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三喜
清朝晉商曹家創始人
曹三喜是使曹家由一個農民走向一代鉅賈的關鍵轉折性人物。
曹三喜不滿現狀,獨闖關東到了原東北熱河省的三座塔村,以種菜、養豬磨豆腐為生,生活十分艱辛,略有積蓄后,開始利用當地盛產的高粱釀酒,釀酒業就成為曹家發展的第一個行業。曹三喜有了錢以後,不是過一種很奢華的生活,而是把它投入到其它行業的發展中,用我們現代話說就是擴大再生產。所以他的商業很快又發展到雜貨業、典當業。三座塔村也隨著地方的繁榮,人口日益增多,政府在這裡建立朝陽縣制。至今當地還流傳有這麼一句話:先有曹家店,後有朝陽縣。曹家生意不斷擴大,由朝陽逐步向瀋陽、錦州、日本等地擴展,最終於明末在東北創建了其雄厚的商業基地。到了1664年清兵入關,曹家生意也由關外向關內發展,首先回到太谷設號,以太谷為中心向中原各大城市輻射,雄踞了大半個中國,不僅如此還跨出國門,走向世界,近到日本東京、朝鮮平壤、俄國的伊爾庫茨克,恰克圖、蒙古烏蘭巴托,遠到德國的柏林、法國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最遠還跨英吉利海峽到達倫敦。橫跨歐亞兩個大陸,縱橫幾萬里,不僅僅在山西人的經商史上、就是中國人的經商史上都創下了不朽的輝煌。到了清道光咸豐年間,曹家商業發展到鼎盛時期,商號達640多座,資產高達1千餘萬兩白銀,總僱員達三萬七千人。
曹三喜之所以成大富,是因為他“以利制權”把取利放在首位,只要能獲利,不管買賣大小都做。他的經營之道如下:
循環經濟這個詞,是我們今天才叫出來的一個經濟學名詞,但是古人曹三喜早在明末清初時期就應用了。他早年在熱河省朝陽縣三座塔賺了第一桶金,就是用循環經濟的經營策略取得的。他先租地種蔬菜和大豆,然後開豆腐店,將大豆變成豆腐,又用豆腐渣養豬,使豆腐渣變豬肉,豬糞又作肥料再種菜、大豆和高粱,如此不斷循環,他的財富就大量增值,積累了資金后,又投資開雜貨店、典當行,所以財富就愈滾愈多。
經商發財要靠天時、地利、人和,這其中就有許多商機,商人能否抓住商機是能否成功的關鍵。曹三喜就最善於抓商機,例如,當年清兵人關與朱明王朝作戰,曹三喜立即乘機發戰亂財,他隨清兵人關,為清兵提供軍事物資,既可討好清軍,又可從中賺錢,果然,朱明王朝被滅后,曹三喜不僅成了清政府的功臣,還從中發了一大筆財。於是他又用這筆錢在瀋陽、錦州、四平開了許多雜貨、釀酒和錢莊分號等,曹三喜坐鎮總號,指揮調度分號,還經常派員到各分號巡視,以保證曹氏集團經營生意興隆。又如,曹氏駐瀋陽的“富生峻”分號掌柜,有一年回關內探親,路過高粱地時,突然發現高粱莖內有害蟲,立即把消息報告曹三喜,曹立即預感到蟲害會使高粱減產,於是立即決定大量收購高粱和其他糧食,果然,當年由於蟲害,秋收大減,糧價暴漲,曹三喜不僅為自己的酒業儲備了大量原料,還拋出了大量高價糧,因而大發其財。
曹三喜用人規矩非常嚴明,他不僅獎罰分明,而且鐵面無私,例如,“豐治通”錢莊的兩個掌柜發生矛盾,使錢莊生意受到很大影響,被曹氏發現,立即將二人撤職,但他們二人均是有來頭的人,一個是分號經理的兒子,一個是曹氏家族的親戚,但儘管他們有後台說情,曹三喜仍不徇私情。曹氏用人不疑,瀋陽分號有個掌柜,有一次虧了70000兩白銀,向曹三喜報告后,曹覺得有客觀原因,因而不但不責怪他,反而再給了他一批資本,結果掌柜又虧掉了,曹氏問他還敢不敢幹,掌柜果斷地回答,只要東家信任,夥計一定再干。結果,曹三喜又給了他第三批資本,這次,掌柜果然成功了,不僅把前兩次虧損賺回,還再賺了一筆。曹三喜為了調動夥計的積極性,還實施了股份制,夥計可投資入股,如果業績突出,還可人“頂身股”,就是以自己的技能和貢獻入股。當年,曹氏商號,每一頂身股,年終可分得紅利銀子1000兩。曹三喜用股份制,把夥計與東家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成了利益共同體,所以夥計們都對東家忠心耿耿。
山西商人是最講信義的一個商幫。光緒年間,各大錢業都發行一種叫“平貼”(原始紙幣)的信用券,但發行這種“平貼”的商家,必須是在用戶中有高度信譽的。“平貼”經行會批准后可在商家流通。有一年,大晉商喬、梁兩家的貼子發行過多,人們怕以後不能兌現,於是都紛紛前去擠兌。喬、梁兩家在危機時刻,求曹三喜幫忙。有人建議曹不要幫忙,因為此時正是擠垮對手的好時機。但歷來以信義為重的曹三喜不聽眾言,他宣布曹家所有票號均可代喬、梁兩家貼子兌付現銀。其之所以這樣做,一是可幫助喬、梁兩家化解危機,二是顯示曹氏實力,可提高曹氏聲譽。果然,喬、梁風波過後,喬、梁兩家對曹氏感恩不盡,遇事都處處讓著曹家,曹三喜在晉商中的聲譽愈來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