象下顎化石。1981年,在縣磚瓦廠出土劍齒虎牙化石。1982年,在磚廟梁鄉核桃樹窯村和圪台出土大角鹿角化石。1985年,在石堡鎮麻地灣村出土竹鼠化石。
野生動物:野豬、狍(野羊、羊鹿子)、豹(金錢豹)、林麝、獾、水獺、豺(豺狗)、狐、狼、林猥(刺蝟)、豹貓、黃鼠兒(黃鼠狼)、青鼬、蝙蝠、達烏爾黃鼠、大倉鼠、黑線倉鼠、長尾倉鼠、中華鼢鼠、小家鼠、洮州絨鼠、苛嵐絨鼠、大林姬鼠、小林姬鼠、大家鼠、黃胸鼠、大靈貓(山貓)、野兔。
野禽:豆雁、赤麻鴨、針尾鴨、綠翅鴨、鴛鴦、大天鵝、鳶、雀鷹、大、金雕、石雞、環頸雉(野雞)、岩鴿、珠頸斑鳩、灰斑鳩、山斑鳩、中杜鵑、四聲杜鵑、紅鴞(貓頭鷹)、縱紋腹小鴞,普通夜鷹、普通翠鳥、戴勝、綠啄木鳥、斑啄木鳥、棕腹啄木鳥、星頭啄木鳥、鳳頭百靈、家燕、金腰燕、粉紅胸鷚、白鶺鴒、灰鶺鴒、紅尾伯勞、楔尾伯勞、松鴉、紅咀蘭鵲、灰喜鵲、喜鵲、紅咀山鴉、寒鴉、大咀鳥鴉、北紅尾鴝、白頂雕、綉臉鉤咀鶥、山噪鶥、山鶥、大葦蔦、戴菊、壽帶、沼澤山雀、褐頭山雀、銀喉長尾山雀、麻雀、金翹雀、紅眉朱雀、朱雀、灰眉岩鵐、三道眉草鵐、北掠鳥、灰掠鳥、蒼鷺、大白鷺。

礦產資源

黃龍縣有沉積礦產,其中油頁岩、煤礦、腐植酸肥料煤礦、鐵礦等未正式勘探及計算儲量,為礦點、礦化點;其它礦化現象有油苗顯示、建築石料、磚瓦粘土、石灰岩等。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2日,黃龍第一次解放,成立黃龍縣,歸陝甘寧邊區政府黃龍分區轄管。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1日,聞名的西北大捷——瓦子街戰役勝利結束,黃龍縣第二次解放,屬陝甘寧邊區,歸延安分區專員公署管轄。
1958年,撤銷黃龍縣,轄地分別劃歸洛川、宜川、韓城等縣。1961年9月15日,恢復黃龍縣制至今。黃龍第二次解放后,共成立10個區,轄65個鄉。
后經多次變更,至1990年底,黃龍縣共轄13個鄉鎮,111個行政村,831個自然村,其中296個自然村已無人居住。2002年底,經過撤鄉建鎮,將原磚廟梁鄉、小寺庄鄉、曹店鄉撤銷。
2011年,經撤鄉並鎮,撤銷界頭廟鄉、范家卓子鄉,合併設立界頭廟鎮,柏峪鄉併入白馬灘鎮,紅石崖鄉併入石堡鎮,同時設立範家卓子、柏峪、紅石崖三個社區服務中心。黃龍共有4鎮3鄉3社區。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黃龍縣下轄5個鎮、2個鄉。黃龍縣人民政府駐石堡鎮。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610631100000石堡鎮
610631101000白馬灘鎮
610631102000瓦子街鎮
610631106000界頭廟鎮
610631107000三岔鎮
610631205000圪台鄉
610631206000崾嶮鄉

人口民族


人口

據民國三十六年(1947)1—3月份戶口統計,黃龍設治局總戶數達9039戶,總人口34587人,其中本籍3775戶,14895人;寄籍5259戶,19692人。解放后,黃龍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呈現高出生、低死亡,人中增長速度加快,出現了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的生育高峰。1976——1977年,全縣人口達55700餘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各地農村經濟政策的落實,黃龍農村人口大批外流,總人口逐年減少。到1990年底,全縣為12387戶,45664人。自1982年後,隨著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黃龍人口發展緩慢,流動性大、南北密度懸殊以及病區群眾缺乏長期居住的實際情況才逐漸得以改觀。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戶數15389戶,總人數49392人,男性25910人,女性23482人。其中漢族49140人,滿族128人,蒙古族46人,回族56人,彝族6人,壯族9人,侗族1人,瑤族1人,土家族5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黃龍縣常住人口為41198人。

民族

新中國建立后,在本縣的人口中,以漢族最多,同時還有滿、回、蒙古等少數民族。1954年第1次人口普查時,全縣總人口35552人,其中漢族35490人,占人口總數的99.8%,回族61人,烏克蘭族1人,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0.2%。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有4個民族,其中漢族51890人,佔總人口的99.8%,回族76人,蒙古族6人,滿族1人,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0.2%。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結果,全縣有漢、蒙古、回、苗、彝、壯、滿、土家、畲等9個民族。其中漢族48557人,佔總人口的99.44%,少數民族人口273人,佔總人口的0.56%。

政治


縣委​
書記:王雲祥
副書記:李富榮 黃利榮
常委:崔紅德 車雪能 孫學武 高延清 古浪濤 吳江宏 任雲 李榮​
縣人大​
主任:趙來喜
副主任:查榮 邢愛香 張輝 馮偉​
縣政府
縣長:李富榮
常務副縣長:崔紅德
副縣長:盧淑雲 曹增俊 李澤斌​
縣政協​
主席:申龍
副主席:王春生 馮英姿​

經濟


綜述

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03億元,同比增長8.6%,較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較全市低0.5個百分點。在全縣供給側結構改革和轉型升級不斷縱深推進的情況下,助力經濟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全縣經濟發展仍然保持了較強的增長韌性,增速從2017年開始,連續8個季度累計增幅保持在7-9%區間運行,其中有7個季度實現了8.0%以上的增長,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且平穩運行特徵較為明顯。
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8.67億元,同比增長8.1%,較上年同期減少0.5個百分點,較全市高1.4個百分點。在全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不斷向縱深推進的情況下,經濟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經濟發展仍然保持了較強的增長勢頭,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穩運行的特徵較為明顯。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黃龍縣從投資主體看民間資本完成投資5.4983億元,佔全部投資的27.55%;從性質上看,新建項目完成投資19.2024億元,占投資總量的96.21%。從國民經濟行業看,二產實施新能源項目2個,完成投資3.1430億元,佔全部投資的15.75%,高速路完成投資3.8067億元,佔全部投資的19.07%;三產圍繞生態旅遊做配套,實施瓦子街樹頂漫步、錦繡黃龍等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2.5076億元,佔全部投資的62.66%。
財稅收支
2018年,黃龍縣財政總收入1.3188億元,同比增長27.8%,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8596萬元,同比增長19.34%。其中稅收收入完成5034萬元,增長15.25%,非稅收入完成3562萬元,增長25.6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9594億元,同比增長15.4%,其中民生支出9.6371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80.6%。
人民生活
2018年,黃龍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331元,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86元,增長8.6%。

農業

2018年全縣第一產業增加值4.57億元,增長2.7%,同比降低2.1個百分點。其中,農業增加值增長3.2%,林業增加值增長2.8%,牧業增加值增長0.2%,漁業增加值下降7.0%。第一產業回落5.7個百分點。從一產內部結構看,全年農業增加值3.12億元,佔一產業比重為68.4%,較去年同期提升2.2個百分點;林業增加值0.62億元,佔比為13.5%,下降0.9個百分點;牧業增加值0.79億元,佔比為17.3%,下降1.4個百分點;漁業增加值0.04億元,佔比為0.8%,提升0.1個百分點。
黃龍縣
黃龍縣
在資源匱乏、工業疲軟的情況下,黃龍縣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培育主導產業為核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核桃產業開發勢頭強勁,糧食生產穩中有升,傳統產業蓬勃發展,無形產業成效斐然。
以建設全國核桃縣為目標,堅定不移地把核桃作為主導產業、富民產業來強力開發,全縣上下投身核桃產業開發的熱情空前高漲。去冬今春共完成新建園面積11325畝,完成交接換優3000畝,建成良種核桃苗木基地350畝,全縣核桃面積已達13.8萬畝。今年核桃預計產量1000噸,產值2000萬元。
把糧食生產作為一項使農民短期增收的基礎產業來抓,黃龍縣今年糧食麵積穩定在14.5萬畝,其中玉米播種面積達12.7萬畝,玉米總產預計7.21萬噸,產值8652萬元。全縣蘋果面積達3萬畝,新發展果園5
黃龍縣
黃龍縣
00畝。全縣養牛大戶31個,牛存欄1.36萬頭,發展養豬大戶52個,豬存欄1.63萬頭,烤煙種植7200畝,預計收購煙葉2萬擔,實現產值800萬元。中藥材、森林養豬等特色種養業發展態勢良好,已成為全縣主導產業開發的有力補充。
在抓好傳統產業的同時,該縣開發無形產業近年來爭資引項5.96億元,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並分別與浙陝林化有限公司、香港廣龍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松脂深加工協議,兩個招商項目共簽訂協議資金1億元。

工業

黃龍縣生態工業園區
黃龍縣生態工業園區
20世紀30年代末,黃龍山被開墾后,一些為墾民生產、生活服務的手工業隨之得到發展。據民國三十年(1941)12月31日《黃龍山墾區概況書》稱:“本區之工業,石堡子橋難童保育院附設紡織廠1所,墾民亦間有自行紡織者。石堡墾民設鐵工廠1所,製造農具,並利用水利建設水磨兩座。”民國三十五年(1946)12月,據對石堡、曹店工商戶統計,戶數達82家。
新中國建立初期,手工業基本保持解放前的原有水平。現代工業尚處於空白。1953年3月,黃龍縣第四區私營手工業僅有磚瓦、鐵匠、燒瓦盆、裁縫、染坊、皮匠、麵坊、豆腐坊等8個行業23戶,從業人員56人。
1955年4月,由省糧食廳投資興建黃龍油廠(糧油加工廠前身)為黃龍縣現代工業之始。1956年,在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后,全縣有工業企業7個,其中國營企業2個,集體企業5個。共有職工50人,工業總產值53.76萬元。主要工業產品增加了麵粉、植物油和發電等。
1958年,在“全民辦工業”運動中,黃龍縣辦起農業機械修理製造廠(以下簡稱農械廠)、造紙廠、煉鐵廠、人造石油廠等工廠。全縣工業企業增至12個,職工總人數猛增至1865人,總產值達93萬元。1961年,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除農械廠保留外,造紙廠、煉鐵廠、人造石潿廠因虧損或產品質次價高而先後停辦。
1964年後,工業生產開始回升,至1966年,有工業企業16個,職工人數100人,工業總產值82.6萬元。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於生產秩序被破壞、各項規章制度被廢除,多數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196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下降為53萬元。
1970~1978年,黃龍縣工業發展速度較快。1970年,有縣屬工業17個,職工205人,工業總產值106.67萬元。到1978年,縣屬工業企業增至33個,職工人數增至344人,工業總產值增至217.79億元。與1965年比較,企業個數增長3.8倍,職工人數增長5.8倍,工業總產值增長3倍。
1990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6個。其中地屬全民工業企業1個,縣屬全民工業企業8個,縣屬集體工業企業7個。按工業部門分為煤炭、電力、機械、建材、森工、食品、印刷、其它等門類。職工總人數560人,工業總產值(現價)419.3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47.5%,比1955年增長27倍。
新中國建立以後,黃龍的地方工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已經初具規模,為今後發展奠定了基礎。工業總產值在全縣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明顯增長。195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0.05%,到1990年,工業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已經上升到10.45%。
2012年,黃龍縣工業企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530萬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590萬元,增長14.6%。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增加值940萬元,增長9.6%。
2018年,全縣第二產業增加值1.65億元,增長8.2%,全年處於不斷上升態勢,分別較一、二、三季度提高6.1個、4個和1.1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工業生產增長較快。兩個新能源企業成功入庫,帶動規上工業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0.84億元,增長14%,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0.73億元,增長16.2%,分別較一、二、三季度提高13.8個、12.2個和0.3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提高4.1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8年,全縣以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等為代表的傳統服務業繼續保持適度增長,以移動通信服務、旅遊服務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實現較快增長,成為全縣生產總值增長的重要支撐。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0.81億元,增長12.4%,分別較一、二、三季度提高4.4個、3.5個和0.6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增長4.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4.5%,住宿和餐飲業增長7.6%,金融業增長3.2%,房地產業增長5.6%,營利性服務業增長33.3%,非營利性服務業增長9.9%。
國內貿易
2018年,黃龍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827.1萬元,同比增長10.8%,高於全市0.1%,其中限上零售額4951.1萬元,同比增長18.4%,高於全市7.5%。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0.81億元,增長12.4%,分別較一、二、三季度提高4.4個、3.5個和0.6%,較上年同期提高2.2%。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增長4.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4.5%,住宿和餐飲業增長7.6%,金融業增長3.2%,房地產業增長5.6%,營利性服務業增長33.3%,非營利性服務業增長9.9%。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27億元,佔三產比重為11.8%,較上年同期下降1.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0.23億元,佔比為2.1%,下降0.3%;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0.49億元,佔比為4.5%,下降0.2%;金融業增加值0.71億元,佔比為6.5%,下降0.6%;房地產業增加值0.41億元,佔比為3.8%,下降0.1%;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2.19億元,佔比為20.3%,提高2.8%;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5.34億元,佔比為49.4%,下降0.3%。
房地產業
2018年,黃龍縣房地產項目完成投資0.5009億元,佔全部投資的2.51%。
旅遊業
2018年,黃龍縣舉辦首屆延安黃龍65KM超級越野賽、非遺路·縣域行“黃龍日”、清涼黃龍夏季全域旅遊、黃河綠洲·洗肺之都網路人士和攝影家走進黃龍主題採風活動等旅遊活動。
金融業
2018年,黃龍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0.4491億元,比年初增加2.6592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6.3056億元,比年初增加2.3205億元。各項貸款餘額7.6777億元,比年初增加1501萬元。

文化


宗教信仰

黃龍縣民眾來自中國各地,故而社會風俗、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是中華民族勤勞、樸素、虔誠、勇敢的傳統美德皆有體現。黃龍縣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三大教派為主。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傳播最廣,信徒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在中國又稱為“耶穌教”。它是公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總稱。基督教在黃龍縣早有傳播。1938年,外來黃龍縣的一些在原籍信教的移民,他們自願聯合起來傳教,成為黃龍縣基督教會的雛形。黃龍縣設治局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2月8日批准正式成立,名稱為“黃龍縣山基督教友聯合會”。
佛教
解放前,黃龍縣僅有少數人信奉佛教。2000年10月,釋園慧在眾信仰者的大力支持下,在縣宗教局的重視下,在距縣城五里遠的無量山上“無量祖師廟”(原道教寺院,已被毀壞)動工修建新的佛教寺院——“蓮雲寺”。通過化緣、奉獻,政府的投資等辦法,一期工程投資80多萬元,整修了廟院,蓋起了雄偉的“大雄寶殿”和瓦房五間。2004年古歷9月9日,舉行了開光大典。2007年政府通過多種形式支持61萬元,實現了水、電、路三通。接著二期工程採取個人捐資方式,又新修了“園通寶殿”。現兩個寶殿供奉有從四川廣元市請回的緬甸玉石佛像6尊,銅像6尊,連同其他佛像共54尊。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黃龍縣傳播始於解放后。1952年,黃龍縣有回民19戶,50多人,信奉伊斯蘭教,沒有教堂,教徒主要去宜川聽講回民課和教規。

民間藝術

方言
就黃龍本地土著語言而論,黃龍方言屬中原官話的關中話。主要特徵是沒有入聲,古入聲清音和次濁音母的字歸陰平,全濁聲母的字歸陽平。
黃龍境內13個(鄉)鎮,其方言大致可分為三片。原屬洛川縣的石堡、界頭廟、三岔、崾嶮、小寺庄5鄉(包括城關鎮)和原屬澄城縣的范家卓子鄉、原屬合陽縣的紅石岩鄉為一片,當地稱為黃龍話;原屬宜川縣的瓦子街、磚廟梁、圪台為一片,當地稱為宜川話;原屬韓城縣的柏峪、白馬灘為一片,當地稱為韓城話。
秧歌
秧歌是一種淵源已久廣泛流傳的民間舞蹈藝術。黃龍縣的秧歌分廣場和舞台表演兩種形式。廣場秧歌以陝北風格為主,在縣城及曹店、白馬灘等地較為普遍,扭起來飄颯爽朗,健康優美。造型有“四門墩”、“白菜心”、“剪子關”、“波浪花”、“單雙過街”、“十二連燈”等各種圖案。舞台秧歌則是在樂隊伴奏中演出的各種小節目。這種形式在白馬灘、柏峪、石門、石堡等地區頗為盛行。
社火
社火是群眾性的文娛活動,是一種廣泛流傳的民間娛樂。每逢春節、元宵節時,由群眾自願組織起來鬧社火,也叫“鬧元宵”,節目一般多為固定形式。如需耍獅子、跑旱船、跑竹馬、推小車、踩高蹺、大頭娃、耍龍燈等。這種活動,具有組織人民,團結戰鬥,娛樂身心,振奮精神的作用,故而歷代不衰。建國后,革命其迷信色彩,賦予新的節目內容,以促進人民文化生活健康向上,寓文化娛樂於教育中。
群眾會演
新中國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視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經常組織群眾性的會演、調演活動。尤其在春節期間的會演規模盛大。
剪紙
黃龍縣的民間剪紙,具有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漢、唐時期。歷來是勞動婦女用剪紙抒發情感,表達願望,美化環境。每逢婚嫁或新春佳節的窗花,如“連年有餘”表示風調雨順;“福祿壽喜”表示健康長壽。

地方特產

核桃
黃龍是全國著名的“中國核桃之鄉”,全縣現有核桃17.6萬畝,年產量達到1600噸,產值已突破1000萬元。1999年陝西省渭北核桃研究開發中心在黃龍成立,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核桃之鄉”,2003年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國家無公害矮化核桃標準化示範區”。2003年被確定為延安市的特色產業之一。2004年黃龍核桃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2009年成為陝西首家核桃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1年獲得陝西省著名商標。在雲南姚、陝西商洛、河北邢台、遼寧鐵嶺、浙江杭州舉辦的全國核桃大會和中國核桃節上分別獲得金、銀、優秀獎、最佳暢銷獎。
2013年“黃龍核桃”取得了QS安全生產認證和中國馳名商標,成為延安市繼“洛川蘋果”、“延川紅棗”后第三個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的農產品。全縣國家級核桃示範基地達到3個,省級核桃示範基地達到8個。2016年5月黃龍縣核桃開發管理局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稱號。截至目前,黃龍核桃面積達到28萬畝,其中良種核桃面積24萬畝,掛果面積14萬畝,2017年黃龍核桃產量突破1100()噸,產值達到3億元,農民人均核桃純收入達到6250元,核桃純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黃龍核桃產業已經成為全縣發展面積最大,覆蓋面最廣,群眾收益最高,最具發展潛力和前景的支柱產業。
黃龍蘋果
黃龍縣
黃龍縣
黃龍蘋果近些年發展也尤為迅速,目前已發展到35000畝,年產量2000萬公斤左右。品種以紅富士為主。由於產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蘋果的質量、色澤、口感均屬上乘,銷路一直很好。
黃龍板栗
黃龍板栗為延安市所獨有,生長歷史悠久,產品一直暢銷,70年代曾遠銷日本。現有面積10000餘畝,主要分佈在白馬灘鎮、柏峪鄉一帶,年產量達20餘萬公斤。
黃龍花椒
黃龍花椒品種以大紅袍為主,主要分佈在白馬灘、柏峪、紅石崖、范家卓子、界頭廟、三岔等鄉鎮,全縣累計栽植面積已發展到3
黃龍板栗
黃龍板栗
萬畝以上。以果大、肉厚、味佳著稱,暢銷全國各地。

交通


黃龍縣距省會西安200千米,距延安190千米。境內有青蘭高速、榆藍高速、韓黃高速,將黃龍納入陝北、關中、晉西“兩小時經濟圈”。
“十二五”期間,黃龍縣境內國道G327韓洛線大嶺段二級公路建成通車,完成省道大修68千米、縣鄉公路114.7千米、通村油路(水泥路)104.9千米,實現村村通油路。

社會


教育事業

黃龍中學
黃龍中學
2015年,黃龍縣中小學城鎮集中就讀率為95%,學前教育普及率為95%。年末高中在校學生1145人,初中在校學生1810人,小學281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新建、改建標準化中小學、幼兒園21所,累計資助困難學生6712人次。

衛生事業

“十二五”期間,黃龍縣投資0.8億元完成了縣醫院、中醫院改造和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陣地建設。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並軌運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以上。
截至2015年末,黃龍縣擁有病床157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09人,共有醫生97人。

勞動就業

2018年,黃龍縣招錄公務員、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219人,開展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公益性崗位培訓157人次,新增城鎮就業27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79%,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501萬元。

社會保障

2018年,黃龍縣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6273人,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4046人,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355人,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262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4600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668人。

社會福利

2018年,黃龍縣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408戶4544人,共發放低保金1571.73萬元;保障五保對象386人,發放五保供養金348.06萬元;實施醫療救助及慢性病2900人次,共發放醫療救助金405.16萬元;下撥鄉鎮臨時救助資金1558.12萬元,縣級救助233人次,發放臨時救助資金39.84萬元。

基礎建設

2018年,黃龍縣啟動“1+5”綜合規劃編製,完成瓦子街特色小鎮、界頭廟國際風車小鎮等規劃編製。實施344戶棚戶區改造。桿線下地二期、迎賓大道、氣象局業務輔助用房、運算元村油氣綜合站、農產品倉儲收售中心建成,瓦永路、店小路、南神路改造完成。率先在陝西省實施國家衛生鄉鎮全覆蓋創建,23個生態鄉村、10個美麗宜居鄉村完成對標建設任務。制定出台《城市管理暫行辦法》《城鄉規劃區個人建房管理辦法》,依法拆除違規違章建築4849平方米。65個縣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8.5億元,其中13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1.8億元。“一河兩岸”流域治理、生態工業園區基礎設施一期、無量山基礎設施三期、生態肉聯廠建成,國電龍慶崾嶮50MW風電一期、大唐紅石崖50MW風電一期和國電投崾嶮50MW風電一期進展順利,全年簽約項目26個,總投資50.79億元,年度到位資金13.87億元。

環境保護

2018年,黃龍縣縣、鄉“河長制”通過省市驗收,新建鄉村污水處理站12處,改造鋪設城鄉污水管網24公里,禁養區養殖場搬遷8處,加油站改造3家,出境斷面水質基本達到Ⅲ類。實施小南溝流域綜合治理、“大棚房”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完成營造林2.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48.31平方公里,土地綜合整治1.4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4950畝。城區煙煤、揚塵等專項治理和農村秸稈禁燃還田深入推進,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0天,綜合指數位居陝北縣區首位。連續8年榮獲全市森林防火先進集體。

旅遊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黃龍縣名列其中。

黃龍小寺庄石窟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延安城東南黃龍縣城北35公里小寺庄東山下。也稱聖壽寺石窟。高2.6米,寬2.7米,深3.5米,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二天王及二供養人像,共九尊石刻。正中壇基上為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束腰形仰蓮須彌座上。佛袒胸,外著通肩大衣,雙手作法界定印,背後為高浮雕火焰形背光,背光上雕一佛二弟子,下雕二飛天。佛兩側待立迦葉、阿難及菩薩、天王、供養人,分立壇基下兩側。座前刻有一對護法石獅和一座香爐。窟門外西側有一座彌勒佛坐像,東壁有一塊題刻,上書"咸平三年"等字。據此可知,此窟開鑿於北宋初期。

寶塔山摩崖石刻

位於延安城內寶塔山(又名嘉嶺山)下。有"嘉嶺第一勝境"之稱。山崖上有宋代石刻,包括"嘉嶺山"、"高山仰止"、"出將入相"、"先憂後樂"、"重崗疊翠"、"雲生幽處"、"嘉嶺勝境稱第一"、"一韓一范,泰山北半"、"胸中自有數萬甲兵"共九組。其中"嘉嶺山"3個隸書大字,高3.68米,寬3.37米,系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秋,以陝西河東宣撫使兼知延州時所題,字體遒勁有力,灑脫豪放,是此摩崖石刻中的精品。

鐵邊城遺址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延安城西北吳旗縣城西北45公里處,地處陝、甘、寧三省交界處。鐵邊城為西夏毅宗奢單都二年(1058)所建,初名定邊城,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改名鐵邊城。背靠東山,西、東、南三面臨川,開有三門,周長2500米。遺址夯築城牆最高處殘高9米,最寬處7米,城牆北面大部分有窯洞,保存完整。城東北角有水牢一座,現只留殘牆斷壁,長39米,寬15米。城東南角有一完整的烽火台,寬6米,高9米。北城牆外有校場和點將台,佔地近1公頃。古城內文化堆積層厚2米,地面有大量磚石、骨頭、瓦片、宋瓷片等。

子長鐘山石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石宮寺石窟。位於延安城北子長縣安定鎮。最早建於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以後各代都有重修。主窟萬佛洞呈長方形,寬20米,深14米,高7米,面積225平方米。正中壇基東西長11.5米,南北寬5米,高2.5米。壇上有8根方形石柱,上承窟頂,頂鑿3個藻井。壇上有3組人物雕像,每組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中間一組釋迦牟尼居中盤膝坐蓮台上,右臂上屈,左手附膝,身著袈裟,螺髻、大耳,相貌莊嚴。兩旁有文殊、普賢二菩薩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左右兩組中間分別坐著佛的化身和應身。8根石柱及四壁上雕滿大小佛像。窟中人物雕鑿結構清楚,比例準確,手法細膩,對人物的體形、面容、姿態等有許多不同的生動塑造,對人物的心情、性格有細緻、微妙的表現,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主窟之外,另有一些較小的石窟,窟內也有雕像。窟旁殘存的寺院房屋和洞窟中,尚有彩塑、壁畫。

子長普同塔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惠善大和尚塔。位於延安城北子長縣安定鎮東500米處。六邊七級實心塔,密檐鼓腹。塔座周長10.2米,高0.2米,座正面上方各有一石雕龍頭。塔身通高9.5米,正面每層都有石雕佛像。第四層六面均有浮雕,塔頂有一坐蓮花的佛像(已殘)。塔系宋代所修,明洪武年間又按原樣進行過修復,目前保存較好。

盤龍寺石塔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延安城西北志丹縣廟岔村東南盤龍寺遺址內。建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塔身為六棱形,全用花崗岩分層製作,除塔座外,共七層,通高5.73米。塔座為浮雕仰覆蓮瓣形束腰須彌座。七層塔體每層下部均用兩層浮雕式仰蓮瓣作裝飾,每層六角形的塔檐檐角各浮雕怪獸獸頭。第二層塔體六個面分別刻有牡丹、佛龕、佛像。三、四、五層六個面各有一佛龕,內刻坐佛一尊。六、七兩層的六個面,相間隔一個面刻一佛龕,內刻一坐佛,其他三個面為素平面。塔剎由四層寶珠形和一個四稜錐體剎尖組成,第三層寶珠上刻有三層浮雕仰蓮瓣裝飾。

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

黃龍縣
黃龍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亦稱"延一井"。位於延安城東北延長縣城西石油希望小學院內。早在秦漢時期,延安境內就發現了石油,到元明兩代已經有了開採利用的記錄。到了清末,中國開始批量進口石油,年支白銀1500萬兩。為了緩解壓力,經地方奏知,1904年清政府撥地方銀81000兩,創建"延長石油官廠"開採石油,於1907年10月鑽成此井,命名為"延一井"。井深81米,日產原油1000~1500公斤,1934年井枯,累計採油2550噸。1978年和1985年8月,先後兩次加深該井採油。現井深152米,仍可少量產油。

吳起鎮革命舊址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延安城西北吳旗縣城新窯院。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長征初到陝北,中央領導人就住在這裡。黨中央到達這裡后,毛澤東指揮紅軍打勝了吳起鎮"切尾巴"戰鬥,殲滅了尾隨中央紅軍進入蘇區的東北軍一個團,擊潰3個團。10月22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題為《關於目前行動方針的報告》,提出了建立西北蘇區,領導全國大革命的任務。10月25日,中央機關離開吳起鎮,前往甘泉下寺灣。這裡現有舊址窯洞18孔,馬棚3間,平房9間。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秦邦憲、劉少奇、楊尚昆等中央領導人分別在這些窯洞住過。

代表人物


鎖子(1851~?)白馬灘鎮神峪行政村彭口塔人。生於1851年,系清末白馬灘一帶農民起義軍首領。清光緒年間,白馬灘設有官倉,廣儲糧食,時值連年大旱無收,餓死者十之六七,直至人相食!但官府終不開倉賑濟。冀鎖子帶領饑民打富濟貧,開倉放糧,成為當地頗有影響的農民首領。光緒三年(1877),韓城縣立有《荒歲歌》碑(現存於陝西省博物官),載了荒年饑民起義求生存的實況,其中有“……十而百,百而千,鎖子屯兵五角山(今白馬灘鎮五角山村),起首先從白馬灘……”等詞語,可見饑民跟隨冀鎖子在五角山屯兵的巨大聲勢。冀鎖子領導的這支農民武裝力量約在光緒六年(1880)被官兵鎮壓。樊鍾秀(1885~1930)字峰,號醒民,因排行老二,亦稱樊老二。河南省寶豐縣大營村人。幼入私塾,略有文化,十一二歲幫父、兄務農,因連年荒旱薄收,官府苛捐雜稅相逼,無法度日,遂於1909年春,全家逃荒來黃龍山墾荒。初住草地衚衕(今洛川縣轄),山中匪首“黃大爺”屢來尋釁騷擾,欲霸佔其妹,被逼搬遷貝坡村,樊妹雖擺脫黃匪,卻陷入了洛川縣民團的虎穴。血氣方剛的樊鍾秀咬牙切齒,立誓雪恥。時值澄城縣馮原鎮民團以請麥客為名,誘騙山中難民300餘人至馮原全被鍘首。這一慘案更加激怒了樊鍾秀,他即回河南聯絡幼時好友郭金榜、徐老毛、馬水旺等人,密謀舉事。清(朝)末民(國)初,黃龍山區屬宜川、洛川、鄜縣、甘泉、白水、澄城、韓城、郃陽8縣邊上,各縣民團經常入山,以“剿匪”為名,行搶劫殺戮難民之實,山中難民莫不恨之。樊欲起事,深得眾意,一呼百應,都願隨樊造反,死裡求生。起初,截殺了民團兩名騎兵,得其武器,隨即奇襲了匪首“黃大爺”的老巢——黃家塔(今三岔鄉境內),又獲全勝。眾推樊為首領,稱之“山大王”。洛川縣民團聞訊,威逼樊交出武器,遭樊拒絕。1914年9月27日樊親率數百人襲擊馮原鎮,殺民團團長劉昭乙等60餘人,為當年受害的300名難民討還了血債。
李象九(1894~1954)原名瑞鼎,陝西省白水縣堯禾鎮人。同州師範肄業。1927年10月12日,與中共領導人謝子長、唐東元發動“清澗起義”而聞名陝北。1931年,李象九任澄白區保衛團指揮官時向陝西省政府主席楊虎城呈報開墾黃龍山荒地(詳見附錄),得到楊虎城主席的讚許,只因省民、建兩廳拖延未辦。1934年,在李象九再三倡導下,白水縣紳士冉寅谷等趁宋子文先生來陝之機,具文呈請開墾黃龍山區,雖蒙批准,但仍被借故擱置。

獲得榮譽


黃龍縣先後獲得全國法治先進縣。
全國民主法制先進縣。
全國體育旅遊精品目的地。
全國全民健身先進縣。
全國群眾體育先進縣。
國家園林縣城。
國家級森林公園。
國家衛生縣城。
全國信訪先進縣。
全省雙擁模範縣。
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榮譽“平安杯”。
全省縣城建設先進縣。
全省殘疾人工作先進縣。
全省應急管理先進縣。
全省食品安全示範縣。
省級法治政府示範縣。
省級文明縣城。
省級綠化模範縣。
省級森林城市。
2017年12月,獲2017年陝西省全民健身示範縣。
2019年11月14日,黃龍縣被生態環境部評為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2020年4月,被中共陝西省委平安陝西建設領導小組授予“2019年度平安縣”榮譽稱號。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榜。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
2021年2月18日,入選“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