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斜
隱斜
隱斜是指一種能被雙眼融合機能控制的潛在的眼位偏斜。隱斜是由於腦中樞集合神經衝動異常(不足或過強)所致,上隱斜和旋轉隱斜與眼外肌功能異常、眼外肌附著點異常、神經支配異常有關,具體病因機制尚未完全清楚。根據視軸偏斜方向分類,隱斜分為內隱斜、外隱斜、上隱斜(垂直隱斜時高位眼為診斷名稱)及旋轉隱斜。大多數隱斜患者常無癥狀,若是出現視覺干擾癥狀,常表現為雙眼視物模糊,畏光,陽光下喜閉一眼,閱讀錯行錯字,容易視疲勞,頭暈與復視等,內隱斜較外隱斜更容易產生癥狀。正常人多數都有隱斜,未出現癥狀時臨床上不處理。隱斜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正位視訓練與光學矯正,少數斜視角較大者可以選擇手術矯正。隱斜長期不處理,會發展為顯性斜視,導致弱視、單眼抑制與立體盲。保守治療效果一般較好,光學矯正後再經過一定時間的視覺訓練,患者的癥狀基本上明顯改善。
● 眼科
● 隱斜具體發生原因不明。
● 外隱斜與瞳孔距離過大,腦中樞集合功能發育延遲,近視眼長期不矯正或不科學光學矯正造成人為性調節集合功能下降有關。
● 內隱斜與眼外肌解剖異常、未矯正的遠視眼與矯正後的近視引起調節過度、集合神經衝動過強有關。
● 上隱斜與旋轉隱斜可能與眼外肌不全麻痹或過強、眼外肌附著點位置異常、神經異常支配有關。未矯正的斜軸散光可引起旋轉性隱斜。
● 隱斜患者可出現畏光、陽光下喜閉一眼,視物不能持久,視疲勞,有時可有復視。遮蓋一眼后癥狀有所改善。
● 內隱斜患者閱讀後常有眼球被牽拉感,定位不準確;外隱斜患者無法堅持閱讀或近距離操作;上隱斜可出現代償頭位;旋轉隱斜可出現頭痛、噁心、嘔吐。
● 確診隱斜需要進行驗光,看近與看遠隱斜角度測量,正負相對集合值、集合靈活度、調節幅度與調節反應值、AC/A值測量。
● 看近與看遠隱斜角度測量
● ● 在矯正屈光度后,利用綜合驗光儀測量看近或看遠的隱斜角度,亦可以利用馬氏桿聯合三稜鏡法或隱斜計測量。雙馬氏桿鏡片測量旋轉性斜視角。
● 正負相對集合值、集合靈活度、調節幅度與調節反應值、AC/A值測量
● ● 水平性隱斜在矯正屈光度后,利用綜合驗光儀分別測量看近與看遠的正負相對集合值、集合靈活度、調節幅度與調節反應值、AC/A值。
● 遮蓋試驗
● ● 交替遮蓋試驗可提示是否存有斜視,遮蓋-去遮蓋試驗可提示是隱斜還是顯性斜視。
● 醫生根據病史、典型的臨床表現與斜視檢查結果可診斷本病。
● 患者可表現為畏光、陽光下喜閉一眼,頭痛,視物不能持久,視疲勞與復視等癥狀。
● 做交替遮蓋時眼位有移動;單眼遮蓋時,對側眼無移動,被遮眼出現眼位偏斜,去遮蓋後偏斜眼迅速回到正位。
● 三稜鏡中和眼位后癥狀可以緩解。
● 本病需要與微小斜視、間歇性斜視等進行鑒別。
● 微小斜視:其斜視角度小於5°,4△三稜鏡試驗結果陽性,屬於顯性斜視範疇,常伴有弱視、抑制與異常視網膜對應。
● 間歇性斜視:間歇性斜視通常是指間歇性外斜視與調節性內斜視,其中間歇性外斜視是指眼位處於外隱斜與恆定性外斜視之間的一種過渡型斜視,可通過正常融合功能控制眼位至正位。調節性內斜視分為屈光性與非屈光性,前者伴有中高度遠視,後者AC/A值較高,通過光學矯正後眼位可恢復至正位。間歇性斜視是顯性斜視,會引起雙眼視功能破壞。
● 無癥狀的隱斜一般不處理。
● 隱斜首先要做屈光矯正,一些患者經過正確的屈光矯正其癥狀大有改善。
● 隱斜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在光學矯正的基礎上採取視覺訓練工具,並在正位視訓練師的指導下進行訓練與操作。
● 三稜鏡可以消除復視與視覺干擾癥狀。外隱斜不建議配戴三稜鏡。
● 若是斜視角較大,保守治療無效者,可以行眼外肌手術。
● 隱斜長期不處理,會發展為顯性斜視,導致弱視、單眼抑制與立體盲。
● 隱斜相對於其他視覺功能異常疾病,保守治療效果較好,光學矯正後再經過一定時間的視覺訓練,患者的癥狀基本上明顯改善。
● 注意用眼習慣,減少視頻終端的使用率。
● 及時合理矯正屈光不正,保持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