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味

藥味

藥味,讀音yào wèi,中醫所用藥物的總稱,藥物的氣味或滋味。

簡介


● 英文名稱:Flavor Of Medicinal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漢書·藝文志·方技略》)

名詞解釋


● 藥物的滋味和氣味,代表藥物的基本作用。

百科解讀


● 藥味指藥物的氣味(四氣)和滋味(五味)。四氣是指藥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也稱四性。五味,是指藥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味道。此外,部分藥物還具有平性(氣),淡味、澀味。

藥味性、味

● 中藥具有一定的性、味,它們是藥物性能的一方面,有助於總結藥物異同及臨床應用。
● 《神農本草經·序錄》云:“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 這是對藥性藥味的最早概括,氣和味作為藥物性能的重要標誌,後世本草也基本沿襲了這一理論。
● 藥性來源於實際療效的驗證和歸納,從性質角度對藥物作用加以概括;中藥的味由口嘗而得,不僅是味覺的感知,也反應藥物的實際效用。
● 四氣簡單反映了藥物作用於人體后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是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味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四氣五味都是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為指導臨床用藥提供依據。
● 每一種藥物都具有氣和味,有些藥物氣味相同,作用相近,有些藥物氣味不同,作用各異。只有性味結合,相互參照,既熟悉四氣五味的一般規律,又掌握每味葯的氣味、作用,才能更好地應用於臨床。

四氣

● 四氣按陰陽分類,寒涼屬陰,溫熱屬陽,涼次於寒、溫次於熱。
● 古代本草文獻對四氣還用“大熱”、“小熱”、“微熱”、“甚溫”、“微溫”、“大寒”、“頗寒”、“微寒”、“大涼”、“微涼”等加以描述,對四氣程度作更細微的區分,指導藥物的精細使用。
● 四性之外還有平性,指寒熱界限不明顯,藥性平和,作用緩和的一類藥物。雖然不少藥物屬於平性,多數中醫學者認為實際上也有偏寒偏熱的不同,平是相對而言,不是絕對的平性,因此仍稱四氣,而不稱五氣。
● 同時,藥物的四氣也是相對的,如經過特殊炮製,寒溫之性可以變化。

五味

● 五味除酸、苦、甘、辛、咸五種外,還有淡味或澀味,中醫將澀認為是酸味之變味,淡為甘之餘味,澀並於酸味,淡附於甘中,仍稱五味。
● 五味不僅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映,也是對藥物作用的概括。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