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辦學

中國現代社會已經比較常見的現象

異地辦學,在中國現代社會已經比較常見,主要由於生源問題、辦學規模受限、地理位置限制、政府政策等原因而產生的一種現象。

形式


異地辦學模式在中小學、高中、大學辦學層面都很常見,有校區和分校兩種形式。

發展


異地辦學
異地辦學
最早的所謂異地辦學,全國只有一所雙一流高校是“異地辦學”,那就是河北工業大學。借著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東風,河北工業大學的發展已經打破地域的“藩籬”,不僅獲得了天津市的大力支持,還與清華大學建立了對口合作,徹底擺脫了那段尷尬日子。於樹江坦言,河北工業大學的科研成功已經在京津冀地區大量轉化,培養的人才也直接服務於區域發展。 
後來的,比較著名的異地辦學包括東北大學(秦皇島)、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山東大學(威海)、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校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北京師範大學威海校區(籌)等 ,這些都是學校為了拓展辦學空間或者吸引更多優秀生源而開闢的異地校區,其在行政上屬於統一管理模式。當然,也有分校的形式,比較著名的有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其在行政上有更大的自主權。
2021年8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要求從嚴控制高校異地辦學。不鼓勵、不支持高校跨省開展異地辦學,特別是嚴控部委所屬高校、中西部高校在東部地區跨省開展異地辦學,原則上不審批設立跨省異地校區。吉林、河北已出台相關政策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