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戲樓的結果 展開
- 少司命演唱歌曲
- 演戲使用的建築
戲樓
演戲使用的建築
戲樓,又叫戲台,是供演戲使用的建築。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場地,種類繁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樣式、特點、建造規模。最原始的演出場所是廣場、廳堂、露台,進而有廟宇樂樓、瓦市勾欄、宅第舞台、酒樓茶樓、戲園及近代劇場和眾多的流動戲台。就其分佈來看,也極為廣泛,從城市到農村,從平原到山區,大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幾乎都設有或大或小、或今或古、或繁或簡的戲樓。戲樓就是中國人的劇場。中國戲曲可稱為“戲樓文化”。形態各異的戲樓構成了傳統戲曲演出空間,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戲樓戲劇觀演場所。
戲樓是舊時供演戲用的樓式建築。表演雜技戲曲的樓台。清蒲松齡 《聊齋志異·鼠戲》:“每於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儼如戲樓狀。乃拍鼓板,唱古雜劇。”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 烏魯木齊 ﹞北山支麓逼近譙樓,登岡頂關帝廟戲樓,則城中纖微皆見。”清俞樾《茶香室三鈔·京師戲館》:“吳長元《宸垣紀略》云:茶樓在肉市,明巨石查氏所建戲樓。”
戲樓
清代末期的戲園結構,形式上開始接受西方劇場的影響,產生了新型的戲院。清同治十三年(1874),英國人在上海建起了一座歐式劇場,這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劇場,台口為鏡框式,客座為三層樓。它為中國劇場的改革提供了建築樣式的直接借鑒。這一時期還部分保留了戲園的稱謂。
中國的傳統演藝場所除了瓦舍勾欄和神廟戲樓外,還包括酒館戲樓和茶園、戲園和眾多的宅第舞台。
中國的戲樓有其獨特的建築特徵:
戲樓三面敞開,一面留作後台,舞台檯面空間簡單,但外延空間較大。
戲樓
北京正乙祠戲樓
演悲歡離合 當代豈無前代事
觀抑揚褒貶 座中常有劇中人 北京廣和樓
學君臣 學父子 學夫婦 學朋友 匯千古忠孝節義 重重演出 漫道逢場作戲
或富貴 或貧賤 或喜怒 或哀樂 將一時離合悲歡 細細看來 管教拍案驚奇
長沙縣朗梨鎮陶公廟
四百八十寺 皆成灰劫 山水結奇緣 尚留得兩晉衣冠 隱跡神仙堪合傳
三萬六千場 無非戲局 春秋多佳日 好演出歷朝人物 忠奸賢妄有分明
嘉峪關戲台
離合悲歡演往事
愚賢忠佞認當場
故宮博物院首席研究員朱家縉:看戲就在這地方,這是粵式樓,在樓底下看戲在屋裡頭看,這是演戲的戲台,這是三層的戲台,這個在清代乾隆年間有四個。皇帝在西邊那間,太后在東邊這間,東西這兩個套間是皇后妃子在這,就這些人從前這宮裡頭演戲,沒有人說話,更沒有叫好的。
離故宮不遠處有一座德和園大戲樓,這座戲樓高21米,戲台寬17米,據說當年慈禧看戲有很多說道,說是透過這扇窗子就能看到演員出台亮相,據史料記載,單是從光緒二十一年到三十四年慈禧在這裡看戲多達262天次。
位於北京柳陰街恭王府花園裡,戲樓的主人就是橫過一世的宰相和珅。這座戲樓建築藝術高超,為凸出形舞台,台上的演員唱、念、道、白可以清晰地傳到每一個角落,而戲樓上廊柱上的藤蘿為這位主人招來一場不大不小的災禍。
戲樓
建於清嘉慶十二年,位於虎坊橋西南角。其中戲樓建於道光十年。舞台為方形開放式,正中掛有“霓裳同詠”的匾額,兩側對聯是:“魏闕共朝宗,氣象萬千,宛在洞庭雲夢;康衢偕舞蹈,宮商一片,依然白雪陽春。”台沿有矮欄,坐南朝北,台前為露天平地(后改為室內戲樓),三面各有兩層看台,可容千人。名伶譚鑫培、圖余叔岩曾作為兩湖同鄉在這裡演戲。梅蘭芳、圖程硯秋等也在這裡登台獻藝過。現在重修的湖廣會館被開闢為北京戲曲博物館,大戲樓每晚由北京京劇院的名家進行精彩的表演。成為展示戲曲精品,普及戲曲知識的重要陣地。
戲樓
1994年張亞軍到湖廣會館任職時,這裡聚居了33戶的居民。幸運的是戲樓還保持著原貌。於是,在市、區政府的支持下,搬遷修復工作順利開展。1996年,一座雕樑畫棟、磨磚對縫青水牆的建築群正式對外開放。如今,每晚7時30分,每周六下午2時30分,伴著京戲里的胡聲板聲,屬於老北京的那些陳年遺跡,那些梨園曲話,在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中上演,讓人宛若又回到當年“氣象萬千,宛在洞庭雲夢”,“宮商一片,依舊白雪陽春”的盛況。
陽平會館位於北京前門外小江衚衕。史料記載,陽平會館是清嘉慶七年(1802年),由山西平陽府及周邊20餘縣商人聯合修建。會館建築雄偉壯觀,是一座12檁卷棚前後雙步廊懸山項,由戲樓和三進四合院組成。戲樓內部雕樑畫棟,富麗堂皇。看台分兩層,二樓正對戲台,是卷棚項前軒式的官廂,兩側也為看台,可放桌凳。看台護欄有雕花欄板和望柱,四角都設有樓梯,供人上下。戲台平面近方形,突出於場內,呈前軒式。戲台分上下3層,上有通口,下有坑道,可設置機關布景。在戲樓兩側的牆壁上繪有壁畫,設有神龕,供祭祀神祖之用。戲樓內原來高懸幾塊巨匾,現在僅存墨地金字木匾兩方,其中一方由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王鐸題寫的“醒世鐸”匾額已被妥善保存。據介紹,此前,會館原本一直是同仁堂藥店的庫房。為了更好地保留這一文化遺產,崇文區政府與同仁堂進行了產權置換,並於2019年5月開始搬遷居住在其內的居民。修繕后,陽平會館依舊將作為表演傳統戲曲的戲樓。
安徽會館是清同治八年由李鴻章倡議購得孫公園住宅一座改建而成的。館內戲樓形制與湖廣會館大致相同,只是規模略小。平陽會館位於前門外迤東小江衚衕,是山西臨汾人開設。戲樓在會館的南面,坐西面東。舞台為正方形上下兩層,前面有兩根通頂木柱支撐,每層之間有方形通口,底層有坑道,可演神怪戲。下層舞檯面積為50平方米,台基高0.6米。上層正面有三個裝飾有木雕花紋的伊斯蘭風格門窗。舞台為伸出式,三面敞開,戲樓前三面各有雙層看樓,看樓中間為平地,可擺放桌椅。整體裝飾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戲樓有匾額“警世鐸”,是由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所寫。該戲樓至少有340年的歷史。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木結構建成的室內劇場。
在永濟縣董村“三郎廟”(現為學校)里,有座構造精巧、形制古樸的戲台,它就是全省現存年代久遠的一座元代戲樓。
此戲樓創建於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距今660多年。其間雖經過清乾隆二十六年和嘉慶二十四年兩次重修,且有深記為證,但其形制與構件基本上仍保持了元代風格。單就前深來看,深枋通貫整個面闊,原來中間並無中柱,現在的中柱,是重修時為加固支撐、符合演戲形式特點而加的。這說明了元代是演員一起出場,橫排一列,邊彈邊唱,該舞台正是為演唱需要而建造的。侯馬金代墓中用磚雕刻製作的戲台和演劇形式便是佐證。因此這座戲台不僅是研究元代建築的重要實物,同時也是研究我國戲台演變和演戲形式發展的重要依據。
元代戲樓
關於這座戲樓的建造,其中還有一段美妙的傳說。
相傳元代至大年間,董村有一家姓樊的農戶,一家三口人,母親和兩個兒子。老大是個木匠,人稱“木匠樊”,老二以賣油為生,人稱“油葫蘆樊”。且說這木匠樊為人忠厚老誠,手藝精深,對母親十分孝敬。每日外出做活,總是把家裡的“窩窩頭”帶上自己吃,把人家招待他的白面饃饃省下帶回來供養母親。
有一天,京城武宗皇帝正在御案上批閱奏摺,不知不覺打起盹來,忽然夢見自己的金鑾寶殿西面一角傾倒下來。正在這緊要三關,突然見一個紅臉膛、高個子的人,單臂一舉,把快要倒塌的大梁撐起,避免了一場大禍。武宗皇帝由驚變喜,醒來原是一場夢。武宗皇帝為了報答其救駕之恩,便讓宮廷畫師把夢中舉梁之人繪成圖像,派皇差四處訪尋此人。
無巧不成書。話說有一天,木匠樊正在路旁井邊提水澆地,只見一排排騎馬抬橋的皇差路過此地。一個眼尖嘴快的皇差一眼就盯上了木匠樊,並高興地驚叫起來。經核對圖像,這個木匠樊正是武宗皇帝要找的人。皇差們你推我拉地把木匠樊帶走了。一路上曉行夜宿,不敢怠慢,一直把他抬到皇宮。武宗一見,木匠樊正是夢梁撐柱之人。龍顏大悅,喊道:“就是他,就是他!”立即離開龍位上前拉住木匠樊的手,親熱地把胳膊搭在木匠樊的肩上,並肩而行。文武大臣見此情皆大驚,太監忙一旁提醒道:“快快謝過萬歲搭手並肩之恩!”此時木匠樊如夢初醒,忙磕頭謝主龍恩。武宗皇帝當即親封木匠樊為“搭手並肩王”,與他結為兄弟,在朝平起平坐。
武宗聞知此事,被木匠樊的孝心感動,不再催促他回京伴駕,並派欽差大臣調集能工巧匠在木匠樊的家鄉建造府第,式樣與皇宮一樣,只是規模小些。這就是後來的萬壽宮。隨後到了真宗年間,又在這裡建造了這座戲樓,這就是現存的元代舞台的來歷。
戲樓
戲樓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無量寺公中正倉正廳的“月明樓”、廣慶園、慶樂園、廣和樓、廣德樓、中和園、文明茶園、丹桂園茶園、福合園鬥毆圖、上海天蟾舞台、金桂茶園、新明大戲院、開明大戲院、廣和戲園、天津中國大戲院、吉林新民戲院、洮南戲院、內蒙豐鎮文廟戲院、陝西易俗社劇場、西安三意社劇場
山西孔祥熙家庭堂會戲台、阿拉善王府戲樓、山西祁縣渠家大院戲台、清恭王府後花園戲樓、那家花園戲台、蘇州忠王府戲台、吳縣遂初園軒廳、揚州寄嘯山莊戲亭、蘇州拙政園鴛鴦廳戲台、上海豫園打唱台、胡姓家庭打唱台、遼寧遼陽彭賢戲台、四川涪陵石籠山莊園戲樓、內蒙喀喇沁旗王府花園戲台
紫禁城漱芳齋戲樓、春藕齋戲台、寧壽宮倦勤齋室內戲台、故宮寧壽宮暢音閣大戲台、純一齋戲台、八音克諧樂亭、晴欄花韻戲台、熱河行宮清音閣大戲台、承德浮片玉戲樓、頤和園戲樓、南海清音閣、南府戲台、瀋陽故宮戲台
戲樓
江西婺源木雕中的戲樓、廣東潮州木雕中的戲樓、山西丁村木雕中的戲樓、山西平遙木雕中的戲樓、浙江木雕中的戲樓、山西皮影中的戲樓、亭台戲樓。
戲樓:四周用石頭砌成,檯面用木板鋪平。後台為高大的三間瓦房;前後台之間,除留有上下場門口之外,其餘均用木隔扇隔開。
臨時戲樓(草台、圖野台)、官府衙門戲台、流動戲台、特殊戲台、書院戲樓、神廟茶園、船上戲樓
花戲樓位於亳州城北關,渦水南岸,原名大關帝廟,又稱山陝會館。據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重建大關帝廟碑記》稱:亳州北關大關帝廟,建於國朝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
戲樓
廟門外主有石獅一對,高2.4米;鐵旗杆一對,高16米,座上鑄銘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歲次辛巳秋吉日鑄造旗杆一對,重二萬四千斤,陝西從藥材邦弟子敬獻鐵桿一對,永保四方平安吉慶有餘。”正面門上石橫額刻有正楷題字“大關帝廟”,大磨磚牆鑲滿立體透刻磚雕,有整齣戲文六,故事、圖案、花紋七十餘種,觀之琳琅滿目。
花戲樓,本是大帝廟的一座舞台。因其上面雕刻彩繪絢麗奪目而得名。花戲樓的建築年代:據《創建戲樓題名》記載:戲樓建於康熙十五年,比廟晚建二十年。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大關帝廟碑記載:“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新大殿,增置座樓,藻采歌台,固已極規模之宏敞,金碧之輝煌矣。”這當是東西座樓建始,戲樓增加藻井彩繪。又乾隆四十一年碑記:“關帝廟特華內極雕縷藻繪之工,游市廛者每瞻不能去。”戲樓木雕及門牆磚雕,據考可能始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最遲不會晚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現存花戲樓原貌應是這個時期的藝術建築,可見當時戲劇盛行,舞台與戲院建造都十分講究。
戲樓座南面北,舞台前伸,形如“凸”狀,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鋪飾,金碧輝煌。舞台用六根抱柱頂立,檐角之下立方柱六根,柱礎雕有故事圖案。舞台正中屏風透雕二龍戲珠,上懸匾額曰“清歌妙舞”,中間上下場門有二額“想當然”、“莫須有”。台前懸掛木對聯曰“一曲陽春喚醒今古夢,兩般面孔演盡忠姦情”。舞台兩旁小台有二側門,額上題“陽春”、“白雪”。舞台上方懸有藻井四圍懸枋和徒垂蓮。柱間有大枋,大枋與懸枋之間,懸有棚券,柱頭懸獅垂魚。枋之面外皆鑲大木透雕,共有三國戲十八出。第齣戲的人物,車馬風物景色,雕刻工藝立形完善,給人以真實感,其它還有花卉、奇禽異獸。均雕刻玲瓏剔透。其餘藻井,梁枋之間布滿彩繪,有戲文、人物、花鳥、山水等,還有各種圖案。由此可見花戲樓的建築秀麗玲瓏,雕繪精湛,別具一格,為清盛世的代表作,對研究我國戲劇的發展、雕繪藝術的精華都具有很重要的價值。一九五六年二一月二十二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