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殖民體系
世界殖民體系
形成過程
1、在亞洲,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在亞洲激烈地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使亞洲各國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19世紀末列強把亞洲分割完畢,中國沒有逃脫這場噩運。
2、在非洲,15—16世紀起,歐洲殖民者相繼侵入非洲,此後幾百年間給非洲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從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晚期,歐洲冒險家到非洲內地探險達到200次。這些探險為帝國主義最後瓜分非洲鋪平了道路。1885年2月帝國主義召開分贓會議,簽署柏林會議《總議定書》,標誌著瓜分非洲高潮的到來,到19世紀晚期,帝國主義幾乎使整個非洲被瓜分完畢。
3、在拉丁美洲獨立后,英、美、法、德等資本主義列強紛紛採取經濟、政治和軍事手段,對拉美各國進行滲透。並展開爭奪拉美的角逐,以英美最為激烈。1823年美國提出“門羅宣言”;1889年又建立“美洲共和國聯盟”;1898年美西戰爭揭開美國向拉美全面擴張的序幕。隨後,美國交替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的政策,加緊侵略和控制拉美地區。
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是資本主義擴張的結果。資本主義具有開放和擴張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為活動舞台,如果不掠奪便無法發展。
15世紀末16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外擴張,向海外殖民。工業革命使世界聯繫更加密切,東方從屬於西方。資本主義向外擴張,在世界各地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必然導致各地聯繫加強。19世紀70年代后,進入壟斷階段,帝國主義不僅要求進一步擴大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而且要求把過剩的資本輸往海外,從而推動了瓜分世界的高潮。
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分為土地侵佔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土地貢稅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和原料市場資本主義殖民體系三個階段。英國崛起到19世紀中葉是土地侵佔殖民階段,殖民體系的社會形態是類似於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時期的以侵佔土地為目的的奴隸制;19世紀中葉到二戰結束是土地貢稅殖民階段,19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期是土地貢稅殖民的第一環節,19世紀末期到二戰結束是土地貢稅殖民的第二環節,殖民體系的社會形態是類似於封建社會時期的以獲取基於一定土地上生存的人民上繳的貢稅為目的的農奴制;二戰後到21世紀上半葉是原料市場殖民階段,二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是原料市場殖民階段的第一環節,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上半葉是原料市場殖民階段的第二環節,殖民體系的社會形態是以獲取基於國際不平等分工的原料和市場為目的的經濟殖民形態。
1、世界成為一個整體,世界貿易總額的提高,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它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因而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
2、但是,這個進步是同帝國主義列強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宰割、奴役和統治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意味著西方列強對這些地方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控制,在這個整體中,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處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奴役和控制之下,世界民族分成了統治民族和被壓迫民族。這是一種很不公正,很不平常的現象。即這種現象隨著世界歷史的發展和進步,必將被消滅,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必定崩潰。殖民地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加深最終導致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也會加劇,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1990年3月,納米比亞的獨立標誌著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歷史使命的完成及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歷史的結束。標誌著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