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性哮喘
職業性哮喘
哮喘為一種異質性疾病,常以慢性氣道炎症為特徵。職業性哮喘是指由於接觸職業環境中的致喘物質后引起的哮喘。職業性哮喘的發生率往往與工業發展水平有關,工業越發達的國家,職業性哮喘發生率越高。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工作環境中的各種有害物質以塵埃、蒸汽或煙霧等形式被勞動者吸入后,引起哮喘發作,就會導致職業性哮喘。患者在工作期間或工作后數小時出現呼吸急促、胸悶、咳嗽、喘氣時喉間有痰鳴聲等典型表現,脫離工作環境或假期休息時則可自行緩解,但再接觸后又可發作。治療目的在於迅速控制癥狀,恢復正常的氣道反應性,防止氣道出現不可逆改變。主要治療方法是一般治療和藥物治療。避免與致敏原接觸是治療職業性哮喘最重要的措施。職業性哮喘的危害主要是影響正常工作,引起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經過治療后可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 呼吸內科或內科
● 職業性哮喘的發生主要和吸入工作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有關,凡是被勞動者吸入後會引起哮喘發作的有害物質,都可以稱為“職業性致喘物”(變應原)。但不同國家,甚至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對職業性哮喘的法定含義不同,規定的職業性致敏物也不同。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制定了職業性哮喘的診斷標準,職業性致喘物規定如下:
● 異氰酸酯類(如甲苯二異氰酸鹽等)
● 苯酐類
● 多胺類固化劑(如乙烯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等)
● 鉑複合鹽
● 劍麻
● 青霉素
● 癥狀的發生與工作環境有密切關係。在工作期間或工作后數小時出現典型癥狀,脫離工作環境或假期休息時則可自行緩解,但再接觸后又可發作。
● 呼吸急促
● 胸悶
● 咳嗽
● 喘氣時喉間有痰鳴聲
● 鼻塞、多涕
● 嗅覺下降
● 眼部異物感、燒灼感
● 眼瞼沉重、分泌物增多
● 診斷職業性哮喘的主要檢查有胸部X線、CT、肺功能檢查、動脈血氣分析、變應原檢測等。此外,特異性支氣管激發試驗是診斷職業性哮喘和篩查職業性致喘物最有診斷價值的方法。
● 可以了解肺部是否有實質性病變或先天異常,同時還能發現是否有肺氣腫、肺不張、氣胸、縱隔氣腫等合併症。
● 以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和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為主要參考指標,可了解是否存在氣流受阻,是診斷哮喘和評估病情的重要手段。
● 分為特異性支氣管激發試驗和非特異性支氣管激發試驗兩類。
● 非特異性支氣管繼發試驗需吸入氣道收縮劑,特異性支氣管激發試驗需吸入過敏原溶液,兩者共同點是吸入后,通過肺通氣功能檢查,觀察氣道阻力的變化,以尋找或確定過敏原,並評估氣道對職業致敏物的敏感程度。
● 其中特異性支氣管激發試驗是確診職業性哮喘的金標準,但該試驗可能引起明顯的哮喘發作,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需專業人員操作並備好搶救措施。
● 可直接反映肺換氣功能及其酸鹼平衡狀態,對哮喘急性發作的嚴重程度進行判斷。
● 可了解患者是否具有特應性體質,並協助判斷患者對特異性職業致敏原是否敏感。目前常用方法為變應原皮膚點刺試驗。血清特異性IgE測定也有助於了解過敏狀態,協助診斷。
● 有關職業性哮喘的診斷目前尚無統一標準。首先必須確立哮喘的診斷,然後進一步判斷哮喘發作與從事職業的關係,並找出致喘物。根據典型癥狀,結合胸部X線、CT、肺功能檢查、動脈血氣分析、變應原檢測等可做出診斷。
● 在工作期間或工作后數小時出現呼吸急促、胸悶、咳嗽、喘氣時喉間有痰鳴聲等典型表現,脫離工作環境或假期休息時則可自行緩解,但再接觸后又可發作。
● 肺通氣功能檢查證明存在氣流受阻。
● 特異性和(或)非特異性支氣管激發試驗結果為陽性。
● 變應原檢測證明患者對特異性職業致敏原敏感。
● 職業性哮喘與其他類型的哮喘如真菌過敏性哮喘、心源性哮喘等都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胸悶、咳嗽等癥狀。
● 出現這些癥狀不能確定就是職業性哮喘,一定要及時就診。
● 醫生主要通過進行胸部X線、CT、肺功能檢查、動脈血氣分析、支氣管激發試驗、變應原檢測等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 治療目的在於迅速控制癥狀,恢復正常的氣道反應性,防止氣道出現不可逆改變。主要治療方法是一般治療和藥物治療。
● 避免與致敏原接觸是治療職業性哮喘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反覆暴露於致敏環境會加劇氣道炎症。
● 吸入糖皮質激素能有效防治氣道炎症,使用時間可長達半年,氣道炎症消除愈早,發生不可逆改變的可能性愈小。
● 有時聯合應用糖皮質激素和支氣管擴張劑緩解癥狀。
● 色甘酸可預防某些致敏原誘發的職業性哮喘。
● 職業性哮喘的危害主要是影響正常工作,引起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 影響正常工作
● ● 在工作期間或工作后數小時出現呼吸急促、胸悶、咳嗽等不適,會影響正常工作。
● 引起併發症
● ● 可能會引起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併發症。
● 危及生命
● ● 嚴重者甚至會危及生命。
● 經過治療后可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但接觸致敏原後會再發。
● 預防職業性哮喘的預防主要從工廠和個人兩方面進行防護。
● 避免向工作場所引入已知的新致敏物質。
● 改善工作環境,降低工作中致敏物質的暴露。
● 改變已知致敏物質的物理或化學形態,以降低暴露的風險。
● 對高危工人進行醫學監控,包括崗位輪換、定期的問卷調查和肺功能及免疫學檢測。
● 可以使用口罩或防護面罩。
●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 盡量避免接觸致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