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

祖籍

祖籍,漢語詞語,讀音zǔ jí,意思是祖先、祖輩的居住地。

詞語釋義


詞目:祖籍
拼音:zǔ jí
基本解釋
1. 祖先、祖輩的家族長久的居住地。如:本人祖籍湖南。
2. 亦稱“原籍”。
詳細解釋
1. 祖先的原籍。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其時乃萬曆二十一年,守宗在衛,要衛人到祖籍討這一項錢糧。”
《西湖佳話·葛嶺仙跡》:“鮑玄聽了,道:‘這等說是葛兄了。但不知仙鄉何處?’ 葛洪道:‘祖籍金陵句容。’”
《清史稿·食貨志一》:“凡民之著籍,其別有四:曰民籍;曰軍籍,亦稱衛籍;曰商籍;曰灶籍。其經理之也,必察其祖籍。”
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第十章:“他的性格也很豪俠,不光是因為他祖籍 山東,也因為他受了自己名字的影響。”
2. 指同祖先的人。
《鶡冠子·泰錄》:“上賢為天子,次賢為三公,高為諸侯,易姓為王,不以祖籍為君者,欲同一善之安也。”
3. 李二和話劇三部曲《遠行》《祖籍》《靈光》之一。作品載於2007年《大舞台》藝術,曾獲田漢戲劇劇本獎等。由於其獨特的寫作方式和作品所承載的豐富的哲理性和思想性,一度引發戲劇界人士反響,並由此而衍生出文化藝術創意名牌“遠行部落”,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

基本概念


祖籍是指一個家族族群認定的某一時期的某一位祖先(傳統上指父系祖先)的出生地。一些已經離開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經離開了家鄉的人,他們的後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鄉(即祖籍)來作為自己籍貫。有些地區習慣以祖父的籍貫為祖籍,而有些地區例如台灣省人民則大多數是以十多代以前祖先在大陸的居住地為祖籍,海外的華人則是以父系祖先在中國的籍貫地為祖籍。
祖籍是漢民族的傳統文化概念,可以指祖父的籍貫地,也可以指更加久遠的祖先籍貫,即一個家族父系祖先曾經長期世代居住的地方。特別應該注意的是戶籍地並不一定是這個人的祖籍地或籍貫地,尤其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和某些在新中國成立后才開始建設的新地方,大量的人的祖籍地不是戶籍地,這些人一般都是改革開放后和在中國的計劃經濟時代按照當時國家的分配從外地遷移到此地的。
按幾千年來的中國的傳統的說法,籍貫是祖籍地的一種表述,這是戶籍與祖籍貫不同的地方。某人戶籍地和其祖籍地相同的情況:如果某人的父親現在的居住地和其父系的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是相同,那麼某人的戶籍地和其父親的祖籍地——其祖先的居住地相同,如果此時某人和其祖父母是住在某人的家族的祖籍地,那麼此時某人的戶籍地也和其祖籍地是相同的。只有某人現住地和某人的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祖先出生地相同,你的身份證上的戶籍才能是你的祖籍地。大至省,小至縣市或街道、鄉、鎮等聚落均可成為籍貫。
祖籍的使用頻率雖然不高,但作為祖籍地是籍貫地的所在地,而籍貫地在個人簡歷或介紹中是很重要的,但年輕人由於孝順祖先的觀念淡薄和祖籍意識不強,他們普遍錯誤認為籍貫就是戶口所在地或出生地,按幾千年來的中國的傳統的說法,籍貫是祖籍的一種表述,籍貫指的是祖籍,祖籍是指祖輩的長久居住地,按省/自治區/直轄市+ 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填寫。

祖籍地形成


中華民族千年來,都非常重視籍貫。中國華夏族(漢族)和周圍的民族在數千年來的交往中,人員往來頻繁,淵源久遠。其原因主要有:政治因素(政治亡命、外交出使、政治聯姻、抗倭援朝等),經濟因素(外貿商事等),偶然因素(遇風漂海等),生存(戰亂避難、犯法避禍、宗族傳布、東渡謀生等)等等。
經歷漫長的歲月,他們逐漸遷徙到新地方開創新社會或融入了當地社會,離開了原來居住的地方,因此他們就有了祖籍地,以區別現在他們的居住地,但也保留了許多歷史的痕迹。由於中國面積廣大,人口龐大,不同地方的人群還是有所不同的。由於方便不同地方的人交流認識,祖籍,能代表一群人的特徵、習慣、文化精神等等,祖籍地使一個可以間接知道一個人大概的情況的。而祖籍所含有的這些信息,也是通過所屬這個籍貫的人或一群人,在其他地方的所作所為,給其他地方的人留下的印象且不斷更正和豐富的。
一般來說,其他地方的人,通過了解那個人的祖籍,就可以知道哪個人大概是怎樣的人,也有少數人比較特別,和某地人有所不同,但多多少少都有所屬祖籍的這個地方的人的某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