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亨索倫橋

德國科隆市跨越萊茵河的橋樑

霍亨索倫橋(德語:Hohenzollernbrücke)是位於德國科隆的一座跨越萊茵河的橋樑。它離源頭688.5千米。這座橋是1907年至1911年建成的,原來由兩座鐵路橋和一座公路橋平行組成。1945年重建時只建造了兩座鐵路橋,後來又增添了第三座鐵路橋。為了取代沒有重建的公路橋在鐵路橋的外側增添了人行路和自行車路。

簡介


霍亨索倫橋
霍亨索倫橋
是一座規模非常壯大的建築物,是科隆市容和科隆大教堂的景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歷史


1930年霍亨索倫橋的西側引橋
1930年霍亨索倫橋的西側引橋
早 在1859年在這個位置上就已經建起了一座有兩股鐵路的大教堂橋,但是到20世紀初這座橋無法承受不斷提高的交通量。因此從1907年至1911年它被霍亨索倫橋取代。這座橋由三座平行的橋組成,每座橋上有三個鋼鐵桁架拱,橋上共有四顧鐵路和一條公路。雖然在造大教堂橋的時候就已經有人批評橋和火車站的位置,但是霍亨索倫橋還是依照其前身的走向,直接位於大教堂的軸心線上。
當時人們常常使用建築結構來把工程結構美化起來,橋樑往往被配上(在功能上完全沒有作用的)大門。尤其由於這座橋位於科隆主教座堂的邊上,因此當時的人認為需要進行修飾。霍亨索倫橋裝飾華美的大門是由當時著名的柏林建築師弗朗茨·海因里希·施韋希滕設計的。其風格是新浪漫主義,與哥特式的大教堂呈對比。在橋的引橋兩側共有四座霍亨索倫王朝普魯士國王和德國皇帝的騎馬像。今天橋東側的腓特烈·威廉四世和弗里德里希·德拉克塑造的威廉一世原本位於大教堂側,在大教堂橋的時候就已經完工了。橋西側的腓特烈三世和在他生前就鑄成的威廉二世是後來添加的。它們象徵普魯士對萊茵蘭的統治。
1948年重建的大教堂橋的第一臨時部分啟用
1948年重建的大教堂橋的第一臨時部分啟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霍亨索倫橋是德國最重要和交通量最高的鐵路橋之一。雖然如此這座橋沒有被空襲破壞多少。1945年3月6日美國軍隊已經開入科隆市中心了撤退的德意志國防軍工兵把霍亨索倫橋炸毀。不過離岸近的那兩座拱的破壞不大。
一開始橋只被臨時修復使用,但是很快就開始重建。南邊的公路橋被省略,這樣整座橋只有六個組成部分,它是按照原來的結構重造的。橋門和橋塔沒有被修復,1958年被拆除。在橋的東側還保留下一段過去公路橋的斜坡,上面還有鵝卵石鋪的路和有軌電車的軌道。其它部分被拆除或者被行人道和自行車道取代。1959年重建完成。在這裡德國高山運動協會還擁有一個露天攀岩設施。
霍亨索倫橋
霍亨索倫橋
1985年3月8日開始建造第三座橋,目的是把科隆總火車站結合到輕軌系統中去。共八個德國公司建造了這座新橋,其中還包括一條3.5米寬的行人和自行車道。1989年建築竣工。在橋的北側添加了兩條鐵道軌道,橋頭按照原來的風格擴建(假如仔細看的話可以看得出北面的橋是焊的,不是用鉚釘鉚的)。從此霍亨索倫橋基本上恢復了其原來的規模。只不過原來未重造的公路橋位於整座橋的南側,而新建的鐵路橋位於整座橋的北側。這樣一來原來中橋正好位於大教堂的中軸上,現在是南橋位於中軸上。
霍亨索倫橋的正。橋墩之間的距離為西邊的118.88米,中間的167.75米,東邊的122.56米。寬度為29.5米。橋的結構是拱橋。

鐵路技術


從東岸看科隆主教座堂,右側是霍亨索倫橋
從東岸看科隆主教座堂,右側是霍亨索倫橋
南邊的那兩股鐵道里沒有墊石,而是直接駕在橋上。
一般每座橋南側的那股道向東行,北側的那股道向西行。但是內部的兩股道也可以改變方向,但是這很少用。按照信號燈外部的兩股道不能改變方向。
在西側橋的一部分屬於科隆總火車站(入口標誌是邊界),在東部橋的部分位於科隆博覽會火車站內。兩個火車站之間是不屬於車站的軌道。一般橋上限速每小時60千米。在科隆總火車站由於剎車距離只有400米,這是最高允許速度。新造的輕軌橋有兩條軌道,軌道上有墊石。輕軌在博覽會站也是由總火車站指揮的,因此進出總火車站的信號燈位於博覽會站的東側。輕軌的信號和遠程列車的不同。輕軌在霍亨索倫橋上限速每小時80千米,在總火車站的入口處限速每小時50千米。
西側入口
西側入口
1949年,部分1945年被爆毀的霍亨索倫橋後來被用來修建位於杜伊斯堡最後一座跨越魯爾河的橋。

其它


橋上的鎖
橋上的鎖
2007年德國新教年會在科隆舉辦的時候霍亨索倫橋的拱曾被用紅布蓋住,來使得它看上去像一條魚,這是年會的標誌。
從2008年盛夏開始有人在橋上掛鎖,至今為止德國鐵路默許這些鎖掛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