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故居
柳青故居
柳青故居,即我國著名作家柳青的出生地,位於陝西省吳堡縣城以北40公里的張家山鎮寺溝村。
柳青(1916~1978),現代作家,原名劉蘊華,字東園,筆名柳青。
油畫·《作家柳青》
柳青故居
柳青雕像
抗戰勝利后,任大連大眾書店主編。解放戰爭後期,又輾轉回陝北深入生活。
解放初期,任《中國青年報》編委、副刊主編。1952年任陝西省長安縣副書記,主管農業互助合作工作,他深入調查研究,給區鄉幹部、農民講社會發展史,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親自指導王莽村“七一聯合農業社”,皇甫村“勝利農業社”。使長安農業社運動健康發展,成為陝西和西北的先進典型。1953年3月,辭去長安縣委副書記,保留常委職務,並在長安縣皇甫村落戶達14年。住在一個破廟裡,專門從事長篇小說《創業史》等文學作品的創作。
《創業史》封面
1963年到1964年,柳青兩次參加長安縣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他冒著風險,和打擊一大片的極左思潮進行鬥爭,保護了一批農村幹部,深得人心。在長安縣,他還寫出《我們這裡已是早晨》、《燈塔,照耀著我們吧!》、《1955年秋天在皇 甫村》、《王家父子》、《鄰居瑣事》等散文。還寫了《關於王曲人民公社的田間生產點》、《怎樣漚青肥》、《耕畜飼養三字經》、《美學筆記》、《狠透鐵》等作品。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柳青被打成“反動權威”、“黑作家”、“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失去自由,身心受到摧殘。之後,西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單位,派人在長安調查一個月之久,寫出《柳青在長安的十五年》的長篇報告,肯定他歷史清白、工作正派,作品經得起歷史考驗。1967年9月,“四人幫”的黑爪牙,到處宣傳抗戰時期柳青在四川搞過特務活動,說他是“特嫌”、文化大革命的幕後“黑手”,再次把他關進“牛棚”,折磨4年之久。在此期間,他的家被搗毀,伴侶馬崴被迫害致死,但他始終立場堅定,不動搖,不妥協,堅持真理,堅決抵制林彪、江青一夥的殘酷迫害。但他的病勢日重,身體漸衰。
1972年,周恩來總理得知柳青病危,批示中央衛生部予以妥善安排,並囑咐陝西省主要負責人對柳青予以照顧。同年國慶節,周總理又讓《人民日報》記者捎話給柳青,希望他搞好身體,寫完四部《創業史》。柳青受到巨大鼓舞,再次精心修改了《銅牆鐵壁》和《創業史》。1978年,於陝西省出版局、省委召開的文藝創作會和《延河》編輯部小說創作座談會上,發表了《生活是創作的基礎》,進一步闡述了美學思想。
1978年5月,柳青到北京治病,他想利用醫院的現代化條件,支撐身體,爭取時間,改完《創業史》第二部。但因體質太差,病情嚴重,於6月13日下午5時,不幸溘然長逝,終年62歲。
他的骨灰分放在北京八寶山公墓和長安皇甫村神禾原墓地。北京和西安分別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李先念、陝西省委、省革委主要負責同志參加了追悼大會。
柳青歷任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副主席、政協陝西省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柳青是當代中國著名的作家。他的創作道路、美學思想、藝術獨創精神,永遠流傳,啟迪後人。他一貫深入生活,幾十年如一日生活在農民中間,有著豐厚的生活積累。他的小說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生活氣息濃厚,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近幾十年曆次重大歷史時期農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面貌。其代表作品是《創業史》第一部。由於“四人幫”剝奪了他10多年最寶貴的創作時間,《創業史》的全部創作計劃未能如願完成,這是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大憾事。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地雷》(光華書店1947年2月初版),中篇小說《咬透鐵鍬》(載《延河》1958年4月號),長篇小說《種穀記》(山東新華書店1950年3月初版)、《銅牆鐵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創業史·第一部》(中國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版,該小說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上連載)、《創業史·第二部上卷》(中國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第:版)、《創業史·第二部下卷》(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第:版)。
從吳堡寺溝村走向革命
柳青的原名劉蘊華,他出生在地處陝北綏德、佳縣、吳堡三縣交界處的吳堡寺溝村。同許許多多陝北農村一樣,村子的四周皆被群山圍繞,縱橫的溝壑呈丁字形,將一個諾大的村莊分隔成不規則的條塊狀。一條還算平坦的柏油路穿村而過,路邊矗立的一塊石碑上,鐫刻著四個紅色醒目的大宇“柳青故居”。筆鋒道勁有力,出自當代另一位著名作家賀敬之之手。
沿一道土質漫坡緩緩而上,一座做工考究的青磚大門高高聳入眼帘。每一根木頭都雕上了活靈活現的象徵福壽吉祥的牡丹,每一塊磚頭都透著一種厚重的滄桑。雕刻得古樸美觀的石板大門兩側鐫刻著一幀大氣而筆勢如行雲流水般暢快的對聯:“心田種德心常泰,福地安居福自多”。既是一幅書法精品,也記錄著主人底蘊深厚的文化積澱。言為心聲,楹聯也道出了柳青的先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和感恩大自然的樸素情懷。就在這處院落里,柳青出生在這裡並且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也是從這裡,他一步步走向革命道路,邁向文學事業的成功。
故鄉,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日子裡,他曾花了3年時間在陝北米脂縣擔任鄉文書工作。豐富的生活積累,使他在1947年出版了長篇小說《種穀記》。在小說中他追求地方特色和用群眾口語表現生活,使人耳目一新。抗日戰爭勝利后,他奉組織之命到東北地區工作,但作為生長在西北、長期在那兒工作並同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繫的作家,柳青“熱土難離”,毅然向組織申請重返故鄉陝北工作。回到陝北,他立即投身他所熟悉的地區,採訪記錄老區人民支援戰爭的生動素材,這樣在1951年初春完成了以沙家店戰役為背景,重點寫民工支援前線的長篇小說《銅牆鐵壁》。
在長安皇甫村成就《創業史》
柳青早年從事革命活動,抗戰時期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1952年任陝西省長安縣縣委副書記,並在長安縣皇甫村落戶達14年。“文革”期間,他遭受“四人幫”殘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1978年6月13日因病逝世。
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實實地生活了14年,對農村中各種人物了如指掌,這給他塑造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使柳青在中國現代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的作品,無疑是長篇小說《創業史》。在《創業史》中,他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寶、梁三老漢、郭世富、郭士傑、郭振山等一批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創業史》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歷史為線索,通過對蛤蟆灘各階級和各階層人物之間尖銳、複雜鬥爭的描寫,深刻地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農村階級關係及各階層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新變化、新排列、新組合,完整地展示出我國農業合作化的歷史風貌和農民群眾精神世界的巨變,特別是
他們對待千百年遺留下來的私有制所持的立場和感情的飛躍。也可以說,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創業者的心靈史。這也是這部小說具有永恆的生命力的原因。《創業史》結構宏偉,氣勢磅礴,語言質樸而凝重,充分昭示了柳青雄渾而勁健的藝術風格。它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創作的最優秀成果之一,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精品佳作,被譯成英、日、德、西班牙等多種文字,享譽國際文壇。
永遠的懷念
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站在柳青墓前憑悼這位不朽的文學大師,我們感懷於他對黨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他曾把剛剛拿到手的《創業史》第一部的稿費1.6萬多元,全部捐給他所在的王曲公社,作為工業基建費用。他說:“我有工資,不需要這些錢,讓它給社員辦件有益的事吧。”這在今天又有幾人能夠做到?
柳青終身守著一個作家的本分,專心致志地研究生活、從事創作。他說:“文學是愚人的事業,只有願意為文學賣命的人,才能幹這一行。”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年365天,除了5月麥子開花,他要外出躲避(他患有嚴重的痼疾哮喘病),除了通知他必須參加的會議,他大部分時間是住在皇甫村,經營他為之獻身的事業。他始終強調作為一個黨員作家、人民作家,必須堅守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說,一個作家需要觀察、表現複雜紛紜的社會生活,但是自己一定要“終身保持心靈的純潔”,同那些投機取巧、追名逐利之徒劃清界限,這樣才有可能寫出真的美的作品來。
目前,吳堡縣將柳青故居修繕一新;長安區委、區政府和熱愛柳青的人們,為紀念柳青,出資修建了柳青廣場、柳青墓、柳青雕像、柳青文學館等等,同時積極舉辦各種文化活動。現在,柏油馬路已經修到了皇甫村,村民們在村邊路旁做著各種小買賣,臉上漾著笑意,口中說著柳青的故事。不知柳青如果能看到當年皇甫村鄉黨的後人們的生活,會有何感想?我想,這應該或許就是他曾經設想過的幸福生活吧。
“在宋家川我們沒有停留,與當地政府的負責人聯繫上后,就一道坐車去柳青的故居張家山鄉寺溝村。柳青故居是坐落在大山下的一排坐北朝南的窯洞。院落很乾凈,窯洞的外表是新粉刷的。走進那孔柳青出生的窯洞,牆壁上掛滿了翻印的大幅照片,有柳青的單人照,也有柳青與家人和友人的合影,還有工作照。這些照片我大都從其它資料中見過,但我還是細細地看了一遍。在柳青的生身之地看柳青的照片,我覺得自己的情感與柳青更近了一步。柳青的侄兒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發現,他竟和照片上的柳青幾乎一模一樣。
我想看到柳青用過的物品,但窯洞里除了照片外,空蕩蕩的。我一人走出了窯洞。在院子里,我看到了一盤碾子。這是一盤舊碾子。我撫摸著碾子,想像著兒時的柳青,和我們這些農家孩子一樣,躲過大人的眼睛,騎在碾子上,被大人們訓斥:碾子是青龍,青龍一旦發怒,騎它的人就會被青龍抓走的。柳青的侄兒出來時,我問這碾子是不是柳青孩提時代的碾子,柳青的侄兒說是。哦,我又在想像柳青推碾子滾穀子高粱,在碾道里轉圈圈的情景。柳青從窯洞走到院子里,從碾道走向大千世界,然後安居長安的皇甫村,為我們寫就了不朽的文學著作《創業史》。”
吳堡縣隔黃河對岸便是大禹治水第一門、九曲黃河第二鎮——山西柳林孟門古鎮,而它自身的潛力也很大。
柳青故居:著名作家柳青的出生地,位於吳堡縣城以北40公里的張家山鄉寺溝村;
柳青故居
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地:1948年3月23日下午1時左右,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在吳堡縣岔上鄉川口村東渡黃河,離開陝北,前往河北西柏坡指揮戰略大反攻,建立新中國的。
蛟龍壁:為大禹治水第一門——孟門。
吳堡大同磧:大同磧位於吳堡縣丁家灣鄉拐上村,為天下黃河第二磧,又稱二磧,僅次於壺口瀑布。
橫溝溫泉:橫溝溫泉是吳堡縣發展旅遊產業的第三大寶貴資源,橫溝溫泉目前流量3000多立方米,水溫39℃,是目前西至定邊縣,東至太原範圍內獨一無二的溫泉。
柳林縣孟門南山寺景區正在開發中,這將帶來更多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