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同濟大學二級學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Tongji University),由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藝術設計系發展而來。

徠同濟大學的設計教育發軔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深受德國“包豪斯”學派的影響。1993年正式成立工業設計系。2009年5月,同濟大學借鑒世界設計與創新學科的最新理念與模式,在同濟大學藝術設計系的基礎上,成立了“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 Tongji University)”。學院的總體建設目標是成為一個兼具時代使命、全球視野、本土特色的國際化、創新型、前瞻性、研究型的世界一流設計學院。

2015年,我院與芬蘭阿爾託大學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建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2016年,同濟大學設計學科進入IV類高峰學科建設,並成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研究院”。2020年,英國教育及留學機構發布的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我院在“藝術與設計”學科名列全球第13位,繼續領跑亞洲。2017年9月,我院設計學科(Art & Design)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2019年,學院工業設計和環境設計專業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2019年學院獲批設立設計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發展與概況


歷史沿革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由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藝術設計系(Art And Design Department Of Th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發展而來。
同濟大學的設計教育發軔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深受德國“包豪斯”學派的影響,長期以來以建築學教育為基礎,具有“博採眾長、兼容並包”的學風。1986年,同濟大學藝術設計系開始工業設計本科招生,1993年正式成立工業設計系,2000年增設藝術設計專業,同時授工學學士和文學學士學位,同年工業設計系更名為藝術設計系;2001年開始招收設計藝術學碩士生,授文學碩士學位;2002年開始招收設計歷史與理論方向博士生,授建築學博士學位。
2009年5月,同濟大學借鑒世界設計與創新學科的最新理念與模式,在同濟大學藝術設計系的基礎上,成立了“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 Tongji University)”。學院的成立是為了更好地應對社會、經濟、技術和環境的變革對設計與創新的需求,特別是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時代背景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升級產業結構的上海發展需求,以及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學科發展戰略。學院致力於培養新時代急需的“可持續設計創新”領軍人才為使命。學院的總體建設目標是成為一個兼具時代使命、全球視野、本土特色的國際化、創新型、前瞻性、研究型的世界一流設計學院。
2010年,同濟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合作成立“同濟-阿爾托設計工廠”和“同濟大學中芬中心”,通過“設計思維”整合設計創意、科學技術和經濟管理學科,成為全球知名的國際化、跨學科、開放創新平台。2012年,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被確定為同濟大學試點學院,在管理體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和試點。
2013年起,學院推動打破大學圍牆,持續推進與社區共建實驗室,針灸式實施城市更新;2015年,中國大陸地區第一本全英文、同行評審的設計學術期刊《設計、經濟與創新學報》(《She Ji》)。
自2015年創刊以來,至今已連續出版18期,目前為Scopus和DOAJ檢索收錄期刊;2015年,學院成為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劃“試點單位;2015年,獲批設計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6年,與黃浦區政府共建“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將設計創意思維向基礎教育延伸;2016年,與芬蘭阿爾託大學共同發起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獲批成立;2016年,同濟大學“設計學”入選上海市IV類高峰學科,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研究院成立;2017年,同濟大學設計學入選國家“雙一流”計劃一流學科建設;2019年獲批設立設計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9年,學院工業設計和環境設計專業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截至2019年,學院與40餘所世界知名設計院校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持續開展高水平國際交流與合作,包括9個雙碩士學位和3個雙博士學位項目。
2021年5月20日至21日,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暗房報告廳外熱鬧非凡,aai藝術與人工智慧國際論壇2021舉行。
專業設置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本科階段設工業設計和創意設計兩個專業。工業設計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創意設計專業授予設計學學士學位。本科階段設置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環境設計(Environmental Design)、視覺傳達設計(Communication Design,含數字媒體設計Media Design)、產品設計(Product Design)四個專業。碩士教學分為設計碩士和學術碩士兩類,分授工學碩士學位和文學碩士學位,設高階工業設計(Advance Industrial Design)、高階環境設計(Advanced Environmental Design)、高階媒體設計(Advance Media Design)、交互設計(INTERACTION DESIGN)、產品服務系統設計(Product Service System Design)、設計戰略與管理(Desig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設計歷史與理論(Design History And Theory)等學科方向;博士階段招收建築設計與理論方向創意設計方向博士研究生,授建築學博士學位。
辦學規模徠
截至2018年12月,學院教職員工共計151人(含全職教職員工135名)。在讀本科生469人(含學位學歷留學生12人,港澳台學生9人;交流生24人);在讀碩士研究生292人(含學位學歷留學生1人,雙學位交流生26人,非學位交流生26人);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58人;在讀博士生39人。
學院教職工包含講席教授1名,教授21名,副教授31名,助理教授6名,講師13名,助教1名,特聘研究員2名,副研究員4名,助理研究員4名,研究助理1名,雙聘教師3名,其中副高/副研究員以上專業教師佔比66%。學院教職工榮譽博士學位1名,博士學位54名(占教學科研型專業教師隊伍比例48%),碩士學位69名(佔比46%),學士學位21名(佔比14%)。
學院還聘請了Yrjö Sotamaa擔任名譽院長,Don Norman、Carl Bass作為名譽教授,以及許平、Ken Friedman、Leung Ming Kin、蔡軍、Peter Vesterbacka、朱哲琴、Richard Hsu等一批在各研究領域內有突出成就的教育家和設計師作為兼職教授。2014年,學院開始正式實施ADJUNCT兼職教師系統,利用上海地域優勢,聘請世界優秀設計機構的設計師、設計研究和管理人才在學院授課。
學術聲譽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已經成為國內最具國際聲譽的設計學院之一,躋身世界著名設計學院行列。
學院是CUMULUS全球設計、藝術與媒體院校聯盟成員,ICSID國際工業設計協會成員,DESIS社會創新和可持續設計聯盟成員。2007-2010間同濟大學藝術設計系和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連續3次被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為全球最佳設計學院及課程之一。2010年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被PSDTUTS+網站評為全球最佳的18所設計學院之一。2011年“同濟-阿爾托設計工廠”被著名的Monocle雜誌評選為全球5大高校創新平台之一。2013年,設計創意學院入選國際著名設計雜誌《FRAME》“全球設計碩士教育30佳”(World Leading Master Programs)。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主編的設計雜誌《大設計》,在設計界具有較大影響。2013年起,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與荷蘭ELSEVIER出版社合作出版全英文設計研究學報“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將於2015年春出版首期。
在2019年最新的QS(Quacquarelli Symonds,英國教育及留學機構)發布的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居世界“藝術與設計”學科全球第14名。
2017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我院設計學科(Art & Design)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

使命與願景


學院使命

以設計應對全球挑戰,提升生活品質
以創新驅動社會變革,實現永續發展
面對技術、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變革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時代背景,“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上海需求,以及同濟大學開創第二個百年輝煌的學科發展戰略,基於以人為本、創新驅動、永續發展的價值追求和同濟大學“建設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願景,培養國際水準的“可持續設計創新”領軍人才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的使命。

學院願景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借鑒世界設計與創新學科的最新理念與模式,集聚全世界設計實踐、設計研究、設計管理和設計教育管理優秀人才,共同建構創新包容的價值取向、積極進取的同創風格、貢獻社會的行動能力和透明上進的學院文化。
追求學術的卓越和貢獻社會的發展是設計創意學院的辦學宗旨和特色。
學院的總體建設目標是成為一個兼具時代使命、全球視野、本土特色的國際化、創新型、前瞻性、研究型的世界一流設計學院。

學院宣言


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
TO LEARN AND CREATE, FOR A MEANINGFUL LIFEAND A BETTER WORLD.
創意是人類社會發展最根本的動力。當今設計已不僅是一種獨特的創造手段和思維方式,更已成為驅動創新的引擎。在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基於以人為本、創新驅動、永續發展的價值追求和同濟大學“建設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願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確立了培養國際水準的“可持續設計創新”領軍人才,追求學術的卓越和貢獻社會的進步的辦學使命。學院的總體目標是建成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國際化、創新型、前瞻性、研究型的世界一流設計學院。
基於上述理念和目標,設計創意學院將以下四個方面作為學院的共同價值:
創新包容的價值取向:回歸教育的本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激發每個學生內在的興趣、潛力和夢想,使其享受學習、思想和創造的快樂。學院鼓勵追求卓越、崇尚創新的學風,著重培養學生人本思想、同創精神、整體視野、未來願景、領導能力五大核心素質。不管今後從事設計實踐、研究、教學或其它任何工作,設計和創新成都能成為學生人生理想和職業發展中最有意義和價值的那一部分。
積極進取的同創風格:傳承開放創新的海派文化,建設國際化的世界一流教學研究團隊,海納百川,唯才是舉、因才施教、人盡其才、同舟共濟。學院的學科架構、培養環境、崗位設置和機制保障要使各類優秀人才都有積極性和發展空間。學院對外與海內外頂尖院校、企業、政府和機構,對內與校內各學院、部門和機構開展國際化、跨文化、跨領域、跨學科合作,資源共享,交叉融合,協同創新。
貢獻社會的行動能力: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更能積極地應對時代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學院堅持獨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立足中國經濟文化和區域發展需求,特別是經濟和社會的結構轉型、創新驅動對設計創意人才、教育、研究和理論的迫切需求,以先進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貢獻經濟、文化和科技進步,成為以設計創新推進可持續社會變革的積極力量。
透明上進的學院文化:在大學精神的照耀下,形成求真務實的院風、教風和學風;捍衛學術公正和學術自由的崇高性,強化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建立先進的學院治理體系,建立公正、公開、透明的決策和民主監督機制;充分發揮每個教職員工和學生在學院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共同創造積極向上、開放透明、創新快樂的學院文化,讓學院成為全院師生的驕傲。
1.
創新包容的價值取向:回歸教育的本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激發每個學生內在的興趣、潛力和夢想,使其享受學習、思想和創造的快樂。學院鼓勵追求卓越、崇尚創新的學風,著重培養學生人本思想、同創精神、整體視野、未來願景、領導能力五大核心素質。不管今後從事設計實踐、研究、教學或其它任何工作,設計和創新成都能成為學生人生理想和職業發展中最有意義和價值的那一部分。
2.
積極進取的同創風格:傳承開放創新的海派文化,建設國際化的世界一流教學研究團隊,海納百川,唯才是舉、因才施教、人盡其才、同舟共濟。學院的學科架構、培養環境、崗位設置和機制保障要使各類優秀人才都有積極性和發展空間。學院對外與海內外頂尖院校、企業、政府和機構,對內與校內各學院、部門和機構開展國際化、跨文化、跨領域、跨學科合作,資源共享,交叉融合,協同創新。
3.
貢獻社會的行動能力: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更能積極地應對時代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學院堅持獨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立足中國經濟文化和區域發展需求,特別是經濟和社會的結構轉型、創新驅動對設計創意人才、教育、研究和理論的迫切需求,以先進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貢獻經濟、文化和科技進步,成為以設計創新推進可持續社會變革的積極力量。
4.
透明上進的學院文化:在大學精神的照耀下,形成求真務實的院風、教風和學風;捍衛學術公正和學術自由的崇高性,強化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建立先進的學院治理體系,建立公正、公開、透明的決策和民主監督機制;充分發揮每個教職員工和學生在學院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共同創造積極向上、開放透明、創新快樂的學院文化,讓學院成為全院師生的驕傲。

學院領導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院長 婁永琪黨總支書記 范聖璽副院長孫效華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副院長 徐江黨總支副書記 馬林海
馬謹
She Ji 學報出版平台運營主編
歷任院長(系主任)
• 2013年6月至今(2018年)婁永琪 任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
• 2009年5月—2013年6月 吳志強 任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兼)
• 2006年12月—2009年5月 吳國欣 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
• 2003年4月—2006年12月 殷正聲 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
• 1999年4月—2003年4月 殷正聲 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
• 1996年5月—1999年4月 殷正聲 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工業設計系副主任(主持工作);
• 1993年8月—1996年5月 王曾緯 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

組織架構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架構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架構
一、教學機構
教學團隊(本科):
Program Leader(BA)
設計基礎團隊DesignFoundation
產品設計團隊ProductDesign
環境設計團隊EnvironmentalDesign
視覺傳達設計團隊CommunicationDesign
數字媒體設計團隊DigitalMediaDesign
教學團隊(碩士):
ProgramLeader(MA)
工業設計AdvancedIndustrialDesign
環境設計AdvancedEnvironmentalDesign
媒體設計AdvancedMediaDesign
交互設計InteractionDesign
產品服務系統設計ProductServiceSystemDesign
設計戰略與管理Design Strategy & Management
設計歷史與理論DesignHistory&Theory
二、研究機構
學院研究中心和研究室
1、研究中心
社會創新和可持續設計研究中心DESISDesignResearchCentre(DESIS中國中心DESIS-ChinaCentre)
包容性設計研究中心InclusiveDesignResearchCentre
中華文化體驗與設計中心ChineseCultureExperienceResearchLab
同濟大學設計藝術研究中心TongjiArt&DesignResearchCentre
王小慧藝術設計中心WangXiaohuiArt&DesignCentre
Y-institute跨學科設計中心Y-Institute
2、研究室
仿生學可持續設計研究室BiomimeticsustainableDesign
亞洲生活方式和設計基因研究室AsiaLifestyleandAsiaDesignDNA
創意產業與文化研究研究室CreativeIndustryandCultureResearchLab
行為認知設計研究研究室BehaviorCognitionDesignResearchLab
人因工程研究室ErgonomicsResearchLab
整合媒體設計研究室IntegrativeMediaDesignResearchLab
數字和參數化設計研究室DigitalandParametricDesignResearchLab
交互設計研究室InteractionDesignResearchLab
公共設計研究室PublicDesignResearchLab
三、平台機構
實踐教學中心
創意工坊InnovationField
科研實驗中心(管理)Education&PracticeCentre
*人本設計實驗室Human-CenteredDesignLab
*開放創造實驗室FABLab
*數字創新實驗室CDICenterofDigitalInnovation
圖書館/圖檔館(含院史館)Library/ArchiveCenter
出版平台PublicationPlatform
上海市創意產業大師培訓中心
上海同濟天地創意設計有限公司TongjiInstituteofArt&DesignInnovation(Tiandi)
四、管理機構
學院行政與外事辦公室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AffairOffice
黨總支辦公室StudentsAffairAdministrationOffice
教務管理辦公室:TeachingAffairAdministrationOffice
學生管理辦公室:StudentsAffairAdministrationOffice
五、學術機構
國際諮詢委員會(名單)
學術委員會
學位評定分委員會
設計學學科專業委員會
藝術碩士專業教指委
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指導委員會
六黨群機構
黨總支委員會
學院工會

空間設施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共有三座教學樓,總佔地面積共計4742.5平米。三座大樓分別為IF樓、IT樓、IS樓,構成“Ifitis……”(“如果它是……,(那麼……)”)充滿無限想象空間的開放語句,與學院開放、實幹、國際化的學院發展路線相呼應。
IF樓(全名InnovationField),中文名為“創意工場”,簡稱“工場”。工場為全院師生提供自由創造和自主實踐的開放平台,培養和提升學生對材料、結構、功能和過程等等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IT樓(全名InspirationTank),中文名為“靈感智庫”,俗稱“堡壘”,於2014年9月落成,總面積近1400平米。“堡壘”由玻璃外牆環繞,樓內三層空間為各專業教室,成為學生們設計靈感的匯聚之所。“堡壘”打破傳統的教學分佈格局,打造了一種開放式的、便於師生交流合作的教學空間,有效激發學習者的創造欲,提升其創造能力和綜合素養。
IS樓(全名InteractionShelter),中文名為“交互天地”,俗稱“大棚”,由原上海巴士一汽維修車間改造而來。設計師保留了一個長約50cm的鋼桁架頂棚和一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中國最早的薄殼結構穹頂,形成一個“T”字型的平面關係。兩個頂蓋下,是學院最開放和交互的場所:包括憤怒小鳥廣場、Fablab、同濟-阿里雲智能極智聯合實驗室、報告廳、圖書館、師生交流中心、展廳等。學院採取沉浸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鼓勵師生們“學習在一起,研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教學相長,多元發展。同時,學院打破圍牆,成為對社區、對產業、對資本、對城市最友好的學院。整座教學樓的布局傳達和彰顯了如下價值:讓創意在交流和切磋中不斷迸發,讓思想在碰撞和砥礪中持續泉涌。

創意學院創意工場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是上海國際設計一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上海國際設計一場中心。上海國際設計一場是全國唯一一個有一所國際著名的設計院校座落其中的創意產業園區,也是上海市和楊浦區產學院創新合作的新高地。此次落成的創意工場共3000平米,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新大樓的一期工程,創意工場設施先進,包括金工車間、木工車間、塑料車間、珠寶車間、數碼實驗室和工位教室等。創意工場落成,將極大地支持設計創意學生的設計實踐,促進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和對外合作。設計創意學院將聯同上海國際設計一場的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教室、設計書店、設計圖書館等設施共同打造中國乃至國際的設計航空母艦。

創意學院圖書館

設計創意學院圖書分館目前擁有中外文專業圖書4千多冊,訂閱各種期刊近200種,其中外文期刊83種、1300本碩士、博士論文。
2014年,圖書館制定策略對館藏資源進行結構性調整。在修繕后,圖書館新館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比舊館的面積擴大了一倍多,館內閱覽座位從原先的20個將增加到60個,預備藏書架可藏書2萬冊。空間上的拓展,讓搭建可查詢的藏書系統真正成為可能。之前館藏書籍和期刊以設計專業為主,支撐學科建設方面的理論、方法指導類書籍極少,設計學報的訂購也很有限。
圖書館新館在正式開放后將繼續提供全開放式的閱覽服務,完善館藏資源查詢服務;通過引入學生助管和志願者的參與延長開放時間;在保障師生基本閱覽服務的基礎上,嘗試拓展新的服務項目,提供新書通告、資源推介、信息檢索培訓、定題服務等深層次的服務方式,力爭發揮圖書館的知識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