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丹尼爾·卡內曼的結果 展開

丹尼爾·卡內曼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和公共事務教授,擁有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頭銜。卡尼曼的突出貢獻在於,將來自心理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應用在了經濟學當中,特別是研究了在不確定狀態下人們如何作出判斷和決策。其研究成果挑戰了正統經濟學的邏輯基礎--理性人假定,並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論”。

人物簡介


丹尼爾·卡尼曼1934年生於以色列,具有以色列與美國雙重國籍,1961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之後相繼擔任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自1993年起,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和公眾事務學教授。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的先驅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弗農·史密斯(VernonSmith)。卡尼曼的突出貢獻在於“把心理學成果與經濟學研究有效結合,從而解釋了人類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作出判斷”。而史密斯的獲獎原因是“發展了一整套實驗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實驗室里研究市場機制的選擇性方面。”
丹尼爾·卡尼曼將心理學研究的視角與經濟科學結合起來,成為這一新領域的奠基人。在他之前,經濟學和心理學在研究人類決策行為上有著極大的區別:經濟學的觀點認為外在的激勵形成人們的行為,而心理學恰恰相反,認為內在的激勵才是決定行為的因素。卡尼曼在不斷修正“經濟人”的基本假設的過程中,看到了經濟理性這一前提的缺陷,也就發現了單純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釋複雜的決策行為,由此正式將心理學的內在觀點和研究方法引進了經濟學。
卡尼曼最重要的成果是關於不確定情形下人類決策的研究,他證明了人類的決策行為如何系統性地偏離標準經濟理論所預測的結果。
首先,他論證了在不確定情形下,人們的判斷會因為依照“傾向於觀測小樣本”形成的小數法則行事,或因為對於容易接觸到的信息的熟悉和對主觀概率準確性的盲目偏信,而導致決策行為系統性地偏離了基本的概率論原理。其次,在與特維斯基的合作中,他系統地陳述了“預期理論”。與公理式的“期望效用理論”相比,描述式的“預期理論”能夠更好地解釋“阿萊斯悖論”(AllaisParadox),並且用基於參考水平的兩步決策假說解釋了人們厭惡損失的心理,解決了過去“期望效用理論”不能解釋人們明顯的風險偏好行為,完善了在不確定情形下的人類決策行為理論。
卡尼曼的研究激發起新一代的經濟學和金融研究者將認知心理學的觀點應用於人類內在的行為動機的研究,掀起了行為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研究熱潮。

主要著作


卡尼曼的主要學術著作有:
《預測的心理學》(與特韋爾斯基合著,1973);
《前景理論:風險條件下的決策分析》(與特韋爾斯基合著,1979);
《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直觀推斷和偏誤》(與特韋爾斯基等合著,1982);
《公平和經濟學的假設》(與塞勒等合著,1986);
《原則式效應的試驗檢測及科斯定理》(與塞勒等合著,1986);
《謹慎選擇以及大膽預測:風險的認知前景》(1993);
《投資者的心理側面》(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