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叛親離

漢語成語

眾叛親離

眾叛親離,漢語成語,拼音是zhòng pàn qīn lí,意思是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

釋義


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出處


《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典故


意謂群眾背叛,親信遠離,不得人心,處境非常孤立。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吁殺死了他的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君。而後為了轉移國內不滿情緒,又對外發動伐鄭之役。當時,魯隱公問大夫眾仲,州吁能不能成功?眾仲回答說:州吁對外用兵以求轉移人民視線,只能更加失去群眾。對內想緩和人心,結果必然是“眾叛親離”,他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土崩瓦解、親離眾叛、不得人心、籠絡人心、親痛仇快、分崩離析、孤家寡人、舟中敵國。

反義詞

精誠團結、百川歸海、同舟共濟、和衷共濟、籠絡人心、地利人和、抱成一團、骨肉相連、眾望所歸、同仇敵愾、戮力同心、團結一致、人心歸向。

用法搭配


例句

為政者倒行逆施,最後總是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英文翻譯


be utterly isolated

成語典故


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吁殺死了自己的哥哥衛桓公,自己做了國君。這件事引起了國人的強烈不滿。州吁為了轉移國內的矛盾,借口替先君報仇而前去攻打鄭國。他為了得到宋國的支持,派人對宋殤公說,如果聯合起來攻打鄭國,就會消滅宋國在鄭國的禍根,何況在這次戰爭中,宋國充當主帥,衛國出軍費,如果再聯繫陳國和蔡國,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宋殤公當然願意那樣做,於是宋國和衛國聯合陳國、蔡國一起攻打鄭國,在把鄭國的東城門包圍了5天後,才勝利撤兵回去。
魯國的國君對此非常擔心,他詢問自己手下的人州吁是否能夠成功。手下的人回答說只聽說做國君的用恩德取得百姓的愛戴,沒有聽說靠胡作非為贏得人心的。州吁仗恃他擁有重兵,到處發動戰爭,把災難帶給了人民,這樣就會失去人民,國內的民眾都會反叛他,親信的人也都遠離他,他要想成功事業,是不可能辦到的。果然沒過多久,州吁就被石設計殺害了。後來,人們用“眾叛親離”表示某人失去民心,非常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