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以父之名的結果 展開

以父之名

林培源所著長篇小說

《以父之名》是林培源沉寂四年之後精心打造的長篇小說,是與作者一同成長起來的作品,於2016年12月上市。

本書以“復調式”的四個章節,分別從兩代人不同的視角出發,敘述了一系列關乎“異鄉人”“逃離”與“故鄉”等主題的故事。

內容簡介


主要人物阿喜、秋藍、阿霞三位均為身在異鄉的年輕人,三個人都因缺失“父親”而留下濃重的精神創傷。小說以阿喜為主線人物,講述其逃離潮汕故鄉,遊歷廣州、廣西等地的經歷。不堪忍受暴力的母親把年幼的阿喜丟下留在潮汕老家,成年後,阿喜離家出走追尋母親蹤跡,在廣州和廣西兩地,他分別遇到秋藍和阿霞兩位女性,在與兩位性格迥異的女性的生活中阿喜經歷了自身的升華,從“逃避”到“面對”。結尾從阿喜父親的視角出發,將一切事由原委完整交代,更為真實淋漓地展現在讀者眼前,為整部作品畫上了完整的句號。
小說里充滿人性掙扎的張力,人與世俗道德的激烈交鋒,滄海桑田、物是人非的喟嘆,一往不復、顛沛流離的遊子情愫。擁有貧瘠和痛苦回憶的阿喜,即便逃離了故鄉也無法走出偏狹的桎梏,善意卻淡漠,實誠卻彆扭;家庭關係緊張、生存環境一度酷烈的秋藍,像被毒藥浸透的嬌艷的花,欲掙脫而不得,只能高傲又卑微地活著……作者善於剖析筆下的人物。他們,是一群立體而多面的“逃亡者”,他們擁有一個廣袤又孤獨的精神世界,而橫亘在他們之間的,是“歸”與“離”之間劍拔弩張的博弈,是萬劫不復時驀然回首的溫存。

作者簡介


林培源,青年作家,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簽約作者,1987年生,曾獲2007年、2008年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首屆“The Next文學之新”全國新人選拔賽12強選手,文學碩士,2015年考入清華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第四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短篇小說佳作獎獲得者。作品發表於《最小說》《花城》《山花》《青年文學》《青年作家》《廣州文藝》《文藝風賞》《創作與評論》《西湖》等刊物,已出版作品:《鑽石與灰燼》、《第三條河岸》、《南方旅店》、《歡喜城》、《錦葵》、《薄暮》等六部作品,在青少年讀者中積累了較高人氣。

作品目錄


林培源《以父之名》
林培源《以父之名》
第一部 陰翳年紀事
第二部 宋河
第三部 邊境行走
第四部 傷逝

創作來源


兩三年前,我寫過一個叫《奧黛》的短篇小說,發在《山花》(2014年3月刊),講的是一個潮汕男人娶了越南新娘,後來越南新娘跑了,留下孤獨的中年男人獨自面對生活的故事。這個作品和《第三條河岸》、《鑽石與灰燼》兩部小說集收錄的中短篇有了些“異質”的元素。我試著借一個外來者(小說里是指越南新娘)的目光來打量我生活的潮汕小鎮,但我並沒有正面去寫這個越南女人的心理。寫完這個小說,我有些“不過癮”。2015年4月考完博之後,我琢磨著,動手寫了三萬多字的一個中篇(後來成了小說的第一部分,發在《青年文學》上)。寫成長篇時我又重新虛構,從一個年輕人離家之後開始寫起的,而他“父親”和母親的故事,則放在了最後一部分來寫,是一個不順從線性敘事的作品。
我從深圳、廣州一路到北京求學,對老家的感覺很複雜,自己好像是一邊離開一邊回歸。當然,回歸指的是在小說里。我寫得較滿意的作品,沒有一部是和家鄉脫離關係的。我在小說里經常會處理父子之間的關係,藉此來表達自己對故鄉的那種複雜的情結。我寫過一個短篇叫《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肖像》,寫的是在外求學的青年回鄉之後發生的故事,通過父子之間的衝突與對話來具體呈現他與故鄉的關係。當然,或許我對老家的人和事,依然會存在偏見和誤解。我想,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會試著去理解,去靠近它。《以父之名》其實處理的也是同樣的問題,文學並不是要居高臨下去做道德批判,而是要抵達某種理解的同情。我對我的故鄉潮汕其實是越來越陌生了,但我會在作品中不斷去書寫,試著去發現一個我從未發現過的、被忽略掉了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