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淤積性黃疸

膽汁淤積性黃疸

膽汁淤積性黃疸是指因膽汁淤積而使血中膽汁酸和膽紅素均高於正常值,屬於消化系統疾病。肝內膽汁淤積性黃疸的病因包括炎症、酒精、藥物、免疫、代謝、遺傳等;肝外膽汁淤積最常見的病因是腫瘤、結石、炎症,其次為良性狹窄或梗阻和寄生蟲等。可有腹部絞痛、發熱、嘔吐,黃疸,皮膚呈暗黃、黃綠或綠褐色,甚至黑色。皮膚瘙癢顯著。糞便呈灰白色。以藥物治療為主,需預防感染。膽汁淤積性黃疸可導致膽汁代謝紊亂,膽汁在血液聚集過多,對肝、腎、心各個器官都有損害。積極治療可以有效緩解病情,延緩疾病進展,預后多可改善。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或內科,肝膽外科,腹外科

病因


● 膽汁淤積性黃疸最常見病因是腫瘤、結石、炎症,其次為良性狹窄或梗阻和寄生蟲等。膽道梗阻時,膽汁在膽管內淤積,膽管內壓力增高,達到一定程度后連接毛細膽管和膽管的肝閏管破裂,膽汁進入淋巴,繼而進入血循環,導致黃疸。

癥狀


● 膽汁淤積性黃疸隨病因、阻塞部位與性質不同而異。
● 皮膚呈現暗黃、黃綠或綠褐色,甚至黑色。患者皮膚瘙癢顯著,常出現在黃疸之前。糞便呈灰白色。
● 膽囊炎、膽石症常伴腹部絞痛、發熱、嘔吐等癥狀,黃疸來去迅速。化膿性膽管炎起病急,可有寒戰、高熱、腹痛,也可迅速出現休克。
● 當梗阻位於膽囊管以下時常伴有膽囊腫大,可無壓痛。
● 也可有腹瀉、脂肪瀉及出血傾向。

檢查


● 確診膽汁淤積性黃疸需做膽色素類檢驗和肝功能試驗。

膽色素類檢驗

● 測定血清膽紅素的含量有助於診斷膽汁淤積性黃疸。
● 測定尿中尿膽紅素檢查是否陽性,有助於診斷膽汁淤積性黃疸。
● 尿測定靜脈中膽原素含量,確實是否膽汁淤積,排入腸道受阻。

肝功能試驗

● 測定血清中鹼性磷酸酶、γ-谷氨醯基轉移酶、血清總膽汁酸含量,有助於診斷膽汁淤積性黃疸病判斷肝功能。

影像學檢查

● 腹部超聲,上腹部CT、MR可以了解肝、膽、胰 、十二指腸 乳頭及毗鄰臟器情況,同時有利於膽管內是否有結石,以及膽管擴張或狹窄的部位、程度。
● ERCP及其輔助診斷技術: ERCP可獲得清晰的膽管成像,準確了解梗阻部位及顯示膽胰管走向, 還可聯合多種輔助技術動態觀察、直視觀察、直視下活檢及收集膽汁胰液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
● 超聲內鏡是胰腺及膽總管疾病的重要檢查,可發現CT、MR及 B超不易發現的胰腺及膽總管疾病。

診斷


● 醫生根據癥狀結合膽色素類檢驗和肝功能試驗等可以診斷本病。
● 患者有黃疸、腹痛、腹瀉等癥狀。
● 膽紅素濃度增高,結合膽紅素占血清總膽紅素>60%。
● 尿膽紅素陽性,尿膽原減少或消失。
● 糞中尿膽原排出減少。
● 肝功能試驗,鹼性磷酸酶、γ-谷醯胺轉移酶升高。

鑒別診斷


● 膽汁淤積性黃疸應與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相鑒別。
● 如果出現皮膚、鞏膜黃染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診斷。
● 醫生通過檢查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肝內膽汁淤積多採用內科治療,而肝外膽汁淤積常需儘早行外科手術、內鏡或介入治療 。
● 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及時治療可改善癥狀。

感染所致淤積性黃疸

● 抗感染治療,去除病菌,清除內毒素血症是最重要的措施。

藥物所致淤積性黃疸

● 立即停葯,黃疸在停葯數周內消退。

酒精所致淤積性黃疸

● 需戒酒和一般護肝治療。

良性複發性肝內膽汁淤積

● 治療一般使用抗組胺類藥物。
● 肝外膽汁淤積性黃疸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術、內鏡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取 石術、經皮經肝膽管引流術和內鏡下膽汁引流術。根據肝外膽汁淤積性黃疸的良惡性,選擇適當的方式。
● 中醫中藥治療膽汁淤積性肝病屬於中醫黃疸病的範疇,辯證為陰黃,主證特點包括身目俱黃,黃色晦暗不澤,神疲畏寒,腹脹便溏,常用方劑為茵陳術附湯,對慢性膽汁性淤積性肝病科改善其肝功能 。

危害


● 皮膚暗黃、黃綠或綠褐色,甚至黑色,皮膚瘙癢顯著,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胃腸道缺乏膽汁易導致腹脹、脂肪瀉及脂溶性維生素缺乏,部分患者可有出血傾向。
● 凝血功能障礙、免疫功能障礙,以及腸道屏障受損,如若處理不及時,可併發化膿性膽管炎,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

預后


● 一般膽汁淤積性黃疸,及時治療,治療效果較好,惡性腫瘤引起的黃疸,治療效果較差。

預防


● 規律進餐,以清淡為主,合理搭配飲食,忌大量進食油膩食物。
● 戒煙,戒酒。
● 注意飲食衛生。

參考文獻


● [1]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內科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