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編研

檔案編研

檔案編研是檔案部門根據館(室)藏檔案和社會需求,在研究檔案內容的基礎上,編寫參考資料、彙編檔案文件、參與編史修志、撰寫論文專著。

具體做法


內舉外聘

作為縣(市)級檔案館,由於受人手緊張,專業人才欠缺、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制約,採取了“內舉外聘”的做法:“內舉”即充分發揮館內人員的專業特長,讓其擔任編研課題的負責人,參與編研的謀划工作;“外聘”即聘請有深厚文字功底和地方歷史文化知識的已退休的老教師、老同志來擔任編研的具體工作。

創意實用

檔案編研工作是將館內靜態的檔案資源轉化為動態的、可供利用的信息資源的加工製作過程。檔案編研的選題只有貼近黨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貼近人民群眾,才能有效地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服務,讓檔案編研成果滿足社會各界及人民群眾的需要,是檔案編研工作的出發點和歸縮。因此,在編研選題上要盡量避免過大、過深的做法,應堅持以編為主,研究為輔的方針,不囿於習慣性的模式,在選題的創新上作一些探索。如堅持“注重實際,貼近現實,立足實用,講求實效”的選題原則,確立了《龍泉民國檔案概要》、《龍泉民國檔案專題介紹》、《龍泉民國檔案文獻選編》、《歷史記憶——龍泉民國檔案圖片集》等主題,在內容安排方面,專題性強,有深度,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體現了為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文化建設服務的基本理念。

創新方法

檔案信息是歷代人類通過生產和實踐保存和積累下來的,以檔案的某種形式供後人利用的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任何信息資源都有它的不完整性、不系統性和不準確性。因為檔案在收集、整理、鑒定、歸檔時,無不受到當時當地的歷史局限性,總有當時認識不到的、刪除不準確的和未收集上來的現象,加上對未來變化和需要預測不足等原因,館藏現有資源可能難以滿足編研課題的需要。對此,不能僅靠館藏檔案資源進行編研工作,尚需館外資料作補充。因此,在選材上提出了“檔案不足資料補,館內不足館外補”的編研工作方針。編研過程中,採取“內部發掘與社會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專題的需要走訪了一些了解當時情況和保存有歷史資料的老同志,並進行了座談。政協文史委、文化、圖書、史志辦等單位提供的歷史文化資料作了補充運用,從而彌補了一些專題編研資料不足的缺陷,實踐證明,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

突出特色

在編研的選題中,專題編研要體現獨特性、新穎性,專題不在大,重在能反映出一個地方獨特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特色。

運作方式


開放和諧,是疏暢檔案編研通途的基本保障。檔案編研的路子要想越走越寬、越走越通暢,在運作理念上務求開放和諧,走開放式社會化的編研之路。開放搞編研,編研項目成為多家的合作成果,這不是誰動了我的乳酪,而是充分利用各方優勢,共同把檔案編研開發這個蛋糕做大,這是檔案編研理念的又一拓展。
開放搞編研,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在形式上,不是編研部門獨家,而是與館內、館外多家合作,優勢互補,實現科學合理的課題組合;二是在內容上,不僅僅限於館藏,在依託和立足館藏檔案的同時,適度吸納社會文化資料作為補充,以求編出更完整系統的文化產品。
開放式編研務須注意這樣兩個問題:其一,務必抱有開放的心態,講求協調運作,妥善處理各方關係。其二,務必充分尊重合作單位的意見和建議,編研開發檔案的目的是服務,那麼,我們在合作中就要努力服務到家到位。只有這樣,檔案編研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發展意識


更新檔案編研觀念、適應現代社會對檔案編研的需求,是檔案編研實踐發展的要求。從實踐來看,一是開闢檔案信息資源利用的新途徑,把對內部館藏資源的編纂發展到對外部館藏及現實的信息資源的挖掘。檔案編研的信息資源更具有時效性,為檔案編研貼近社會生活和現代社會對檔案編研的需求提供了新思路的基礎。二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聲像檔案在滿足社會需求方面發揮了直觀優勢,“讀圖時代”的大眾傳媒的需要使檔案編研的新的形式不斷出現。如史志類、畫冊類、彙編類等檔案編研手段較好地貼近了社會的需求。只有檔案編研觀念創新,它所產生的成果如檔案彙編、專題綜述、組織沿革、大事記、檔案研究文章及專著、檔案電視片等,才能夠滿足和服務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需要。做好檔案編研工作,需要樹立“需要”和“精品”意識。
1、需要意識。在社會高度信息化的時代,檔案信息來源於社會需要,又必須回歸於社會需要。只有樹立需要意識,檔案編研才能把檔案信息資源從封閉狀態開發出來,實現其潛在價值與社會功用,成為全社會需要的公共財富。檔案編研的“有作為”要靠服務於社會需求來創造,而檔案編研的“有地位”要靠服務社會需求來提升。服務對象要從為領導決策和學術研究的需要服務的狹小範圍走出來,向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服務轉變。檔案編研不能停留在提供個別的檔案憑證和依據層面上,而要以新時期的社會需求為目的,提供批量的信息服務。
2、精品意識。社會需求是一個質的概念。有特色才有形象,有精品才有影響。檔案編研要彰顯和提高社會地位和影響,其編研成果應該是滿足社會需求的具有高水平的文化產品。在講求編研成果內在知識含量和科技含量的同時還要注意地方特色的總結和挖掘,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多出精品、滿足社會需求,是檔案編研的重點。精品是社會需求對檔案編研工作有效的檢驗和推動。提高質量必須樹立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以滿足社會需求的高標準。滿足社會需求,檔案編研不僅要講社會效益,而且要將社會效益同經濟效益有機結合起來。檔案編研要有精品計劃,並對精品精心組織、精心設計、精心編製,爭取更多的適應社會需求的精品推出。

內在意義


1、編研工作是檔案利用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檔案部門系統、廣泛地向社會提供利用服務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有了編研工作,才能通過主動提供檔案的編研成果,直接服務於社會各項事業,有助於推動和促進地方人文歷史、社會科學的研究。
2、編研工作是保護檔案史料、方便利用的有效措施。檔案大部分為孤本,在開展利用服務時,老是把原件提供利用,容易破損,影響檔案的壽命。以編寫檔案史料的方式提供利用,可以避免檔案原件的重複使用,減少磨損,從而延長檔案的壽命。也能使這些資料長久保存,便於後人利用。
3、開展檔案編研工作,可以擴大檔案工作部門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通過編研工作,向社會提供編研成果,使廣大利用者看到檔案的價值,加深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了解,能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4、檔案的編研成果具有存史、資政、文化功能外,其教化功能更為明顯。如編研成果中的“紅軍活動”,“抗戰時期的講稿、詩文”,“鼠疫及預防措施”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專題資料,都是對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的生動教材。
5、檔案編研工作有利於做好統戰工作。檔案中有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其中不乏個人的檔案資料,這些檔案的主人在當時往往是有一定影響的人物,現在他們的子孫遍布祖國各地。通過編研工作,把這些檔案信息提供給他們的後代,使其更加了解祖輩的情況,從而與之交友,建立友誼,互通信息,獻計獻策,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