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普陀的結果 展開

普陀

浙江省舟山市轄區

普陀區隸屬浙江省舟山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舟山群島東南部,背靠滬、杭、甬等城市,隔海與基隆港、長崎港、仁川港相對。經緯度為北緯29°32'-30°28',東經121°56'-123°14'。普陀區全區轄5鎮4街道,區治沈家門街道。總面積6728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積6269.4平方千米,陸地面積458.6平方千米,海岸線總長831.43千米。截至2015年總人口321922人。

普陀區屬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海洋型氣候,常年溫和濕潤,冬暖夏涼,光照充足。自然資源豐富,漁業發達,港口環境優良。所轄沈家門漁港是世界三大群眾性漁港之一。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2018年11月,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2015年,普陀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2.1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9.1%。

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歷史沿革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舟山開始設置翁山縣,現在普陀縣境內。
大曆六年(771年)廢翁山縣,設鄧縣。
宋熙寧六年(1073年)舟山設置昌國縣。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二月,昌國縣升昌國州。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設昌國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並為昌國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昌國州降為昌國縣。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廢昌國縣,轄地歸定海縣。舟山設置中中、中兩個千戶所。普陀山境內設路口嶺(現在蘆花鄉境內)。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舟山設置定海縣。
民國元年(1912年)改定海直隸廳為定海縣,普陀隸屬定海縣。
1950年屬定海縣。
普陀區
普陀區
1953年析建普陀縣。
1962年復置普陀縣。
1987年改為舟山市普陀區。
1996年,轄10個鎮、8個鄉。
2013年8月29日,全區轄5鎮4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普陀位於浙江省東北部,舟山群島東南部。北緯29°32'-30°28',東經121°56'-123°14'。普陀區地處長江、錢塘江、甬江入海聚匯處,臨近上海、杭州、寧波、溫州等對外開放的大中城市。西北距上海165千米,西距寧波73千米、杭州210千米,西南距溫州265千米,與台灣基隆港相距550千米,距日本長峙港852千米,離韓國仁川港897千米,總面積6728平方千米(包括海域面積)。

地形地貌

普陀區地形是個海島轄區,共有大小島嶼455個。海岸線總長831.43千米,是一個海洋大區,陸地小區。

氣候

普陀區屬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海洋型氣候,常年溫和濕潤,冬暖夏涼,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6.1℃,最冷為1月份,平均溫度5.5℃,8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6.9℃,常年日照時數2150.7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動積溫5009.6℃,無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0%,屬濕潤或半濕潤地區。

自然資源


水資源

2005年來,普陀區共投資專項資金10萬多元,建成了小型水庫水文自動測試系統,所有小(一)型以上和重點小(二)型水庫,連接普陀區勾山水庫、應家灣水庫、大使嶴水庫等7座。

動物資源

普陀海域遼闊,海水和海塗資源豐富,含舟山漁場內中街山、洋鞍兩漁場,自然條件優越,生物資源豐富,有海洋生物1100餘種,尤其漁業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其中魚類140種,以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鰳魚、鯧魚、馬蛟魚、鰻、比目魚為主,隨著資源變化,作業調整,拓展魚場,馬面魚、鮐參魚及鯛類已成為主捕魚類。蟹蝦類亦有40餘種,以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對蝦、鷹抓蝦為主。海水養殖面積2006年達5.67萬畝,主要養殖紫菜、海帶、蛤、蟶子、對蝦、蟹和魚類,其中大黃魚的人工養殖成功。

深水資源

沈家門漁港
沈家門漁港
普陀區境內島嶼星羅棋布,海島岸線彎曲,嶴口、岬角環列,形成眾多港口、港灣、水道,且島嶼環抱,口多腹大,水深浪小,少淤不凍,加之多泥質粉砂或粉砂質泥底,腹地可建港口設施,其避風性能、錨地良好。據探測,全區12-20米水深岸線44千米,區域內有各類船舶修造企業54家,分佈在馬峙、魯家峙、朱家尖、桃花、蝦峙、六橫等島,是建設深水泊位,泊航巨輪的理想港區。
國內外著名的沈家門漁港則是舟山漁場的中心港口,也是全國最大的漁港,與挪威卑而根港、秘魯卡亞俄港合稱世界三大群眾漁港。其長11.5千米,寬0.19-0.17千米,為東西走向多口門的峽型天然良港,港域320萬平方米,水域185萬平方米,海底平坦,泥質粉砂,是理想的漁輪錨泊、避風港,也是全國最大的漁貨集散地。漁汛旺季,國內沿海各省市的近萬艘漁船雲集,避風、修理和補給生產、生活資料。沿港岸設有船廠、柴油機廠、錨鏈廠及石油、漁網、漁機等為漁業生產服務的企業百餘家。沈家門港已是客貨運輸綜合性港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1年6月19日,舟山市普陀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峧頭鎮、台門鎮、雙塘鄉,合併設立六橫鎮,轄85個村、2個社區,駐原峧頭鎮政府駐地。撤銷湖泥鄉,併入蝦峙鎮,轄20個村,駐地不變。撤銷螺門鄉,併入展茅鎮,轄16個村、1個居委會,駐地不變。撤銷沈家門鎮、勾山鎮、葫蘆鄉,其行政區域由普陀區政府直轄。在此區域調整設立若干街道辦事處事宜由舟山市按有關規定辦理。
2001年7月,普陀區將全區原10鎮8鄉撤併為7鎮4鄉3個街道。
2002年,普陀區轄3個街道、7個鎮、4個鄉,23個社區、7個居民區、199個行政村:沈家門街道、東港街道、勾山街道、六橫鎮、朱家尖鎮、展茅鎮、桃花鎮、蝦峙鎮、普陀山鎮、東極鎮、白沙鄉、登步鄉、佛渡鄉、螞蟻島鄉。
2007年10月,普陀區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朱家尖鎮、展茅鎮建制,分別設立朱家尖街道辦事處和展茅街道辦事處;撤銷佛渡鄉建制,其行政區域劃歸六橫鎮管轄。
2013年8月29日,普陀區調整鄉鎮、街道行政區劃:撤銷白沙鄉、朱家尖街道,合併成立新的朱家尖街道。調;撤銷登步鄉、螞蟻島鄉、沈家門街道,合併成立新的沈家門街道;撤銷勾山街道和東港街道,合併成立新的東港街道。

區劃詳情

沈家門城區
沈家門城區
2013年,全區共有大小島嶼455個,有人居住的有32個。全區轄5鎮4街道(普陀山鎮、六橫鎮、桃花鎮、蝦峙鎮、東極鎮、沈家門街道、東港街道、朱家尖街道、展茅街道),政府駐地東港街道東港昌正街169號。

人口民族


人口

2015年,年末全區家庭總戶數111008戶,戶籍人口321922人,其中城鎮人口165398人,佔總人口的51.4%。按性別分,男性159837人,女性162085人,男女性別比為98.61:100。60周歲以上人口為75962人,佔總人口的23.6%。全年出生人數2036人,死亡人數235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0.97‰。遷入人口2934人,遷出人口3491人,人口機械增長率-1.73‰。
2021年5月17日,舟山市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市常住人口普陀區347634人。

民族

主要民族為漢族,約佔普陀區常住人口的98.98%。少數民族個數和人口數量呈強勁增長態勢,據普陀區第六次人口普查,少數民族常住人口從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0.06萬人增加到0.28萬人,十年增長0.95倍,佔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從0.06%提高到0.25%。常住的少數民族人口中,人數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依次為苗族、土家族、回族,分別為0.07萬人、0.07萬人和0.02萬人,超過125人的有彝族0.17萬人、布依族0.15萬人。

政治


職務姓名
區委副書記、區長王飛躍(2013年至今)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劉旭軍(2019年至今) 
人民政府副區長劉明永(2009年至今) 
人民政府副區長邱一虹(2010年至今) 
人民政府副區長陳安振(2011年至今) 
人民政府副區長張文科(2012年至今) 
人民政府副區長虞萬軍(2013年至今) 
人民政府副區長徐斌(2014年至今) 
人民政府副區長詹天浩(2014年至今) 

經濟


總述

大青山國家公園
大青山國家公園
2013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9.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2.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6.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5.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00元,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230元,同比2012年分別增長8.5%和1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
2015年,普陀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2.1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9.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4.46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4.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8.89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1.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8.80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8.6%。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12.6:36.6:50.8。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10.92萬元,約1.75萬美元,同比2014年增長9.2%。

第一產業

2013年實現漁農業總產值73.5億元,增長8.0%。遠洋漁業產品營銷體系不斷完善,投入更新改造漁船資金6億元。新增糧食功能區面積1700畝,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613畝,創建第一批農業精品園區8個。全年漁農家樂接待遊客187.6萬人次,實現收入2.8億元。
2015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1.22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其中,漁業總產值86.74億元,增長11.5%;農業總產值3.29億元,增長5.8%;林業總產值0.10億元,下降20.0%;牧業總產值0.75億元,下降29.6%。
2015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42萬畝,比上年下降16.4%,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萬畝,下降42.0%。糧食產量0.63萬噸,下降41.0%;蔬菜產量2.54萬噸,下降8.9%;水果產量1.69萬噸,增長7.0%。
2015年,肉類總產量2573噸,比上年下降35.2%,其中,豬肉產量2103噸,下降41.4%。禽蛋產量1337噸,下降7.8%。全年生豬飼養量3.22萬頭,下降48.8%,其中,出欄2.46萬頭,下降45.2%。
2015年,水產品總產量84.15萬噸,比上年增長5.2%,其中,國內捕撈產量45.46萬噸,下降1.6%。年末有遠洋生產漁船320艘,全年遠洋漁業產量34.99萬噸,增長16.3%。海水養殖面積3.58萬畝,增長0.6%;海水養殖產量3.28萬噸,下降0.6%。
2015年,年末機動漁船數2821艘,比上年末減少376艘,其中,生產漁船2275艘,減少340艘。漁船總噸位56.16萬噸,比上年增長5.0%,其中,生產漁船總噸位40.61萬噸,增長8.5%。漁船總馬力76.53萬千瓦,增長2.2%,其中,生產漁船59.40萬千瓦,增長2.8%。

第二產業

201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00.52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528.37億元,增長13.0%,其中:重工業產值368.91億元,增長17.0%;輕工業產值159.46億元,增長4.8%;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實現產值274.18億元和186.62億元,分別增長8.1%和9.6%。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516.04億元,增長13.1%;產銷率97.7%,與上年持平;其中出口交貨值288.71億元,增長21.4%。
2015年,全區船舶修造業實現產值306.40億元,增長10.6%;水產加工業實現產值210.97億元,增長8.8%;電力生產業實現產值38.65億元,增長109.7%;機械製造業實現產值18.74億,增長14.8%。
2015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2.02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實現利稅總額18.31億元,比上年增長110.5%,其中,利潤總額13.40億元,增長2.0倍。
2015年,全區原鹽總產量0.22萬噸,比上年下降50.8%;銷售原鹽1.97萬噸,增長26.3%。
2015年,全區建築業增加值30.45億元,比上年增長7.5%。年末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38家,實現總產值52.82億元,下降8.8%,建築施工面積472.41萬平方米,下降13.9%,實現利稅總額1.05億元,其中稅收收入1.35億元。

第三產業

2015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3.22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19.31億元,增長11.5%;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3.91億元,增長9.1%。從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分類情況來看,糧油食品類實現零售額9.16億元,增長58.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實現零售額2.95億元,增長3.6%;金銀珠寶類實現零售額0.55億元,增長12.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實現零售額1.84億元,下降8.3%;中西藥品類實現零售額3.46億元,增長7.0%;汽車類實現零售額5.64億元,增長11.3%。
2015年,全區批發零售業實現商品銷售額685.18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商品銷售額430.45億元,增長5.8%。住宿餐飲業實現營業額48.51億元,增長18.5%,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營業額13.75億元,增長8.6%。年末全區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93家,限額以上住宿餐飲企業共62家。
2015年,年末全區合計各類商品交易市場33個,其中,消費品市場30個。全年各類商品交易市場實現成交額113.87億元,比上年增長5.4%。

文化


文化設施

城區的文化設施初具規模。專業電影院——海濱影都,面積2360平方米,軟席964座;專業演出場所——沈家門劇院面積3127平方米,1200座。經幾次擴建、改造設備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齊全。文化館面積1200平方米,青少年宮面積1500平方米,工人文化宮3500平方米。這些設施,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普陀體育館佔地40畝,主體工程面積7341平方米,局部網架結構,層高22.09米,能容納2200名觀眾,總投資近3000萬元,建築雄偉,有專業地板、玻璃鋼座椅、進口組合音響和先進的電子顯示屏,設施齊全,是符合承接國內、國際賽事。集籃球、排球、乒乓、武術、體操體育運動項目和大型文藝演出的標準場館,國家體育總局伍紹祖局長為“普陀體育館”題寫館名。
區圖書館是由原文化館圖書室發展起來的,現有館舍面積1100平方米,藏書11.7萬冊,持證讀者3100多人,97年起實行了外借自動化管理,94年經考核被文化部定為二級圖書館。全區17個鄉鎮文化站都建立了圖書室,共擁有藏書88500餘冊。其中萬冊以上圖書室3個,8000冊以上的圖書室5個。

文藝創作

在新時期中,各個藝術門類共計創作了文藝作品3500餘件,其中在省以上展出、發表、演出,獲獎的1200件。文學作者閻受鵬的《五彩潮》、《迷人的海螺》、《千島拾翠》,徐國平的《白雀寺的傳說》,陳桂珍的《愛心慈航》出版發行。美術作者陳乃秋的電影海報《十字街頭》獲全國展出一等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他的水彩畫《琵琶女》、《長坂坡》,油畫《一幅有染漬的綉品》等百餘幅作品在國內外展出獲獎。朱仁民的中國畫《在公海上團聚》於80年入選全國青年美展,版畫《擒龍王》入選中國首屆藝術節美展,獲首屆中國風俗畫佳作獎,他曾於89年赴新加坡舉辦個展、講學。
姜聲慧的油畫《搖籃》獲全國“群星獎”優秀獎。民間繪畫創作已形成創作群體,建有三個基地,中央電視台“書壇畫苑”1995年曾拍攝過《普陀漁民畫》專題,並在中央電視台二套、三套播出。兒童畫創作,培訓已蔚為風氣。88年8月赴杭州,91年5月赴北京展出。攝影作者章國鷹的《急!急!急!》、《安塞腰鼓》、《乾旱人類最大的威躡》等在國內外展出獲獎。吳萍兒、李玲玲、林卿華創作的舞蹈《曬鹽》獲全國群星獎優秀獎。趙幼雲創作的小品《起航》獲'98曹禺文學獎、小戲小品二等獎,陳樹永創作的小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獲'99曹禺文學獎、小戲小品三等獎。

鄉鎮文化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政府加大了對鄉鎮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至今17個文化站已普及了文化活動樓。共計面積11170平方米,平均657平方米。其中1000-2554平方米的文化樓6座,500-800平方米的5座。原計劃的4個“浙江東海文化明珠鄉鎮”的任務已經完成,8個“舟山海島百花鄉鎮”已完成了6個。群眾性文化活動空前活躍,豐富多彩,活動的規模、質量極大提高。

文化市場

該區文化市場管理從1987年9月整頓桌球開始,1990年成立了區社會文化管理委員會,鄉鎮成立了管理領導小組。至今區文廣局有5組成的專職稽查隊伍,配備了汽車、摩托車和通訊設備。全區有7個經營項目,564個經營集體和個人。全區文化市場管理網路齊全,經營布局合理,管理有序。

文物保護

普陀山海岸牌坊
普陀山海岸牌坊
1989年,區政府發文,公布了桃花的“白雀寺”、“桃花革命烈士陵園”;沈家門的“天豐寺”、“青龍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天主堂”;展茅的“龍宮”、“翁氏宗祠”;六橫的“朝聖廟”、“詩公廟”、“蒼洞廟”、“浙東第一功摩崖題記”等十一處文物點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區政府又發文公布了台門“張煌言蒙難處”、“凝波廟”;東極“陳財伯墓”;桃花的“聖岩寺”;沈家門的“接待寺”;展茅的“柴家老宅”為第二批區級文保單位。

交通


優化內部交通的組織和布局。加強本島和主要大島公路建設,以強化主骨架、環島公路為重點,形成和完善區內成網、外聯滬杭及周邊城市的開暢型公路網。加快構建本島及主要島嶼的快速交通網路,完善本島“二環二連三橫一縱”、六橫“一環二連四縱”、朱家尖“一環一連一橫三縱”、桃花“一環一連一橫一縱”、蝦峙“一干二支”、登步“一環二連一縱”公路體系,重點推進連島工程接線、疏港公路、本島幹線擴容、大島骨架路網等重點工程建設,主要實施舟山北向疏港公路(展茅至東港段)、朱家尖大洞嶴至西嶴公路、小干大橋等一批兼具疏港、城際交通功能的公路項目,力爭達到本島和六橫島基本形成以一級公路為骨架,旅遊及其它經濟大島形成以生態公路、環島公路為骨架的幹線公路網路。全面完善幹線成網、路路相連的現代化漁農村公路網路體系,積極打造城鄉路網同網同質,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強島內島際交通的組織與銜接。有選擇地實施連島登陸工程,進一步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加快實施六橫至穿山疏港公路建設;及早謀划南向大通道(朱家尖—桃花—蝦峙—六橫)、半升洞與朱家尖—魯家峙—馬峙之間等橋隧工程的前期工作,力爭儘早啟動建設。大力改造提升原有客運碼頭及候船設施,以服務旅遊和臨港產業為目標,加快建設一批貨用碼頭和車渡碼頭,實現客貨高效分流。以“數字公交”為目標,積極構建以快速客運系統為骨幹的公交客運系統,實現城鄉遠距離公交、組團間快速公交和組團內公交的快速連接。主動謀划對接本島快速公交專線(BRT),實現中心城區組團間“同城效應”。在朱家尖西部區域建成島際旅遊集散中心,結合水上客運運力結構調整,積極構築“半小時交通圈”,實現海上交通高速化、客滾化、舒適化。加快推進低空開放,發展直升機、低空水上飛機等島際航空,開通舟山主要大島和重點旅遊區之間的旅遊觀光航線,完善直升機起降點布局建設。

社會


文化事業

2015年,全區有文化館(站)9個,影劇院數5個。全年組織文藝活動219次,參加人數6.57萬人次,利用流動舞台車演出108場,完成送戲下鄉85場次,送講座、展覽下鄉58場次,送書下鄉4.43萬冊次,文化走親18場次,全年電影觀眾43.1萬人次。普陀保利大劇院全年完成演出166場,接待觀眾超12萬人次,成為全市首家通過ISO質量管理體系監督審核的文化企業。成功打造東海音樂劇場,舉辦演出19場,共售票6022張。年末圖書館藏書17.92萬冊,圖書館年流通18.52萬人次。年末全區有線電視用戶共11.3萬戶,其中城區6.91萬戶,有線電視終端數12.52萬戶,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100%。室外廣播農戶覆蓋率達到99.2%,通村率100%。
2020年7月,入選浙江省級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名單。

教育事業

2015年,年末全區共有中小學校25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全年招生964人,在校學生2912人;職業高中1所,全年招生467人,在校學生1545人;初中9所,全年招生1811人,在校學生5815人;小學12所,全年招生2589人,在校學生14482人。幼兒園39所,全年招生2781人,在園幼兒8600人。
2015年,全區3—5周歲幼兒入園率99.67%,學前一年入園率、小學入學率、初中入學率均為100%。全區15年基礎教育普及率99.83%,19周歲人口高校毛入學率86.29%,教育城市化率82.23%。全年自學考試報名271人次,畢業3人。小學專任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比例97.82%;初中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94.69%;普通高中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100%,其中研究生學歷比重為9.74%。

科技發展

2015年,全區財政投入科技經費9008萬元,比上年增長9.2%。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共125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74項,市級5項。全年科技成果數15項,其中獲市級政府獎勵的科技成果7項,申請專利519件,授權364件。

醫療衛生

加快醫療衛生服務下降幅度分別為2.3%和2.5%,同時葯佔比下降10%。在即將召開的全省醫改工作會議上,普陀區將作為全省唯一縣(區)代表介紹推廣基層醫改工作經驗和模式。創新惠民便民服務舉措。積極構建門診醫生工作站、雙向轉診、遠程會診、代辦預約掛號、簽約服務等醫療衛生服務新模式。在有人居住的每個懸水小島和偏遠村莊設立醫療點,採取落實社區責任醫生、配備責任醫生助理、定期巡迴醫療等個性化服務,保證海島居民均等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2015年,年末全區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55個,其中醫院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1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34個,村衛生室73個。城鄉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100%。合計衛生技術人員257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999人,註冊護士844人。醫療床位數1792張,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數5.57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3.15%,計劃生育率98.01%,7歲以下兒童保健覆蓋率98.06%,城鄉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8.4歲。

社會保障

2015年,全區新增城鎮就業崗位7128個,引導和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985人,轉移漁農民就業培訓1262人次。年末城鎮登記失業數2553人,登記失業率為3.2%。漁農村從業人員數11.83萬人,同比減少0.15萬人。其中,從事一產的從業人員3.14萬人,從事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8.69萬人,佔全部漁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73.5%。
2015年,年末全區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28萬人,全年支付養老保險費10.42億元;失業保險參保人數4.85萬人,全年支付失業保險金1235萬元;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7.94萬人,其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41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9.54萬人,參保率98.5%;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被征地農民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8.66萬人、4.74萬人和1.31萬人。推進“智慧養老”,“一鍵通”智能服務基本覆蓋主城區80歲以上獨居空巢老人。
2015年,年末全區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28個,床位2281張,在院人數940人。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100%,漁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98.5%。國家撫恤補助人數1007人,補助金額369萬元;優待優撫對象1272戶,優待總金額468萬元;臨時救濟戶數1725戶。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367人,其中,城鎮低保對象617人,漁農村低保對象2750人。全年支付低保資金2260萬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為每人每月588元,年末又上調至每人每月664元。全區社區服務設施數181個,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100%。

基礎設施

2015年,年末建城區總面積24.26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地面積659公頃,其中公園綠地面積214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4.6%,綠地率29.8%。日供水能力5.5萬噸,全年供水總量3323萬噸,其中居民家庭用水1228萬噸,工業用水1220萬噸。全年供氣總量1142萬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氣565萬立方米。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47%,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2015年,全區新開工保障性安居住房1471套,總建築面積18.77萬平方米,其中經濟適用住房200套,公租房82套,城中村改造1189套。全年竣工保障性安居住房281套,總建築面積1.72萬平方米,分配1463套。
2015年,全區完成平原綠化面積1008畝,公路綠化3.5公里,河道綠化2.8公里。編製並實施全省首個全域景區化建設規劃,加快推進入城口迎賓景觀、蓮花洋公園建設,建成19公里環東港城區綠道網,提升改造綠化面積33萬平方米,白沙島精品海島建設初見成效。投入資金1.3億元,完成59個村、1.5萬餘戶漁農民的生活污水治理,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蓋率達到100%。順利完成半升洞區域房屋徵收拆除,濱港路西段沿海高架實現通車,東海中路及周邊道路完成改造。
2015年,全區總投入8.7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3.4%,完成33條黑臭河整治任務。大力推進高污染燃料鍋爐淘汰改造、黃標車淘汰等專項工作,完成100台高污染燃料鍋爐淘汰改造任務,累計淘汰黃標車1091輛,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數的107.9%。

旅遊


普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以“海天佛國”普陀山、“沙雕故鄉”朱家尖、“東方漁都”沈家門及“金庸筆下”桃花島,構成獨特的普陀“旅遊金三角”。具有佛教文化、山海景觀、漁村風情、海濱度假、海鮮美食等豐厚的旅遊資源。其中自然景觀以海、沙、山、石、洞、礁等為主,類型眾多。沙灘資源得天獨厚,沙灘面積占浙江省沙灘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各島嶼地質以花崗岩為主,經地殼運動和海水侵蝕,形成千姿百態的山石景觀和海礁景觀,以普陀山的西天景區、南天門景區、朱家尖的白山景區、桃花島的安期峰景區,以及東海前哨東極島的東福山等最為著名。普陀的人文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普陀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開創觀音道場已愈千年之久,是國內外最大的觀音菩薩供奉地,在我國沿海及東南亞一帶久享盛名。朱家尖已打響“沙雕”品牌,被國際沙雕組織WSSA確認為世界上沙質和風景最好的沙灘之一。桃花島據傳是秦朝安期生隱居之地,更因武俠文學大師金庸先生名作《射鵰英雄傳》蜚聲海內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紗。“十里漁港”沈家門與挪威卑爾根港、秘魯的卡亞俄港,並稱為世界三大漁港,也是全國最大的漁貨集散地,亦以海鮮排檔聞名遐邇。

名勝古迹

法雨寺
法雨寺
法雨寺
法雨寺又名后寺,坐落在普陀山白華頂左,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創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興修大殿,並賜“天花法雨”匾額,故得今名。現存殿宇294間,計8800平方米。全寺分列六層台基上,入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前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后依次為觀音殿、玉牌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緻生動。
同歸域
位於城關北門龍峰山山腰。為明末抗清將士臣民一萬餘人的骨灰合葬墓。南明魯王朱以海初監國於紹興,后輾轉海上,於清順治六年(1649)十月移駐舟山,設行宮。清順治八年(1651)清軍攻陷舟山,抗清軍民一萬八千餘人殉難。郡幕僚喬缽集殉難者屍首在此火化合葬,勒碑橫書“同歸域”。墓坐北朝南,墓丘呈半圓形,直徑3.5米。墓面高1米,寬3.5米,墓頂砌作六邊錐形體。
花鳥燈塔
普陀東港新城
普陀東港新城
花鳥燈塔位於嵊泗縣,是中國舟山群島最北端、長江口至太平洋航線上的特大型燈塔。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規模巨大、功能齊全、歷史悠久且具有國際影響而被稱為“遠東第一燈塔”。2001年,花鳥燈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花鳥燈塔佔地約2.2萬平方米,建於1870年(清同治九年),是當時中國海關海務科籌設燈塔計劃中首批建造的燈塔之一。燈塔呈圓柱形,塔高16.5米,以磚石和鐵板築成。燈塔周圍相關建築布局完整,設施齊全。該燈塔是衛護長江口的三大燈塔之一,處於中國沿海南北航線與長江口分野交叉之地,是中外船舶進入上海、寧波、舟山等港口的重要門燈,也是上海至日本以及經過太平洋的遠洋國際航線不可缺少的標誌。
普濟寺普濟寺,俗稱前寺,位於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創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后屢興屢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時下詔重建寺廟,后又賜題額“普濟群靈”。普濟寺佔地面積26000平方米,整組建築坐北朝南,寺前有石牌坊、照壁、御碑亭、八角亭、瑤池橋、海印池附屬建(構)築物等,沿中軸線依次築有正山門(御碑殿)、天王殿、圓通殿、藏經樓、方丈殿等。主殿兩旁有鐘樓、鼓樓、配殿、客房等。

代表人物


舒興田(1940.4.21-)分子篩和煉油催化劑製造專家。出生於上海市,浙江省定海市人。1964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現任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分子篩煉油催化劑的開發和工業應用研究,研製出含磷和稀土、兼有二次孔的五元環結構的高硅ZRP分子篩;採用沉積硅和稀土氧化物與Y型分子篩之間水熱反應的獨特改性方法製成的SRNY分子篩;研製成功新一代超穩Y分子篩--SRY分子篩;研製出採用模板劑在固體表面濃集並與分段晶化結合的?分子篩,開發出用重排和原位粘結技術製備的HTS分子篩和催化劑。分子篩都已工業化生產並在催化裂化、加氫、乙苯合成、環己酮氨氧化制肟等反應中得到應用。
殷鴻福 中國科學院院士
殷鴻福,地層古生物學及地質學家1935年3月15日生於浙江舟山。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61年該校研究生畢業。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教育部地球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推動古生物學與地質學全面結合系統介紹間斷平衡論、新災變論、事件地層學提出地質演化突變觀。發表我國首部生態地層學專著。提出生物-有機質-有機流體生物成礦系統。在此基礎上推動建立我國生物地質學學科體系。發表化石描述近300種,圖版80多幅。系統總結中國及東亞的三疊系。首次提出國際二疊-三疊系界線新定義、界線事件的火山成因說等。
王自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自強,固體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1938年11月生於上海,籍貫浙江定海。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固體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開展了彈性穩定理論、斷裂力學、塑性應變梯度理論、細觀力學等方面的研究。在對裂紋尖端彈塑性場和斷裂準則的研究中,建立了裂紋頂端彈塑性高階場和J-K斷裂準則,求得了異質界面裂紋頂端彈塑性奇性場,設計了0彎曲偏裂紋和四點剪切複合型裂紋試樣,為壓電材料能量釋放準則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應變梯度理論研究中,發現高階應力導致數值分析困難和複雜的額外邊界條件,提出了一種新的不含高階應力的應變梯度理論。
陶恭 [明] (1451~1541)
陶恭(約1451-1541),字肅之。定海馬嶴平石嶺人。自幼好學,長益淬厲。文辭精湛,卻不合時事,故七試不第一。后以歲貢授江西新昌縣訓導。時,寧藩王朱宸濠駐南昌,得知陶恭資深,命陶為寧藩王府教授。王府人以習武者居多,對陶恭卻禮敬殊渥。陶恭不習王府的生活環境,幾次請辭不成,留九年。弘治十八年(1505),以“吾已見老”為由,作《歸田賦》辭歸。陶恭回家后,自號翁山樵隱怡情林壑者,題其堂“光齋”。離家多年,對家鄉地理塞險、山川優美、天材之利格外親切。作《形勝賦》道:“中華勝地,東海名州,人傑地靈,川明山秀。漢曰句章,唐曰翁縣,宋至熙寧,賜名昌國,元至我朝,名不盾矛。世有遞遷,陵谷如舊。
舒恭受 [清] 
舒恭受(生卒不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清軍收復定海,委往定海經管糧台,並暫署縣篆。三月初,專署定海縣事,並總理定海糧台事務。任內官聲素著,潔已奉公,才識既優,愛民憂民,實心實政,辦事勤懇,民庶感孚,匪類畏威,政績洋溢於浙東。定海收復之初,定邑城垣炮台及近城數十里內,邑民廬舍、兵營、官署無不殘毀。城風外鋪戶居民全行逃散,繼而數萬難民續歸,棲宿無所、衣食無藉,而城郊四處則是拋棺棄屍、殘骸剩骨,一片凄涼情景。目擊定邑古城慘象,舒恭受備感身負重任,遂悉力承其縣事:趕辦撫恤,救濟難民,安置百姓,使其及早復業;動員民力,修築土城、炮城,重建軍營;勸諭定海境內十八嶴及懸海各山嶴公正紳耆。
安子介 (1912~2000)
安子介(1912-2000),祖籍定海,出生於上海。長期生活在海外,1991年5月曾返鄉尋根考察。安子介早年畢業於上海聖芳濟書院經濟專業,品學兼優,精通英語,還掌握法、日、德、西班牙等多國語言。民國二十七年(1938)離滬去香港,從事國際貿易。是香港著名實業家。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推動香港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曾任香港行政局和立法局議員、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積極參與香港公共政策的制定,熱心推動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至1969年,以安子介為主席的商聯實業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成為香港和東南亞紡織、印染、制衣和毛紡針織聯合企業中的龍頭老大,集團下屬70多家公司,產品銷售全世界。此外,在發展文化、教育方面也有所貢獻。
丁光訓 (1915~2012)
丁光訓男,漢族,祖籍浙江舟山,1915年9月出生於上海。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紐約協和神學院畢業,文學碩士,神學博士。1937年至1942年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1942年至1945年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學生部幹事。1946年至1947年加拿大基督教-幹事。1947年至1948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美國紐約協和神學院學習。1948年至1951年瑞士日內瓦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幹事。1951年至1980年上海廣學會總幹事,金陵協和神學院院長,南京大學副校長兼宗教研究所所長。1980年至1989年中國基督教三自-委員會主席,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全國。
余天錫 [宋] (1180~1241)
余天錫(1180—1241),字純父,號畏齋,昌國縣(今舟山定海區)甬東村人。祖父余滌,曾任昌國縣學教諭,與鹽監史浩交友,后史浩為相,聘滌任家塾師,天錫隨祖父讀書。宋寧宗嘉定初年,浩三子史彌遠拜相,又聘天錫為家塾師。天錫勤謹寡言,深得彌遠信賴。彌遠與皇子竑不睦,謀廢立,曾密囑天錫物色一皇族子弟入宮。嘉定十四年(1221),天錫自臨安(今杭州)回慶元(今寧波)鄉試,經越州(今紹興),在西門外全保長家遇太祖十世孫趙與莒、與芮兄弟,報彌遠。彌遠命送趙與莒至慶元,托天錫母朱氏教習宮廷禮節。是年八月,與莒入宮任秉義郎,翌年封濟國公。十六年,天錫中進士,初任宰相府幕僚。十七年,寧宗病篤,彌遠矯詔封竑為濟陽。
黃式穎 [清] 
黃式穎(生卒不詳),字和生。定海紫微庄(今雙橋鎮)墩頭村人。從小就隨其兄黃式三學習經史。博覽諸子百家,學生在學業有成就。中年從教,殫心敬業,培養出數十名高才生。平時布衣素食,節省錢物救濟窮苦鄉鄰,為人正直,愛打抱不平。為鄉里人所敬重。清道光初年,天主教法國神父仗勢侵奪寺廟田產建教堂,與鄉民發生爭執,法國領事袒護法國神父。黃式穎挺身而出,以侃侃正言。駁斥法領事的強詞歪理,奪回鄉民產業,長了中國人的志氣。定海本來沒有天主教,在鴉片戰爭時,法國傳教士乘英軍侵佔之機,潛入定海傳教。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城北建起“小聖堂”。二十年前年前,在紫薇門建起第一個天主教堂。二十八年,寧波孤兒院遷定海城北,改稱鎮海。
陳安羽 (1922~2015)
陳安羽同志生平(1922-2015)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陳安羽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5年1月7日下午16時55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3歲。陳安羽同志1922年3月12日出生於浙江定海。1938年10月參加新四軍,任皖南新四軍教導總隊學員、政治教育幹事、宣教幹事。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皖南事變后被俘,1941年1月至12月被囚禁在上饒集中營,當年12月越獄。1942年10月回到蘇北新四軍后,歷任抗大華中總分校、九分校政治教育幹事、幹部教員,中共蘇中區東台縣委敵工站站長、興化縣委敵工部部長,蘇中區委敵工委秘書,黨校一隊學員、組長,城工部秘書,武工大隊。
賀欽 [明] (1437~1510)
賀欽(1437-1510),明代進士,字克恭,自號醫閭山人,祖籍浙之定海人,以戍籍隸遼東義州衛,授戶科給事中。著有醫閭先生集。[明](公元一四三七年至一五一o年)字克恭,別號醫閭,其先浙之定海人,以戍籍隸遼東義州衛。生於明英宗正統二年,卒於武宗正德五年,年七十四歲。登成化二年(公元一四六六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尋告病歸。弘治改元,用閣臣薦,(公元一四八八年)起為陝西右參議,檄未至而母歿;乃上疏懇辭,遂不復出。構小齋讀書其中,杜門者十餘年。欽文章頗多,但信筆揮灑,不甚修詞。著有醫閭集九卷,《四庫總目》傳於世。正德四年,太監劉瑾括遼東田,東人震恐思亂。義州守臣聚眾劫掠,相顧曰:勿驚賀黃門。欽聞之。
張信 [明]明朝狀元 (1373~1397)
張信(1373~1397),字誠甫,定海城關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中解元,次年中進士第一名,這是舟山歷史上唯一的狀元郎,授翰林院修撰。三年後,升侍講。時,明太祖朱元璋令其左右官員關心國家政治得失,提出治理國家章法。張信才智出眾,秉公辦事,常諫朝政得失,上下交贊,深得朱元璋賞識和重用,張信也儘力輔助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二月會試,由學士劉三吾主考,錄取者都是江、浙、閩考生,中原西北考生怨聲四起,朱元璋大怒,命張信等六七位翰林複閱試卷。復卷時,有同僚主張調換幾個人,以迎合朱元璋的心意。張信認為原取無錯,堅持秉公辦事。於是,更惹怒朱元璋,慘遭棄市。時年僅25歲。親友將其屍運回家鄉,葬於城北。

獲得榮譽


2018年10月,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2018年11月26日,入選“2018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
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同年11月,普陀區被生態環境部評為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被推選為“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同年11月,獲得“‘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區”稱號。 
2020中國夏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榜;6月,入選2020中國最宜置業百佳縣市;入選2020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人口流入百強榜”,排名第41位。 
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秋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年11月18日,入選“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