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病

角膜病

角膜病是一大類眼科角膜疾病。外傷與感染是引起角膜炎最常見的原因。角膜病的癥狀有結膜水腫、睫狀充血、角膜混濁和新生血管等。角膜病是引起視力減退的重要原因。使透明的角膜出現灰白色的混濁,可使視力模糊、減退,甚至失明。也是當前致盲的重要眼病之一。治療主要是消除病因,對症治療。若能及早得到有效處理,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眼科

病因


● 外傷與感染:是引起角膜炎最常見的原因。當角膜上皮層受到機械性、物理性和化學性等因素的損傷時,細菌、病毒和真菌等就趁機而入,發生感染。侵入的致病微生物既可來源於外界的致傷物,也可來自隱藏在眼瞼或結膜囊內的各種致病菌,尤其慢性淚囊炎,是造成角膜感染的危險因素。
● 全身性疾病:引起角膜病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全身性疾病。是一種內在性的因素。例如結核、風濕、梅毒等引起的變態反應性角膜炎。全身營養不良,特別是嬰幼兒維生素A缺乏引起的角膜軟化症,及三叉神經麻痹所致的神經麻痹性角膜炎等。此外尚有原因不清楚的蠶蝕性角膜潰瘍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 角膜鄰近組織疾病的影響:引起角膜病的原因可能是角膜鄰近組織疾病對角膜病的影響。例如急性結膜炎可引起淺層點狀角膜炎,鞏膜炎可導致硬化性角膜炎,色素膜炎也可引起角膜炎。眼瞼缺損合併瞼裂閉合不全時,可發生暴露性角膜炎等。

癥狀


● 自覺癥狀:由於三叉神經感覺纖維受炎症刺激,病人主訴有怕光、流淚、疼痛,重者有眼瞼痙攣等刺激癥狀。當角膜上皮剝脫時可導致劇烈眼疼。根據角膜病變的程度和部位,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除化膿性角膜感染外,一般分泌物不多或無分泌物。
● 球結膜水腫:嚴重的角膜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球結膜水腫。
● 睫狀充血:當角膜發炎時,角膜緣周圍睫狀前血管網擴張和充血,稱睫狀充血。
● 角膜混濁:由角膜浸潤、水腫或潰瘍引起。
● 角膜新生血管:在角膜炎症或潰瘍的病變過程中,充血的角膜緣周圍毛細血管網伸出新生的血管支侵入角膜時,稱角膜新生血管。

檢查


● 常規檢查項目包括:角膜知覺檢查法、裂隙燈顯微鏡、淚液分泌試驗、角膜熒光素染色、角膜病灶刮片等。

眼科專科檢查

● 對角膜表層損傷,利用熒光素染色法很容易查見,利用放大鏡或裂隙燈更易查出角膜病變部位和形態。必要時作角膜知覺檢查和淚液分泌功能檢查等。

實驗室檢查

● 為選擇最有效的治療方案,確定致病因素甚為重要。
● 對細菌性或黴菌性角膜潰瘍,做刮片檢查常能得到線索。微生物的培養及藥物敏感實驗,更有助於診斷和治療。

診斷


● 醫生根據具體病史、臨床癥狀和輔助檢查進行診斷。
● 有外傷、感染或全身性疾病病史。
● 眼部出現畏光、流淚、疼痛、結膜水腫、睫狀充血等表現。
● 根據刮片檢查、裂隙燈檢查等綜合診斷。

鑒別診斷


● 不同原因引起的角膜病變需相互鑒別。
● 結膜炎、青光眼等疾病也可能出現結膜水腫癥狀,有這些癥狀不一定就是角膜病,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由醫生明確診斷。

治療


● 消除誘因:如對瞼內翻、倒睫、慢性淚囊炎、結膜炎等及時處理和治療。
● 控制感染:針對致病微生物,選用適當的抗生素配製成不同濃度的眼藥水或眼膏點眼。對嚴重感染的病例可首先選用廣譜抗生素,如0.4%慶大黴素、0.5%卡那黴素、0.25%氯黴素等眼藥水滴眼。必要時可作結膜下注射及全身用藥,可一藥單用或聯合用藥。
● 散瞳:凡有鞏膜刺激癥狀,如瞳孔縮小、對光反應遲鈍及併發虹膜睫狀體炎,均應散瞳。常用散瞳葯為0.5~3%阿托品及眼膏;必要時可結膜下注射散瞳合劑。
● 熱敷:用濕熱敷法,可使眼部血管擴張,促進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刺激癥狀,促進炎症吸收,增強組織的修復能力。每日可熱敷2~3次,每次15~20分鐘。
● 皮質類固醇的應用:只限於變態反應性角膜炎或角膜潰瘍癒合后,角膜基質仍有浸潤及水腫時應用。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角膜上皮損傷或角膜潰瘍,原則上禁用皮質類固醇,以免促使潰瘍惡化,或延緩上皮損傷的癒合。
● 包紮:用無菌紗布將患眼遮蓋,可避免光線刺激,減少眼瞼對角膜表面的磨擦,保護潰瘍創面,可減輕疼痛,促進潰瘍癒合和預防繼發感染。還可戴用治療性軟性角膜接觸鏡,但對伴有結膜炎和膿性分泌物多者禁用。必要時可戴有色眼鏡。
● 支持療法:可用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C、E和A、D。

危害


● 角膜病可合併引起角膜潰瘍甚至穿孔等併發症與後遺症,並遺留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濁。

預后


● 若能及早得到有效處理。控制病變向深度和廣度蔓延,則可較好地保存視功能。

預防


● 患者應注意充分休息,生活規律,避免熬夜、飲酒、暴飲暴食、感冒發燒、日光暴晒等誘因,有不適及時到就診,不要自行胡亂用藥,以免使病情複雜化,加大疾病的治療難度。注意眼表防護,特殊工種建議佩戴護目鏡。

參考文獻


● [1] 李鳳鳴,謝立信。中華眼科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 [2] 楊培增,范先群。眼科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