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炎

鼻咽炎

鼻咽炎是鼻咽部黏膜、黏膜下和淋巴組織的炎症。分為急性鼻咽炎和慢性鼻咽炎。鼻咽炎的病因有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環境因素等。鼻咽炎表現為鼻咽部乾燥不適,有黏稠樣分泌物不易咳出,咳嗽頻繁,常伴有噁心;嚴重者有聲嘶、咽痛、頭痛、頭暈、乏力、消化不良、低熱等全身或局部癥狀。鼻咽炎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局部外用藥物等,反覆發作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鼻咽炎急性發作可引起上、下呼吸道的急性炎症、咽後壁膿腫及中耳炎症。本病可治癒。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呼吸科。

病因


● 鼻咽炎的病因有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環境因素等。
● 病毒感染
● ● 以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多見,鼻病毒及流感病毒次之,通過飛沫和密切接觸而傳染。
● 細菌感染
● ● 以鏈球菌、葡萄球菌及肺炎鏈球菌多見,其中以A組乙型鏈球菌感染者最為嚴重,可導致遠處器官的化膿性病變。
● 環境因素
● ● 如高溫、粉塵、煙霧、刺激性氣體等均可引起本病。
● 其他
● ● 內分泌功能紊亂,胃腸功能失調,飲食無節制等因素,均可能為其誘因。

癥狀


● 鼻咽炎表現為鼻咽部乾燥不適,有黏稠樣分泌物不易咳出,咳嗽頻繁常伴有噁心。
● 患者常感到鼻塞、打噴嚏、流清(膿)鼻涕、鼻咽部發癢、乾咳、咽痛、有異物感。
● 可伴隨呼吸困難、頭昏頭痛、乏力、嗅覺減退、記憶力下降等臨床癥狀。
● 嚴重者有聲嘶、咽痛、消化不良、低熱等全身或局部癥狀。
● 嬰幼兒,全身表現明顯,常有高熱、嘔吐、腹痛、腹瀉及脫水表現,有時可出現腦膜刺激癥狀。

檢查


● 確診鼻咽炎主要依靠體格檢查、鼻咽鏡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等。
● 體格檢查
● ● 體格檢查是醫生最常用的檢查手段,包括觸診、視診等,可以直觀的發現患者鼻咽部病理變化。
● 鼻咽鏡檢查
● ● 鼻咽鏡下較易看清鼻咽部病變情況,對診斷本病有重要意義。但不適用於難以配合的嬰幼兒。
● 其他
● ● 血液常規及分泌物培養+葯敏試驗,是醫生了解全身感染情況以及制定治療方案的主要依據。

診斷


● 醫生診斷鼻咽炎主要依靠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及鼻咽鏡檢查等。
● 患者常感到鼻塞、打噴嚏、流清(膿)鼻涕、鼻咽部發癢、乾咳、咽痛、有異物感。
● 體格檢查可見:頸部淋巴結腫大並有壓痛;咽後壁可有黏膿自鼻咽部流下。
● 鼻咽部檢查:黏膜瀰漫性充血、水腫,多以咽扁桃體處為甚,並有黏膿性分泌物附著。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鼻塞、噴嚏、咽痛等癥狀,容易與鼻咽炎混淆,這些疾病有流行性感冒、過敏性鼻炎、血管曲張性鼻炎、萎縮性鼻炎、鼻中隔彎曲、鼻息肉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表現,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體格檢查、鼻咽鏡等檢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鼻咽炎的治療與發病情況相關,主要包括全身藥物治療、局部外用藥物等,反覆發作的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全身藥物治療

● 根據葯敏試驗結果選用相應抗生素或選用廣譜抗生素全身應用。
● 對病情嚴重者,須採取靜脈給葯途徑,足程足量,適當應用糖皮質激素,以及時控制病情,防止併發症的發生。

局部外用藥物

● 無全身癥狀或癥狀較輕者,可使用麻黃鹼、羥甲唑啉及3%鏈黴素滴鼻劑或其他抗生素滴鼻劑滴鼻。

手術治療

● 如本病反覆發作,在已控制炎症的基礎上可考慮行腺樣體切除術。

其他

● 有明確致病原因的,予以病因治療。
● 應用微波及超短波電療等物理療法,以改善癥狀。

危害


● 鼻咽部乾燥感或燒灼感等癥狀影響工作和生活。
● 嬰幼兒急性發病,全身癥狀明顯,且較重。可併發腎臟疾病。
● 鼻咽炎急性發作可引起上、下呼吸道的急性炎症、咽後壁膿腫及中耳炎症。

預后


● 成人和較大兒童預后良好。嬰幼兒患者可因其併發症或全身中毒癥狀過重而有生命危險。總體來說,早期、規範治療,對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

預防


● 注意營養均衡,保持健康體魄。
● 注意鼻腔衛生,不挖鼻孔,不用力擤鼻。處於高溫、乾燥、粉塵、延誤刺激性氣體、霧霾天氣等環鏡中時,要佩戴口罩。
● 生活及工作中,應避免長時間接觸高溫、乾燥、粉塵、刺激性氣體等情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潔、流通。空氣乾燥時應使用加濕器。
● 注意保暖,避免著涼、預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