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額閉殼龜

龜鱉目龜科動物

黃額閉殼又稱海南閉殼龜,學名:Cuora galbinifronsBourret;英文名:Indochinese Box Turtle;為龜科,閉殼龜屬的爬行動物,分佈於北部灣,尤其是越南北部以及中國大陸的海南,亦見於廣西及寮國等地,但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於柬埔寨東北部。一般生活于山區的溪流中,但海南島的黃額閉殼龜是生活於低地的。因陸棲性強,有部分學者認為應將黃額閉殼龜和黃緣盒龜列入Cistoclemmys屬。黃額閉殼龜是雜食性的,圈養個體每次產一至三枚卵。

黃額閉殼龜(學名:Cuora galbinifrons)是龜科、閉殼龜屬的爬行動物。成體背甲15~20厘米。頭微扁,頭頂平滑,呈金黃色,上有黑色不規則茶色斑點,眼球黑色,眼部虹膜為橘黃色,吻端鈍。背甲較隆,上有筆畫似的左右對稱的茶色和褐色的圖案或斑紋,背甲中央嵴棱明顯,有斑紋。腹甲黑褐色,背甲與腹甲間、胸盾與腹盾問借韌帶相連,韌帶發達,可以完全閉合。四肢較扁,灰色,上有黃色雜斑點,前肢五指,後肢四趾,指、趾問具少量蹼。背甲很花,個體顏色差異較大。黃額閉殼龜雌雄兩性外形差異較小,雌性龜體背甲較寬,尾短,泄殖腔孔距腹甲后緣較近;雄性龜體背甲較窄,尾長,泄殖腔孔距腹甲后緣較遠。

黃額閉殼龜喜棲息於丘陵山區溪流及淺水區域,常隱藏在林下的落葉內。陸生傾向強,也常在水邊出沒並能在淺水中活動,不善游泳。通常都很膽小,難以飼養,野外捕獲的黃額閉殼龜普遍存在拒食症。大多數為雜食,以肉食性餌料為主,主要食物有:昆蟲、魚、蝦、青菜、西紅柿、水果等。分佈於越南、寮國和中國。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模式標本


Cuora galbinifrons Bourret,1939,Bull.Inst.Publ.Hanei. 4; II,Abb. ,2(模式標本產地:越南)
Cyclemys flavomarginata hainanensis,李致勛,1958,動物學雜誌,Ⅱ,4:234(模式標本產地:海南島)
Cuora hainanensis(Li)趙爾宓,1975,動物學報21(4):378(模式標本產地:海南島)

鑒別特徵


黃額閉殼龜
黃額閉殼龜
背甲隆起,脊部為寬棕褐色縱斑,脊棱黃色,兩側肋板多為黃色,雜有棕褐色斑紋。腹甲能完全關閉背甲。肛盾單枚,其上無縱縫。

形態特徵


形態描述依據海南5號、廣西2號共7號標本描述:體形中等,背甲長83~186mm,寬68~129mm;殼高40~92mm,龜殼高約為殼長的二分之一。頭大小適中,寬20.5~28.5mm,約為背甲寬的三分之一。吻略超過上顎,上顎緣平直,無缺凹或鉤曲。下顎略短,頭頂部平滑,枕部被小鱗。眼大,眼徑大於吻長。背甲隆起,中線有一脊棱,背甲前後緣圓,無明顯的凹缺。背甲前後的兩側緣略向上翻,個別標本略呈鋸齒狀。頸盾極窄長,椎盾5枚,寬大於長,然窄於相鄰的肋盾。1~4或1~3枚椎盾前緣中央突出,其前枚后緣中央凹人。87Ⅲ013標本第二、四椎盾長大於寬,肋盾4對,緣盾12對,84Ⅵ001號標本緣盾13對,801201標本緣盾11對。背甲各盾片均有不明顯的同心紋。腹甲人而平,略短於背甲。前後緣均圓而無凹缺。腹盾各縫的長度順序為腹盾縫>胸盾縫>喉盾縫>肱盾縫(或股盾縫)>股盾縫(或肱盾縫)。腹甲與背甲以韌帶相連,胸盾與腹盾問及相應的骨板間亦具韌帶,腹甲的前後葉能向上閉合背甲;無明顯的甲橋,亦無腋盾及胯盾。肛盾大,單枚,其上無溝縫或其痕迹,此為目前已報道的閉殼龜中唯一具有的特徵。四肢長度適中,被較大的覆瓦狀鱗片,其中以前肢背面的鱗片為最大,腕及踵部具少數大鱗。前肢5爪,後肢4爪,指、趾間具半蹼。尾較短,被硬鱗。
84Ⅵ001號標本背盾有明顯變異:在第四、五枚椎盾間,分裂出一枚扁形的椎盾;肋盾右5,左6,右側第四枚肋盾一分為二,左側第三、四枚肋盾各一分為二;緣盾13對。
生活時頭部橄欖色、淡黃色或金黃色,可有不規則的棕色斑。吻、枕部、上下喙可有棕褐色斑,有的鼓膜上也有淡棕色細斑。下喙及咽部灰黑色或金黃色。眼後有一金色縱紋達鼓膜。頸部背麵灰黑色,腹面淺黃色。背甲正中(椎盾及相鄰的肋盾部分)與周緣(頸盾,緣盾背面)為棕褐色,背甲兩側(除上述部位)為黃色。兩側及周緣有似毛筆塗成之棕褐色粗紋或斑。緣盾腹面棕褐色及淺黃色相間,腹甲棕褐色,不規則地綴有少許淺黃色斑。前肢黃色,外側有黑褐色寬縱紋,前緣有2~3排鮮黃色大鱗。後肢背麵灰褐色,腹面淺黃色。尾背及身體柔軟部分為灰色或黃色。

生物學習性


生活于山區溪流中,84V1002號標本捕獲於1983年5月,從海南島吊羅山帶至上海時,體肥厚,因此腹甲不能完全關閉背甲。後於6月9日產卵1枚,白色,長橢圓形,殼硬,卵徑58.5mm×31.5mm,6月11日又產卵1枚,卵徑61.0mm×31.0mm,此後腹甲才能關閉背甲。
黃額閉殼龜喜棲息於丘陵山區溪流及淺水區域,常隱藏在林下的落葉內。晝行性,3~7月常棲息于山林中的溪流邊,旱季有長達近4個月的冬眠期:雨季的活動也具有明顯的間歇期,雨季的活動範圍大於旱季。對環境溫度要求較高,適應能力差,環境改變,一般不進食,野外棲息最適溫度24~28℃。

生長繁殖


每年6~10月為繁殖期,卵白色,呈長橢圓形,直徑3厘米,長6厘米,重12克左右。每次可產1~3枚橢圓形卵。

種群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極危(CR)。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極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列入CITES:附錄II, asCuora spp.其法律效力等同於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分佈範圍


我國除見於海南島陵水縣的大里、南喜、吊羅山及樂東縣的尖峰嶺外,在廣西欽州小董鄉、龍州等地均有分佈。國外分佈於越南。

主要價值


觀賞,環保。
近年來,由於環境的變化,尤其是生境破碎化日益嚴重,在動物繁殖季節,兩性之間由於地理隔絕而無法相遇,動物會與其同域分佈的親緣關係相近的物種進行“偷配”,產生雜交後代 (Nolte et al. ,2010)。且這種“錯誤”的性取向的雜交現象在自然界越來越普遍(Mallet,2007)平頂閉殼龜和黃閉殼龜同分佈於吊羅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其巢址選擇非常相似,生態位的重疊為兩種閉殼龜形成雜交種提供了可能(Shiet al.,2005)。平頂閉殼龜和黃額閉殼龜運動行為節律存在高度重疊(重疊指數:Qik= 0.78),兩個物種的活動強度除了06:00~09:00時間段外,其他時間段均是相當的。運動行為的高度重疊增加了這兩物種的相遇幾率,從而為兩物種形成雜交種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然而,由於平頂閉殼龜的活動強度大於黃額閉殼龜,且兩物種攝食行為的重疊度不高(重疊指數Qik=0.38),黃額閉殼龜攝食行為的高峰期晚於平頂閉殼龜2~3h,導致兩物種間在利用食物資源上產生時間異質性(Chesson,1981)和資源分配的差異性(Mac Arthur et al. ,1967),從而達到食物資源利用的最優化,實現兩物種在同域環境中穩定共存。

人工養殖


人工飼養下對環境敏感,膽子較小,常發生拒食現象,人工飼養有較大難度。
飼養方法與黃緣閉殼龜飼養基本相似。但與黃緣閉殼龜相比,此龜非常膽小,初養時要盡量少驚動,否則會長期拒食。飼養此龜時,在正常環境下相對濕度應保持在65~80%。飼養溫度應控制在28℃左右,冬季溫度最低不宜低於15℃,而且不能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冬眠期較短。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ver3.1)——極危(CR)。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爬行類)——極危(CR)。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極危(CR)。
列入《2000年農業部修訂的中國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Ⅱ級。
種群現狀
中國國內僅在海南對其種群數量和現狀進行過專門的調查研究。如在吊羅山的研究結果表明,黃額閉殼龜在天然林中種群密度僅為0.79隻/平方米,而且由於人為獵捕和生境破壞等原因野生種群呈島嶼狀分佈,因此海南黃額閉殼龜的野生種群岌岌可危,急需加大保護力度。人工養殖僅在海南、廣東等省有少量,繁殖技術尚不成熟,僅能繁殖齣子一代,尚無繁殖子二代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