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螈

滇螈

滇螈為蠑螈科、滇螈屬的一個種,頭後部高起,兩側無脊棱,吻端較窄、唇褶顯著、犁骨齒列呈“∧”形。皮膚光滑無痣粒,軀幹略側扁,背脊明顯隆起,四肢細弱而較長。均較細扁而無緣。以水棲為主,生活於海拔1900米的滇池四周長有水草的淺水處,主要生活於水內,覓食和產卵均在水中進行。是中國特有的兩棲類,是雲南省二級保護珍稀動物,生活於雲南高原淡水湖泊滇池。因\"圍湖造田\",湖水嚴重污染,大搞建築設施,水生生物嚴重減少以及外來引種,使它們的棲息環境、食物、繁殖都受到嚴重影響,導致於20世紀70年代末絕跡。

簡介


滇螈
滇螈
物種代碼:040090006
中文名:滇螈
拉丁名: Hypselotriron wolterstorffi
俗名:娃娃魚
英文名:Yunnan Lake Newt
CITES公約附錄:未列入
IUCN等級:未列入(0
紅皮書等級:國內絕跡
國家保護等級:未列入
瀕危原因:環境污染,棲息地破壞,與家畜競爭被捕殺。

形態特徵


滇螈
滇螈
滇螈中雄螈全長92毫米~110毫米,雌螈127毫米~148毫米。頭後部高起,兩側無脊棱,吻端較窄、唇褶顯著、犁骨齒列呈“∧”形。皮膚光滑無痣粒,軀幹略側扁,背脊明顯隆起,四肢細弱而較長,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幾相遇;內、外掌突小而顯,指4,趾5。均較細扁而無緣。膜尾與頭體兒等長,尾肌發達而寬厚,鰭褶薄而窄。體背面棕黑色,背脊至尾後端有橘紅或橘黃色,有的體側有之;眼後下方有1枚橘紅色圓斑腹面色斑變異大,肛周圍至尾緣橘紅色。成體具鰓孔或鰓跡。產卵在水草上,漁民捕魚時常可捕到滇螈。

分佈


滇螈生活於雲南高原淡水湖泊滇池。主要分佈於雲南(昆明、宜良),不過目前該物種已經絕跡。

分類


滇螈為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兩棲綱(Amphibia) 、蠑螈科(Salamandridae) 滇螈屬的一個種,僅有一種,目前已經絕跡!

生活習性


滇螈以水棲為主,生活於海拔1900米的滇池四周長有水草的淺水處,主要生活於水內,覓食和產卵均在水中進行。在冬眠期間上陸地蟄伏。

生育繁殖


滇螈
滇螈
滇螈夏秋季多數時間在水內覓食和繁殖,產卵在水草上,產卵期2~5個月,卵產於水中,也可全年在水中生活,胎生或卵胎生。雄螈以吻部、頦部或肢體觸摸,或窺視、或扇動尾部,或雄螈在背上刺激雌螈配對,並納入精包或精子團;有的用尾部纏繞雌螈的下腹部和後肢基部,直接將精包植入雌螈的泄殖腔內。卵單生、分散或數粒為一群。在靜水中產卵的,卵小而數量多(200~668粒),一般附著於水生植物莖葉上。
胎生或卵胎生的,僅在潮濕的陸地上或水中產2~70個幼體(幼螈)。分次產卵,可持續2 ~5個月。幼體一般在夏末或秋季完成變態,但也有越冬的情況。靜水類型一般在幼體早期有平衡枝,外鰓鰓絲髮達,背鰭褶前達頭后;流溪型幼體無平衡枝,外鰓鰓絲弱小,無背鰭褶,尾鰭褶較弱。有3個發育時期,即水棲的幼體期、陸棲的未達性成熟期、水棲的成體期。有童體型個體;某種條件下(如冬眠前未完成變態)也可產生童體型。

現狀


滇螈是中國特有的兩棲類,是雲南省二級保護珍稀動物,生活於雲南高原淡水湖泊滇池。已於20世紀70年代末絕跡,在北海濕地發現有。絕跡原因主要是"圍湖造田",湖水嚴重污染,大搞建築設施,水生生物嚴重減少以及外來引種,使它們的棲息環境、食物、繁殖都受到嚴重影響,導致最後絕種。它的絕種卻為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特別是兩棲爬行動物的保護,提供十分有益的經驗教訓。

物種保護


雲南省二級保護珍稀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