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細菌性痢疾

急性細菌性痢疾

急性細菌性痢疾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傳染性疾病。患者和帶菌者是傳染源,病菌隨患者或帶菌者糞便排出,易感者通過污染的手、生活接觸、污染食物或水源,或借蒼蠅等方式傳播。以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降溫、抗感染、補充液體等,同時鼓勵繼續飲食,增強營養。當病情嚴重時,可能會造成神志不清、脫水休克。老年人可誘發心肌梗死;兒童可致急腹症如腸套疊、闌尾炎及腸穿孔等。孕婦可致流產。積極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感染科。

病因


● 傳染源包括患者和帶菌者。患者以輕症非典型菌痢患者與慢性隱匿型菌痢患者為重要傳染源。
● 細菌性痢疾也是通過污染手,食物以及水源,蟲子一類的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傳播,這種疾病可以使患者的消化道受感染。
● 多是由於食用了被痢疾桿菌污染的食物,或者不注意飲食衛生,便后沒有洗手。
● 孩子們的抵抗力都會比較差,一般易患病。

癥狀


● 急性細菌性痢疾起病急,可有以下典型急性細菌性痢疾和不典型急性細菌性痢疾。不典型者因其經過類似一般腸炎,易被忽視,常成為痢疾的傳播者。

典型痢疾表現

● 發熱:體溫為低熱或高熱。
● 腹瀉:大便每日10~30次,糞便帶黏液及膿血。
● 噁心、嘔吐。
● 腹痛。
● 乏力。
● 食慾減退。

不典型痢疾表現

● 全身中毒癥狀不嚴重。
● 不發熱、只有微熱。
● 輕度腹瀉,稀便,糞便內只有黏液而無膿血。

檢查


● 通過抽血化驗、大便培養等可確診急性細菌性痢疾。
● 血常規
● ● 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是否正常等判斷有無感染及嚴重程度。
● 血氣分析
● ● 血氣分析判斷有無電解質紊亂以及酸中毒等。
● 大便培養
● ● 觀察大便有沒有細菌、真菌、寄生蟲等感染源,同時做葯敏試驗可選擇敏感抗生素。
● 腸鏡檢查
● ● 急性菌痢患者一般避免腸鏡檢查,如果診斷不明確可考慮行此檢查,腸鏡檢查可見腸黏膜瀰漫性充血、水腫、大量滲出液,有淺表潰瘍。慢性患者腸黏膜呈顆粒狀,可見潰瘍或息肉,並可取病變部位分泌物作細菌培養。

診斷


● 醫生一般通過飲食史、臨床表現及血常規和大便培養確診。
● 患者最近時間吃了不幹凈的食物。
● 表現為發熱、腹瀉、腹痛等癥狀,大便帶有黏液甚至膿血。
●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升高。
● 便培養里發現了痢疾桿菌。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空腸彎麴菌腸炎、過敏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等疾病相區別。
● 如果出現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等癥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檢查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以抗菌、消化道隔離、補液、營養支持為治療原則。
● 一般治療
● ●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離(隔離至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培養連續兩次陰性)。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忌食生冷、油膩和刺激性食物。
● 抗菌治療
● ● 根據當地流行菌株的葯敏試驗或患者大便培養的葯敏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
● 補液治療
● ● 無論有無脫水表現,均應口服補液,嚴重脫水或有嘔吐不能由口攝入時,採取靜脈補液。

危害


● 嚴重者可引發腦水腫、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

預后


● 積極治療,可治癒,預后一般較好。

預防


● 控制傳染源:及時發現患者和帶菌者,並進行有效隔離和徹底治療。
● 切斷傳播途徑:養生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及時洗手。
● 保護易感人群:可口服活菌苗可使人體獲得免疫性,免疫期可維持6~1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