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厥

血厥

血厥為病證名。厥證之一。指因失血過多或暴怒氣逆,血郁於上而引起的昏厥重證。血脫之厥,多見於血崩、吐血等大失血病證,症見突然暈厥,面色白,四肢厥冷,腺細欲絕等,治腚益氣固脫,方用獨參湯等。氣逆血郁之厥,症見突然昏倒,牙關緊閉,不省人事,面唇青紫等,治宜降逆、通瘀。指平素無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暈,移時方醒的郁冒病證(見《普濟本事方諸蟲飛屍鬼疰》)。

簡介


● 英文名稱:Blood Syncop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有血厥者,因而吐衄過多,上竭下厥,先致足冷,有如水洗,冷過腰膝,入腹即死,此血竭而作厥也。(《醫林繩墨·厥》)

名詞解釋


● 失血過多,神明失養或血隨氣升,上沖清竅所致的厥證。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血厥屬厥證之一,是指因失血過多或暴怒氣逆,血郁於上而引起的昏厥重證。

證候表現

● 實證多發生於形壯體實者,發作多與急躁惱怒、情志過極密切相關,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面紅唇紫,舌暗紅,脈弦有力等。
● 虛證與失血有關,常繼發於大出血之後,可見突然昏厥,四肢震顫,口唇無華,面色蒼白,口張目陷,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舌質淡,脈芤或細數無力。

病因病機

● 肝陽偏亢,遇暴怒而傷肝氣,血逆亂於上,或大量失血后血不榮竅,氣隨血脫,神明失主而致。

現代醫學範疇

● 血厥虛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失血性休克,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
● 血厥實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腦血管意外,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

治法方葯

● 實證者宜平肝潛陽,理氣通瘀,予以羚角鉤藤湯或通瘀煎,前方以平肝潛陽息風為主;後方活血順氣。
● 虛證者宜補養氣血,急用獨參湯灌服益氣固脫,繼服人蔘養榮湯補益氣血。

病證鑒別

● 中風:中風常有素體肝陽亢盛,以中老年人為多見。中臟腑者,可見突然昏仆,並伴偏癱、口眼斜等表現;若昏迷時間較長,醒後有偏癱、失語、口眼斜等後遺症。厥證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生,昏倒時間較短,醒后無後遺症,但血厥之實證重者可發展為中風。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