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虯
張恩虯
清華大學
張恩虯
1938—1940年 任西南聯合大學教師。
1940—1945年 重慶國民政府國防部兵工署彈道研究所工作。
1945—1947年 赴英國馬拉德電子管公司學習。
1947—1951年 任廣州嶺南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1951—1956年 任東北科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機械電機研究所副研究員。
1956—1978年 任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員。
1978—1990年 任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1990年5月7日 逝世於北京。
張恩虯
他1938年畢業,因成績優秀被留校任教,在孟昭英教授指導下,於1939年在昆明召開的物理學會年會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集束功率管的負載特性》 。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持久戰時期,張恩虯受到全國抗戰的愛國主義教育,決心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抗戰貢獻一份力量。他轉到重慶國民政府空軍軍官學校教無線電課,后又到重慶兵工署彈道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間,他寫出了“迫擊炮膛內彈道學”的研究工作報告,設計出一個炮口穩定器,以保證炮彈出口時有準確的方向,支援了抗戰。
1945年,張恩虯考取公費留學資格,赴英國馬拉德電子
張恩虯
1954年,張恩虯被中國科學院派到清華大學幫助建立電子管專業,培養了一批教師和數名研究生,為開創中國電子學專業的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努力。
1956年,國家制訂了十二年發展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決定成立電子學、半導體、計算技術和自動化等研究所。張恩虯被調到北京,參加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的籌備工作,他主要負責籌建電子物理實驗室,並幫助建立電子光學和氣體放電實驗室。1956年,因工作成績出色被晉陞為研究員。從那時起到1978年;他任該所的電子物理實驗室主任。1978年,他出任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副所長和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現改稱為院士)。
張恩虯於1951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197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他曾任北京市政協第三、四、五、六屆委員。他是中國電子學會會士, 《電子學報》編委會委員。
張恩虯
張恩虯
1961年,張恩虯作為中國電子學專家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赴蘇聯科學考察團,后又到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捷克斯洛伐克考察電子學的發展狀況。為了加強國際學術交流,他參加了全蘇第九屆(1959年)和第十一屆(1963年)發射電子學會議,分別發表了《炭酸鹽壓制鋇鎢陰極的研究》和《氧化鎂冷陰極的某些特性》論文;1979年參加歐洲第九屆(1979)微波會議,發表了《磁控管問題的解釋》論文;1984年,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國際電子器件會議,發表了《多層壓制鋇鎳陰極》的論文。這些代表中國電子科學工作者所獲成就的論文,受到了與會者的好評。
張恩虯在電子學領域的成就,特別是對磁控管工作原理的進一步發展和對熱電子發射理論的論述都達到了世界水平。1978年,他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
張恩虯
在張恩虯所提理論的啟示下,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曾先後研製出鎢酸鹽陰極、鈧酸鹽陰極、鐿酸鹽陰極以及覆錸膜陰極等。把這些陰極應用於磁控管均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張恩虯對磁控管工作原理的論述,解決了國際上在磁控管工作中長期存在的理論問題。在國內,他多次到工廠給有關的工程技術人員做學術報告,和他們一起討論,改進磁控管設計。他提出的動態老煉工藝,還有力地促進了磁控管的研究和生產。
張恩虯
這個模型的主要內容是:
張恩虯
③在熱陰極中,雖然鍶、鈣鋁酸鹽和鎢酸鹽等發射物質只起次要作用,但它們對蒸發、徙動和傳遞電子等都有影響。
1984年,張恩虯又發表了《關於鋇系統熱陰極的電子發射機理》論文,進一步闡述了表面動態發射中心理論。他指出,在氧化物陰極中,鋇吸附在鹼金屬氧化物上,在鋇鎢陰極中,鋇吸附在鋁酸鹽或鎢酸鹽等上,都可以形成發射中心。發射中心應該大到足以屏蔽基金屬所產生的勢場,但又應小到有利於電子從基金屬到中心的傳遞。這篇論文還對錶面發射中心的組成和動態性質進行了論述。
張恩虯提出的陰極表面動態發射中心理論與最新表面分析儀器所測得的數據相吻合,可以解釋很多熱陰極在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從而有力地促進了這一學科的發展。這個理論提出之後,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承認;用該理論對偶極子理論的批判也已得到一些同行的支持;這一理論中關於氧作用的二重性的假設已被很多實驗證實。國內已有專著對這一理論進行了介紹,各大專院校的專業教科書都編入了這一理論。在這個理論的啟示下,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已研製出許多新型的實用熱陰極。如貯存式氧化物陰極,長壽命氧化物陰極,複合式氧化物陰極,多層壓制鋇鎳陰極,鑭鎢陰極以及前面所述的幾種鋇鎢陰極。這些陰極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科研、生產和國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張恩虯在數十年如一日地執著追求祖國科學技術進步的同時,對教書育人和發展祖國教育事業亦十分用心。無論是在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兼職講課期間,或作為博士生和碩士生指導教師時,或是使大量在職科技人員成才的日常指導中,他都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提倡教學相長。對聽課的學生,諄諄善誘;對受他指導的研究生或在職人員,既有嚴要求,又講求學術民主,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他的研究生畢業時發表的論文,他從不讓署上自己的姓名;唯一有他名字的論文,還是在他逝世之後由他的學生擅自加上的。他的這種高潔品行深為熟知他的人們所欽佩與讚揚。受他精心培育的17名研究生,有不少已成為有關科技領域的業務骨幹。他為電子學研究所建立的一支陰極電子學隊伍,已成為聞名國內的攻堅力量,其有形的成果是:完成了多項高水平的陰極研究課題,其中有三項課題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四項課題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另有兩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至於無形的成果,如基於科學探索與實驗研究的學術論文的傳播,科學研究方法與人才成長經驗的交流等,其影響可能更為深遠。張恩虯使青年科技工作者深受其益的,還表現在他對“思想實驗”的闡釋與言傳身授。這是他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自然辯證法總結出來的科學研究方法,就是勤學、博覽(中國文史古籍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著作他也常參閱)、多思和用實踐驗證。他認為這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一種重要手段。他經常以運用這種方法使自己獲得科學上的突破的例子孜孜不倦地曉喻他的學生。
他發表於《自然雜誌》的題為《思想實驗——介紹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的文章,完整地概括了他的這種創造性思維內涵。這篇文章寫道:“把要研究的對象和已有的知識結合起來,在腦子中形成一個理想化的圖象,然後設想其間所進行的變化,預料後果,這樣在腦子中進行的抽象實驗,就是思想實驗”。又道:“這個辦法是將隱蔽的物理過程,儘可能地化成真實圖象,好象設計和製作動畫片一般。從這些運動著的連續圖片中得到對被研究問題的啟發,經理論加工整理后,再與實驗數據相對比,修改其不符合實際的部分。這樣反覆數次,便可以得到正確的認識。當研究對象變化很快時可以主觀地將之放慢,如電影里放慢動作的鏡頭一般,這樣可以將許多細節看得清楚,……這是認識自然的情況。至於改造自然,也就是創作發明,也可以應用“思想實驗”……,人們從客觀事物或理論(客觀的抽象形式)中得到啟發,形成新的理論。如果這個新概念是符合客觀的話,將它具體地實現了,便是發明創作。”張恩虯的這個科學思維方法,將會繼續產生影響。
1990年5月7日,張恩虯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在他生病住院期間,還仍然關心所內的研究課題的進展,並向探望他的同事和學生,描述他對電子學未來發展的構想。他為中國電子學科發展作出的貢獻,和終身為之奮鬥的風範,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遺產。
1 張恩虯等.氧化物陰極脈衝性能的研究。見:1964年全國電真空器件專業會議論文集,北京,第247—255頁。
2 張恩虯.關於熱電子發射理論的評述(I)——對氧化物陰極半導體理論的批判。物理學報,1974,23(5):341—350。
3 張恩虯.關於熱電子發射理論的評述(Ⅱ)——對偶極子理論的批判。物理學報,1974,23(5):351—356。
4 張恩虯.關於熱電子發射理論的評述(Ⅲ)——動態表面發射中心.物理學報,1976,25(1):23—30。
5 張恩虯.磁控管基本問題的解釋.科學通報,1975,20(7):324—328.
6 張恩虯.試用唯物辨證法研究磁控管原理。科學通報,1976,21(6):252—258。
7 張恩虯.脈衝磁控管的電流波形.電子學通訊,1979,1(1):1—12。
8 張恩虯.長壽命陰極與長壽命電子管。電子管技術,1977,(6):90—97,—120。
9 張恩虯.氧化物陰極的電子發射機理。電子學報,1983,11(2):33—38.
10 張恩虯.關於鋇系統熱陰極的電子發射機理。電子科學學刊,1984,6(2):89—95。
11 張恩虯.實用熱陰極的電子發射.電子學報,1985,13(5):26—31.
12 張恩虯.脈衝磁控管陰極問題。電子科學學刊,1987,9(3):193—204.
13 張恩虯.逸出功的某些特性.電子科學學刊,1989,11(3):244—249.
14 張恩虯.思想實驗——介紹一種科學研究方法.自然雜誌,1987,6(11):807—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