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崑崙墟的結果 展開

崑崙墟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山

昆崙山,又稱崑崙虛、中國第一神山、萬祖之山、崑崙丘或玉山。亞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幹。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全長約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寬130-20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昆崙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崙山為中華"龍脈之祖"。

古代神話認為昆崙山中居住著一位神仙"西王母",人頭豹身,由兩隻青鳥侍奉。是道教正神,與東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

地形地貌


地理位置

神話中昆崙山記載於《山海經》《淮南子》等古典著作,為中華最早的神山。地理上的昆崙山一般指崑崙山脈,位於西藏與新疆的交界。

崑崙天柱

(漢)佚名《龍魚河圖》曰:“昆崙山,天中柱也。”
(漢)東方朔《神異經》曰:“崑崙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員周如削,銅柱下有屋,壁方百丈。”
(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崑崙,上通璇璣(北斗星)……是以太上名山,鼎於五方,鎮地理也。號天柱”。
崑崙天柱
崑崙天柱

崑崙宛丘

(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崑崙……方廣萬里,形似偃盆,下狹上廣”。
崑崙宛丘
崑崙宛丘

崑崙龍脈

(漢)佚名《河圖括地象》:“龍池之山,四方而高,中央有池,方七百里,群龍之居。多五花樹(按五花草),群龍食之。去會稽四萬五千里。”
(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崑崙,相去正等,面方各五千里,上層是群龍所聚”、“洲上多鳳麟。”
崑崙丘為中華龍脈之祖,龍的原型地。聖王坪為龍頭是崑崙丘核心部分,中央有瑤池,軀幹是由嶠山(銳而高的山)當地稱大羅嶺的山脊組成。軒轅台位於龍尾,為當年黃帝祭天悟道處。

典籍記載崑崙神貌


據史料記載

(戰國)屈原《楚辭·天問》曰:“崑崙懸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戰國)列禦寇《列子·周穆王》曰:“天子升於崑崙之丘……先王所謂懸圃。”
(戰國)佚名《爾雅·釋丘》謂:“三成(三層)為崑崙丘”。
(戰國)佚名《山海經·海內西經》云:“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欄。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鎮之。”
(漢)司馬遷《史記·律書》謂:“不周風居西北,主殺生。”
(漢)劉安《淮南子·地形訓》曰:“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懸圃。”“掘崑崙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北門開以內(納)不周之風”。
《淮南子·地形訓》:“有九井九門,弱水環繞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漢)東方朔《神異經·中荒經》謂:“崑崙之山(丘)……圍三千里,周圓如削。”
以上諸多古籍文獻,從不同角度共同描述了崑崙丘之“懸”、“圃”、“四門(九門)”、“增(層)城”、“木禾”、“九井”、“開明獸”、“五城十二樓”、“不周山”等地貌形態以及周邊有“弱水環繞”,有“炎火之山”。

瑤池

(戰國)列禦寇《列子·周穆王》記:“別日升於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之以詒後世。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所入,一日行萬里。”
瑤池
瑤池
(漢)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論》:“崑崙……其上有醴泉、瑤池。”《穆天子傳》卷三:“乙丑,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析城山聖王坪便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瑤池懸圃。

崑崙懸圃

(戰國)佚名《山海經》:“周穆王至崑崙之丘,游軒轅之宮,眺鍾山之嶺,勒石西王母之山,紀跡 玄圃之上。”
(戰國)列禦寇《列子·周穆王》曰:“天子升於崑崙之丘……先王所謂 懸圃。”
(戰國)屈原《楚辭·天問》曰:“崑崙 懸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漢)劉安《淮南子》:“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 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
據考察,為紀念伏羲等聖王在此開創中華文明,析城山北部便稱聖王坪(古稱“宛丘”)。聖王坪系8.6km准四方形岩溶窪地,土層平均厚度僅20cm,系典型的曖溫帶亞高山草甸景觀。如今,雨水多的年份,5月中
玄圃
玄圃
至9月中草甸繁花似錦,平均每平方米花株達120株。遠古暖濕時期,崑崙懸圃的花卉更加艷麗,年花期長達9個月。此即所謂“崑崙懸圃”。

西王母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王母穴處崑崙之丘。”
“西王母”的稱謂,始見於《山海經》,因所居崑崙丘,故稱西王母。《山海經》中的形象則是:“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在道教中地位極高,在中華道教形成和發展中,一直是很重要的角色。
西王母
西王母

炎火之山

《淮南子·地形訓》:“有九井九門,弱水環繞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 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搜神記》曰:崑崙之山,是惟帝之下都,環以 炎火山。
炎火之山位於析城山(昆崙山)周圍。

崑崙四門、九門

(戰國)屈原《楚辭·天問》曰:“崑崙懸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戰國)佚名《山海經·海內西經》云:“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欄。面有 九門,門有開明獸鎮之
九門
九門
描述析城山有“四方之門”者,主要集中在原住民自古以來的口傳和地方縣誌之上。自古至今,山西陽城人和河南濟源人始終稱呼析城山聖王坪南北東西四缺口為南門、北門、東門、西門。除四門之外,析城山頂另有五處通路與四門合稱“九門”,與《山海經》所記相符,此即“崑崙四門”“崑崙九門”說。

崑崙增城

“增城”,崑崙丘多層城樓。諸多典籍對析城山地貌形態描述皆如此。如《辭海·析城山》記:“以山峰四面如城,高大險峻得名。”《山西通志》謂析城山“山峰四面如城,高大險峻,迥出諸山,幅圓四十里。“言析城山四面如城,析城山系周圓如削、頂面平坦的亞高山草甸景觀。此即所謂“城”之描述,那又為何稱為“增(層)城”?
《水經注》載:“三成(層)為崑崙丘。《崑崙說》曰:崑崙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上曰 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
崑崙三層
崑崙三層
“崑崙三層”即指析城山內部岩溶地貌“樊桐(板桐)”析城山聖王坪“玄圃(閬風)”析城山聖王坪最高峰“層城(天庭)”。又因析城山西石樓山(盤亭列嶂)似城樓狀故古亦稱增城,此乃崑崙增城的由來。

崑崙九井

“面有 九井,以玉為欄”。析城山屬喀斯特陷落窪地,有無數的天坑、漏斗,古稱井。玉與石同,可稱玉欄。
崑崙玉石
崑崙玉石

五城十二樓

《河圖括地象》曰:“崑崙之墟,有 五城十二樓,河水出焉,四維多玉。”
《海內十洲記》:“城上安 金台五所,玉樓十二所。”
五城十二樓
五城十二樓
聖王坪系四方高中央低似城堡狀的窪地。窪地內部五座矮丘與窪地邊沿十二座低丘。共 同組成“崑崙五城十二樓”(唐《史記索隱》)。也有古籍稱“崑崙五城十二樓”系指崑崙西側的“盤亭列嶂”(古稱“石樓山”)。總之皆指崑崙丘。
昆崙山景色
昆崙山景色

崑崙建木

“上有木禾”。析城山周邊皆林木,析城喬木是陽城古八景之一。據析城山附近牛心溫村84歲老人張興哲回憶,在坪上“娘娘池”(龍池、雷池)東側,曾有一棵枯死的古樹,樹洞中可容四五個成年人圍坐玩耍,后毀於野火。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仍可見古樹遺跡。

崑崙四靈


(漢)戴聖《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禮記·曲禮》:“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
《吳志·胡綜傳》:“四靈既布,黃龍處中。”
崑崙丘四靈神獸是中華大道風水形成的源頭。有崑崙丘(龍)、鰲背山(龜)、鳳凰嶺(鳳)、不周山(虎)組成四靈。

崑崙嶠山


《爾雅·釋山》:“銳而高,嶠。”
《淮南子·泰族訓》:“《詩》云:‘懷柔百神,及河嶠岳。’”
嶠山
嶠山
嶠山為山脊,道路狹窄而平坦,能行走,故又稱“大羅嶺”,行走於此路者稱大羅神仙。

伏羲造六峜


《管子·輕重戊》:“伏羲作造六峜以迎陰陽”
伏羲六峜
伏羲六峜
六峜授時又稱“晨考日出”,指不同節氣太陽升起地平面一瞬間時的方位。
人們站在某地,只要稍加留意便能發覺一年四季、逐月逐日太陽升起於不同方位。夏至升於東北,冬至升於東南,春分、秋分升於正東,各個節令從不失信,遠古時崑崙先民同樣也發覺這一天象規律。於是那時的世主伏羲便組織民眾在崑崙聖王坪中央及其東緣(包括西緣)堆築了六座(或十一座)石台以分別對應不同時節太陽升起的位置,由此便可準確及時地授時推歷,告民農時。史稱此六台謂“六峜”。

神話故事


盤古開天地

相傳,當天地還沒有分開的時候,不知多少億萬年前,宇宙的景象是黑暗混沌的一團,在太空中漂浮運行。終於有一天,它形成一個大的雞蛋狀停留在大地}。雖然外界萬籟俱寂,一切像黑夜一樣的沉靜,然而大雞蛋卻孕育成長著。偶然中,一個叫盤古的人成形后在呼呼地睡著覺。這樣一直經過了一萬八千年。有一天,一聲舂雷把他給驚醒了。他睜開眼睛一看,漆黑黏糊的一片,什麼也看不見,悶得人十分難受。他對這種境遇十分氣惱。東摸西摸,摸出一把大板斧來,朝著眼前的一片黑暗混沌奮力一砍,只聽得山崩地裂的一聲巨響+大雞蛋被他從當中劈開分為兩半。大雞蛋中清而輕的東西化為氣體冉冉上升,變成了天。腳下重而濁的東西,沉沉下降,不斷加厚,變成了地。這樣,宇宙有了天和地。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他們還要合攏,索性頭頂著天,腳踏著地,站在天地當中,隨著他們的變化而變化。天每日上升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盤古的身體每日也長高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越上升,地越加厚,盤古也越高大,成為世界上唯一的“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不讓天和地有重歸於黑暗混沌的機會。
他孤獨地站在那裡,堅持做著撐天拄地的辛苦丁作,可是四周卻黑暗如故,伸手不見五指,大地寂寞而寒冷。盤古十分憂傷,他想:這世界太可怕了,沒有光、沒有熱、沒有山、沒有水,什麼都沒有。後代無法生存下去,我必須犧牲自己。他毅然決然地大喊一聲,倒下來死去了。
盤古的死引起了一連串生命的誕生。他臨死的時候,周身突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他口裡呼出的氣變成了風和雲,他的聲音變成轟隆的雷聲,他的身體和手腳變成了大地的四面和東西南北中的五方名山,他的血液變成了江河海洋,他的筋絡變成嶺山道路,他的肌肉變成了田野土地,他的皮膚和汗毛變成了花草樹木,他的頭髮變成了天卜星辰,他的骨骼變成岩石礦藏,他的汗珠變成了甘霖露水,他歡喜時的笑容變成朗朗晴天,他煩惱時的愁容變成沉沉陰天,這垂死化身的盤古為人類創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
現在你到陽城析城山觀望端詳,盤古用斧砍開的下半個大蛋殼赫然在目,劈飛的巨石飛落在南門盤古谷巍然屹立,宇宙渾濁初開的跡象歷歷可尋。難怪乎,伏羲在此結繩記事、觀天畫太極;女媧在此鍊石補天、摶土造人;屈原將此地作為《楚辭.天問》的理想原形;東漢許慎謂:“墟:‘大丘也。崑崙丘謂之崑崙墟。古者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謂之墟。…《說文解字·丘》謂:“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一日四方高,中央下為丘。”可謂:陽城的析城山具備遠古時代崑崙墟的地貌特徵,此是南安陽當地佔人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或許是盤古開天地片段的有形影子。盤古有可能是我們的人類祖先在遠古時期利用自然,改善人類生活的勞動英雄的化身,歷代的人們為紀念他,而將他尊稱為神,人們用祭祀的方式祭拜他,以表達後人對他的崇高敬意。

伏羲創龍圖

相傳,古濩澤在九千年前發生了一次大地震,電閃雷鳴,洪水滔天。洪水過後,形成了一個大沼澤。因雷聲在此炸響,故叫“雷澤”。有一個勤勞聰明的姑娘,有一天在雷澤邊,偶然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腳印,覺得很是奇怪,就用自己的腳去踩了踩這個巨大的腳印,忽然她的腹中有了感應,後來就懷了孕,生下一個兒子,人首蛇身。她覺得神秘異樣,就給孩子取名宓羲,因孩子能伏地快速行走,又叫伏羲。
伏羲長大成人後,絕頂聰明,力大無窮。聽說域內的昆崙山是天帝的下都,至此可以直達天庭,向天帝傾訴人間的禍福因由,得到天帝的恩賜,為天下的老百姓帶來更多的幸福。於是他率人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尋到了昆崙山下。仰頭一望,山高萬仞,無路可攀。他審視再三,發現在懸崖峭壁上,由頂到底長著彎彎曲曲、盤纏交錯的枝條,他試著一拉,軟軟綿綿扯不斷的枝條,又堅韌又結實,於是喊來幾個人合力拉也拉不斷。伏羲大喜,就緣著這棵直人云霄的細長枝條爬了上去。到了頂端,他四下一望,高興得直跳起來;哎呀!這地方真是太神奇了。莫非是神仙住的地方?只見方廣萬里,形似偃盆,下狹上廣。其山洞邊凹凸有致,綿延連環,像城牆,有城垛,如城堡,真是鬼斧神工,渾然天成。再看,且有四闕如門,這不是天然的增城嗎?坪內萬畝草甸,百花爭艷,只見兩池泓水,清如明鏡。伏羲手舞足蹈,欣喜若犴。朝山下大聲喊道:我們找到天庭下都啦!你們快上來吧!
伏羲聚齊了同伴,率領他們繞著天庭下都四處察看:西北罡風習習而來,在此化為暖流;南面一條長山嶺,恰似巨龍出水凌波,飛舞盤旋;東面一片汪洋大海;西面溝壑縱橫,幾座山頭錯落有致,雲蒸霧鑄,紫氣籠罩。站在坪中一土丘山上,正如置身於“天地之肚臍”.人在丘上直立聳天,恰如中柱。數百個岩溶漏斗如蒼龍人海下潛之漩渦。深不見底的幾個大溶洞,地宮般神秘,層疊相加如同宮室,冬暖夏涼,人居最宜。再往下走,只聽嘩嘩流水,聲如悶雷,正是與名山大川相通的出入口,可以說是天門無卜,地戶無下。西南面的懸崖上有一龕,深數丈,長數里,可容納數萬人,既能遮風避雨,又能防範野獸攻擊,既向陽背風,又視野開闊,真是天然的居住之地。附近有一透明直洞,緣(蹬)登而下,出去一瞧,啊!一個大的拱形石門,高萬仞,闊數十丈,門內平坦開闊,再下數十步即臨河面,只見魚鱉蝦蟹任意遨遊,隨手一掬,即可獲得。巡到東南之台,為此山最高點,聖潔的牡丹亭亭玉立,含苞待放,在歡迎伏羲到來。舉目遠眺,四面山嶺逶迤來朝,八方樹木拱手環立,各種動物,歡呼跳躍和渚相處。好一處難得的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伏羲遂決定定居此地。
以伏羲為首領的部落在此長期定居,以漁獵為生。伏羲將此山命名為崑崙丘(墟),也叫析城山,將北面的山叫小尖山,西北的山叫教山,西面的叫雲蒙山,西南面的山叫鰲背山,南面的長嶺叫大落嶺.南方稍偏東的第一重山叫五斗峰,第二重山叫靈山,第三重山叫天壇山,這i重像千層之蓋,合起來叫王屋山,東面的山叫風山嶺、麻婁山,東北的山盤道山、中華山。
伏羲十分關心部落族群的生活疾苦。他看到有的人吃了生魚、生獵物,就出現肚痛,甚至急劇死亡,很是難過。有一天,天氣驟變.在東南部的最高山頂上,電閃雷鳴,如金龍翻騰,噴吐火焰,山林發起了大火,他急忙帶人上山滅火,天公作美,一股大雨澆滅了大火。伏羲發現了一頭被大火燒焦的梅花鹿,在死鹿身下還殘存有火種。他看見大家飢腸轆轆,就把燒焦了的鹿肉撕開分給大家來吃。這一吃,吃出了滋味,大家覺得比吃牛肉好多了。於是,伏羲就把火種包起帶回龕下,架起小火烤了一隻山雞和野兔,一嘗,真是美味佳肴。聰明的伏羲,就保存了火種讓人們都能吃到燒熟的動物肉。為了紀念在東南山頂發現了火種,將此地起名叫天斬龍台。從此以後,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之後人們十分感激伏羲,便把此發明又叫“皰羲”或“炮犧”,意思就是“取犧牲以充皰廚”、其實,這就是原始人取火的發明。
伏羲勇敢地擔當著整個部落生存、繁衍、壯大的責任。他開始思考著天地萬物和人之間的種種情況,當夜深人靜時,他一個人佇立在東南方的天斬龍台上仰空觀望,就這樣默默地觀察了幾年。那像蛇一樣彎曲在天上七顆最明亮的星星,原來是有指向的。他又結合幾十年間日出日落的規律,得出了天極位置上的星座不斷變更,引起了這七顆星星乃至傘天空的星星位相也不斷變化。可以說,是這七顆最明亮的星星,無聲地牽動天匕的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年年月月繞天極旋轉。於是,他將這七顆最明亮的星叫成了北斗七星,並帶領全部族的人在月圓、月缺時,周而復始地四時更替初始時進行定期祭拜,以得到天神保佑。他又俯察崑崙丘周邊山川、樹木、花草的變化,總結出了溫熱寒冷四季規律。又過了八年,他在反覆行走於崑崙丘與大落嶺之間時覺得自己好像在龍身上往返,加上鳥獸之文,挺有詩情畫意的,細細揣摩,豁然開朗,這崑崙丘(析城山)不就是北、斗坪嗎?它不就是地龍的龍頭嗎?大落嶺自北向南排列有序的小山峰不就是地龍之脊嗎?天地兩北王卜,年月晝夜更替相交;天地兩條龍,一上一下遙相呼應,陰陽相結合。這不是天示象於我族嗎!他為之一振,馬上召集手下的幾個頭領商議推論,分工觀察。又過了幾年,伏羲集思廣益,在觀察天上北斗與地上崑崙陰陽雙龍位相變化的天地象數基礎上,面出了八卦,推出了四時十二辰,定陰陽雙龍交錯太極圖為本部圖騰標識以示天下。教民以識風雷水火,日月山澤,以生生不息。伏羲把梧藤編織起來,做成了漁網,教人們打魚,把紫荊條結成鳥網,教人們捕鳥,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伏羲被部落人民尊稱為天神,他的後代子孫綿延相傳“自己是龍”的傳人。

蚩尤認祖宗

蚩尤大戰黃帝
蚩尤大戰黃帝
相傳崑崙丘伏羲神皇派出向西發展的一個部落,經過數十代的艱辛尋覓,頑強地與大自然抗爭,與其他氏族爭鬥,終於於涿鹿之野定居下米。昔日炎帝時諸侯沙氏在此煮海為鹽。蚩尤成為部落氏族首領后,審時度勢,對涿鹿之地十分重視。他觀察到:肉水之池,方圓數百里,周邊之山環池而繞之,池底淤泥滋生,鹽根形如水晶。夏天烈日熏蒸,南風動蕩,卜結鹽板,光潔堅厚,人在E可直立行走。板上水約二三寸,翻騰浪花,落板即成顆粒,蚩尤稱其為墁卜鹽。人吃了后,渾身增力,十分有勁。蚩尤遂生霸池之心。與他族數十戰,終於將鹽池據為本族所有。
蚩尤生性豪放,孔武有力,性喜爭鬥,但蚩尤也是個孝親敬租之人。蚩尤聽先人傳說,他所統領氏族部落的根在崑崙丘,於是他率領部眾攜帶食鹽東行去尋根認祖。在崑崙丘,他祭拜了聖祖伏羲,將所帶食鹽分於各個部落首領,並應邀到各地走訪。他所訪瀅澤、陽阿、高都、泫氏等地,看到的是黃矸石隨處可見,金礦石不時裸露,黑矸石隨水漂流,森林茂密木材豐富。又聽說陽阿老翁善冶銅鑄器,遂請求讓陽阿翁幫助其冶銅鑄器壯大部落。他的想法感動了故鄉首領,加之他有輸送食鹽的承諾,經首領同意,陽阿老翁願意為他冶銅鑄器。正因為有此一諾,才使後世有了伏羲鼎、陽河劍的傳說。冶鍊大業大興於風、高、陽、陵、沁,銅鐵為富國強兵的基礎,坩堝成為村民壘牆壘堤的材料。中古時期的大陽鋼針,鳳臼的九頭十八匠之說更是名揚中外。
蚩尤這次尋根認祖,不僅鞏固擴大了自己與各部落的聯盟,更主要的是他得到了故土的冶銅鑄器的技術和支持。在涿鹿他勵精圖治,愛護百姓,十分重視能工巧匠,製造了鋒銳的矛、尖銳的戟、巨大的斧、強固的盾、輕捷的弓箭,等等。還特別為頭領們打造了護頭的盔,護心的鏡,護身的甲。他武裝起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部隊,由七十二個頭領分別帶領,這就是當時民間傳說的:蚩尤七十二兄弟,一個個形狀古怪,獰猛異常,銅頭鐵額,毛髮直豎像劍戟,口喊殺聲如獸語。蚩尤南部落逐步壯大后,驅逐了赤帝,整個涿鹿之地,都被他的部隊拿下。這就是後來《逸周書·嘗麥篇》所證的:昔天之初,口作二后,乃沒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吳以臨四方,司(承左)上天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於逐鹿之野,九隅無遺。
赤帝由於對蚩尤的關係處理不當,覆亡逃遁,赤帝榆罔不死心,跑到了偏東方的黃帝那裡,請他幫忙。黃帝倒有這種力量,因為他和嫘祖成親后,又得到了很多部落支持。所以,他率領他的游牧民族北渡大河,穿過王屋山,從西南方登上崑崙丘祭天告帝,誓言一統天下為民造福。
黃帝北征,和蚩尤一決勝負,頓兵逐鹿之山,!i年九戰而城不下。雙方打得十分堅韌艱苦。尤其是最後一戰,蚩尤興雲布霧,徵風召雨。黃帝的軍隊除了有四方鬼神之外,還有羆、熊、貔、貅、獅、虎等種種野獸也來助陣,但是還不能勝蚩尤。黃帝再次祭天請來了天帝派來的女神“魃”來止雨。蚩尤境內大旱,農耕受到了嚴重影響。蚩尤看到卜有天帝幫助黃帝,下有百姓遭受旱災,這樣長期下去,受苦的是老百姓。毅然決定自縛起來,讓部下把自己枷進了檻車,束手就擒。黃帝的部下擒到了蚩尤,由於蚩尤的頑強抵抗,使黃帝的力量受到了極大損失,他們十分仇恨蚩尤,就把蚩尤剁成肉醬,把他的皮做成r箭靶,把他的胃做成了皮球,把他的頭髮做成了旗子。這正是《黃帝四經。正亂篇》說:“黃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剝其皮革,以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集之。上帝以禁。”蚩尤死得十分慘烈。雖然身首異處,骨肉化為齏粉,然而這些商粉卻變成了一隻只觸角短,后翅大,後足長,善跳的昆蟲,特別為首的幾隻,更是方頭健體,善鳴善飛。這群昆蟲嗚叫著“蚩尤——蚩尤——”的聲音向著東方的崑崙丘祖先居住的地方飛去。
由於蚩尤的勇猛頑強,後世將蚩尤封為戰勝(戰神)。《周禮.春官.肆師》“獵祭表貉”鄭註:“貉,師祭也……造軍法者,禱氣勢之倍增也,其神蓋蚩尤,或口黃帝。”蚩即蚩尤,《史記‘封禪書》記秦始皇祭八神,其中“i曰兵主,祀蚩尤”。《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起義,“祭蚩尤於沛庭”。《漢書·郊祀志》肓劉邦‘‘祀蚩尤,釁鼓旗”。古時,一到夏天時,陽城縣家家祖墳頭上紫荊叢中,琅邊青嵩叢中常常停落著叫做蚩尤的昆蟲,方頭雄健的叫疙瘩蚩,一般的叫蚩尤,有疙瘩蚩和蚩尤兩種叫聲。人們用高粱穗桿紮成形式多樣的檻車式的籠子,把蚩尤們抓回來來放在籠子里,用菔花喂他,悉心照顧。蚩尤死後,還要把它們再埋回墳頭。據說,這是人們為了紀念蚩尤不忘本、報祖宗、致死也要認祖歸宗的一種儀式。
蚩尤在史上還稱“九黎”、“三苗”,其後裔有逃亡回故土的,風、高、陽、陵、沁五縣
的人民熱情接待,妥善安置,使其傳宗接代。至今晉城市城區有“苗匠”,澤州有“苗庄”,陽城有“苗節”,沁水有“苗溝”,高平有“苗古頂”,陵川有“苗兒窪”等。今晉城地區上古時曾是九黎、三苗曾經長期休養生息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