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囊腫
脾囊腫
脾囊腫是發生在脾組織的瘤樣囊性病變。臨床罕見,一般人群中發病率僅為0.07%。根據病因可分為寄生蟲性和非寄生蟲性脾囊腫。寄生蟲性以中青年多見,而非寄生蟲性以青少年多見。寄生蟲性是由於幼蟲經血進入脾內,在其內生長發育形成,囊內含寄生蟲蟲體或蟲卵及壞死組織;非寄生蟲性是由於先天發育、組織誤入、外傷或疾病的後遺症等導致脾形成囊腫。一般小的囊腫可無癥狀,常在體檢時發現,但囊腫較大壓迫和刺激鄰近臟器時,表現為器官受壓癥狀,如上腹痛、腹脹、噁心、嘔吐、呼吸困難、肩背部放射痛、腹壁包塊等。本病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但具體方案由囊腫大小、部位及有無併發症決定。若囊腫較小且無明顯癥狀,一般可密切複查無需特殊治療。治療可以防止囊腫增大,預防併發症。寄生蟲性脾囊腫逐漸增大時有囊壁破裂的可能,囊壁破裂后可能會導致其他部位出現囊腫。囊腫破裂后,囊內容物進入腹腔,可能引起瀰漫性腹膜炎癥狀,如劇烈腹痛、嘔吐、休克,甚至死亡。積極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 普通外科或外科
● 脾囊腫根據病因可分為寄生蟲性和非寄生蟲性。
● 幼蟲在脾內生長發育,囊內含寄生蟲蟲體或蟲卵及壞死組織。
● 真性脾囊腫
● ● 先天發育異常。
● ● 其他組織誤入脾。
● 假性脾囊腫
● ● 脾外傷、瘧疾或血吸蟲病的後遺症。
● ● 與脾陳舊性血腫、梗死性局限性囊腔積液或炎症有關。
● 胰源性脾囊腫
● ● 胰腺組織誤入脾內分泌積聚,可發生囊腫。
● 小的囊腫可無癥狀,常在體檢時發現;囊腫較大壓迫和刺激鄰近臟器時,表現為周圍器官受壓和移位癥狀。
● 巨大囊腫
● ● 左上腹脹痛
● ● 疼痛放射至左肩及左腰背部
● 囊腫壓迫胃腸道
● ● 腹脹
● ● 消化不良
● ● 便秘
● 囊腫壓迫腎動脈或輸尿管
● ● 腰痛
● ● 血尿
● ● 尿痛
● 一般做包蟲皮內試驗、X線腹部平片、B超檢查、CT檢查、血管造影檢查等可以確診脾囊腫。
● 包蟲皮內試驗
● ● 包蟲皮內試驗可以確診人體內含有寄生蟲。
● ● 測試部位出現陽性反應(皮膚紅、腫),提示感染寄生蟲。
● X線腹部平片
● ● 可以發現脾組織的外形、大小,以及有無胃腸道和泌尿系統受壓的癥狀。
● ● 結合其他檢查可以確診脾囊腫。
● B超檢查
● ● 是脾囊腫的首選檢查方法,可以判斷脾內及其周圍有無異常包塊。
● CT檢查
● ● 這項檢查比B超檢查更加細緻,可以進一步了解脾囊腫形態、大小、數目,囊腔與囊壁的特點,以及與周圍臟器的關係等。
● ● 對疾病的治療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 血管造影
● ● 其他檢查難以確診時,可能需要做血管造影協助診斷。
● ● 血管造影可以發現囊腫有無壓迫腎動脈,而且可以排除部分疾病等。
● 醫生根據病史、癥狀結合X線腹平片、B超檢查、CT檢查、血管造影等,可以明確診斷疾病。
● 患者有疫區及狗羊接觸史,或者有脾外傷史等。
● 出現左上腹脹痛、腹脹、消化不良、便秘等癥狀。
● X線腹部平片:可見脾影增大,膈肌上移,並可出現左上腹鈣化灶,胃腸道或泌尿系造影可見胃大彎受壓,結腸脾曲或腎移位等。
● B超檢查:可見脾實質內單發或多發的圓形或橢圓形無回聲區,邊界清晰。
● CT檢查:可見脾內類圓形邊界清楚的水樣密度囊性病變,增強掃描囊內無強化。
● 血管造影:可見血管缺失區或顯影缺損。
● 脾囊腫常需要與脾梗死、脾膿腫、脾淋巴瘤、惡性腫瘤脾轉移和脾血管瘤等疾病相區別。
● 如果出現上腹脹痛、腹脹、消化不良、便秘等癥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診斷疾病,不可以自行診斷。
● 醫生通過X線腹部平片、B超檢查、CT檢查、血管造影等檢查,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如果診斷困難可能需要做細針抽吸活檢、剖腹探查。
● 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但具體方案由囊腫大小、部位及有無併發症決定。若囊腫較小且無明顯癥狀的人,一般要密切複查無需特殊治療。治療可以防止囊腫增大,預防併發症。
● 手術治療
● ● 醫生會根據情況選擇部分脾切除、囊腫切除術或全脾切除術。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腹腔鏡下脾切除、脾囊腫切除、脾囊腫開窗術等也成為脾囊腫治療的重要選擇。
● ● 若囊腫較大或位於脾門,則需要開腹或在腹腔鏡下進行脾切除術。
● ● 對於單發囊腫可行囊腫切除術或部分脾切除術。
● ● 如果脾與周圍組織粘連嚴重切除困難,囊腫為單發且合併化膿性感染時,可行囊腫開窗引流或內引流術。
● 寄生蟲性脾囊腫逐漸增大時有囊壁破裂的可能,囊壁破裂后可能會導致其他部位出現囊腫。
● 囊腫增大、破裂后,囊內容物進入腹腔,可能引起劇烈腹痛、嘔吐、休克,甚至死亡。
● 囊腫增大壓迫腎動脈或輸尿管時,可出現高血壓或腎積水,嚴重影響患者預后。
● 一般單發囊腫且體積較小時,積極複查,無需特殊治療。
● 較大的脾囊腫經手術治療一般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若術中囊液溢出,可能會導致疾病複發。
● 寄生蟲性脾囊腫最重要的預防措施是:對牧區投驅蟲葯,加強對屠宰場管理,保護水源。
● 平時注意飲食衛生,做到飯前洗手,避免感染寄生蟲。
● 發生脾外傷、血吸蟲病、瘧疾等病後,要積極複查,及時發現異常、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