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兒峪
沈兒峪
目錄
今稱大澗溝,溝東西走向,長40華里。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春天,元明數十萬大部隊在我國西北展開的大規模戰役重點爭奪之地,《明史》多處詳載其戰事。當時擴廓分屯兵馬於沈兒峪、平西砦(今魯家溝)、車道峴(今車道嶺)及蘭州王保保城,嚴密封鎖安定州城北面通往蘭州、靖遠的交通要衝。明軍在溝口南側築中山壘以對陣,徐達首先必須攻破第一道防線沈兒峪。因此《明史·徐達傳說》:“隔溝而壘,日數交”;“整兵奪溝,殊死戰”。徐達率部隊所奪溝,即峪,山谷也。定西縣北古道一直沿西側山腳向北行經巉口去蘭州,沈兒峪是古代必經鋪遞之處。故明清兩代多種地方志均詳載縣北鋪遞,依次為沈兒峪、烽火岔、大柏林、巉口、楊家坪、北岔口、車道嶺。分別見惲應翼《萬曆新修安定縣·鋪遞十六》;康熙時張爾介撰《安定縣誌·鋪遞》;《鞏昌府志》卷之十《安定縣·鋪遞》;《鞏昌府志》卷之十《安定縣·鋪舍》。郭傑三先生《重修定西縣誌》卷五《古迹》中更確切地說:“今詳考地勢……沈兒峪口,當即大澗溝也。”另外,萬曆《安定縣誌·烽墩》共載25墩,其烽火岔、沈兒峪兩墩比鄰;康熙《安定縣誌》卷二《烽墩》所載同上。更何況烽火岔、沈兒峪兩烽燧至今完好保存在福台川西側山頭。但有人說今稱鉤驛回溝才是真正的沈兒峪;1990年編纂的《定西縣誌》又說沈兒峪在縣城西北32.5公里(今車道嶺)附近。搞史學一定要尊重史實,以上兩說的筆者請從文獻資料引證或實地考察地形以否定沈兒峪不是今日大澗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