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恕我直言的結果 展開

恕我直言

圖書名稱

《恕我直言徠》是2012年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國輝。

內容簡介


吳國輝在簽售圖書
吳國輝在簽售圖書
《恕我直言》是吳國輝作為一位職業新聞人多年來執著追求的記錄,獨立思考的結晶。整個書稿少有陳詞濫調,少有條條框框,少有政治標籤。鮮活生動的文字、真實的案例、精準的點評中涵蓋著一個資深新聞人經驗總結,對新聞實踐者和理論研究者都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吳國輝1982年畢業於安徽大學中文系,1996年5月調入新安晚報,現任新安晚報編委、新聞總監、高級編輯。被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聘為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一線采編工作十餘年,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紮實的理論功底,其新聞作品多次獲得國家和省級大獎。

新書籤售


“吳老師的新聞理念、新聞態度對我有很大的啟發,聽說老師來亳簽售新書,早早就來排隊了。”新聞學專業畢業的張鵬舉拿到書後,十分興奮地表示,在大學期間,他就在報紙上經常閱讀吳國輝先生的新聞作品,揣摩其獨特的新聞視角,並學習其寫作手法。“雖然現在並不是在媒體工作,還是想跟吳老師學習一下,我特別喜歡他的作品。”張鵬舉說。在簽售會現場,陳列在書架上的作品被大家搶購一空。記者了解到,來購書的市民除了我市的媒體從業者,還有很多的在校學生,他們都想通過一個資深媒體人的敘述,或是更清晰地認識這個行業,或是提高自己的新聞采編技能。

作品目錄


序:做一名有獨立思考精神的新聞人
上編新聞觀察與態度
媒體需要成熟的“原聲”
當新聞成為“死信”
我監督故我在
到底要記者跟什麼保持一致
記者群落里的“掮客”
媒體的非理性表現
學院“新聞”和媒體“新聞”
新聞學院的學生為什麼越讀越糊塗
加上記者名字,丟了記者人格
政府要主動給媒體提供新聞線索
這是一個需要勇氣的傳媒時代
都在“海吹”
讓我們相互關懷
傷害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做一個心中無憾的新聞人
媒介情感和人文關懷“底線”在哪裡
媒體“道歉機制”的疑惑
新聞的“四重境界”
守住你的獨立精神
媒體為何互唱“反調”
你清楚該問誰嗎
媒體在新聞博弈中的角色
換個角度看“公路曬糧”
搶與不搶
報紙為什麼“陽痿”了
反輿論監督之“扣帽子”
反輿論監督之“找上面”
反輿論監督之“告黑狀”
反輿論監督之“封殺法”
反輿論監督之“軟對抗”
反輿論監督之“屏蔽術”
為何不給記者頒獎
假新聞與錯新聞
不要“偽發言人制度”
新聞為何泡了
不如改成“中國宣傳獎”
“無過錯合理懷疑”能成為“福音”嗎
到底拿什麼感動讀者
不可或缺的是愛心
報業集團不是“多子多福”
誰還會向“一財”表示尊敬
徠言和可以,但真相不容模糊
一起小事故緣何傳成“大爆炸”
他們“拒絕”了什麼
夢筆生花,非新聞為何炒成了新聞
記者是什麼?
為何守不住“新聞貞操”
媒體首先要考慮對社會大眾負責
下編新聞實戰與主張
平衡報道,讓“雙方”都說話
完稿后再看兩遍
標題還是要有點“味道”
眼睛永遠要朝下
“搶新聞”必須天天講
跑機關的“機關”
到現場,抓活的
挑選“精細糧”給讀者
新聞衍生和延伸
拼質量,不是拼版面數量
構建自己的“資訊源”
我們為什麼沒有拿下“眼球”
不能讓對手擊中我們的點數太多
故事性和故事化真的很重要
將獨特的新聞強化出來
不要“雷同”
不要漏失有價值的新聞點
新聞策劃要注意哪些基本原則
做獨特新聞,需要什麼樣的能力?
可讀性差和同質化,如何才能避免?
媒體公信力,到底來之何處?
新聞價值從哪兒入手判斷
採訪伴隨著心靈的洗禮進行——採訪“摩芋大王”何家慶的前前後後
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報道實戰和體會
從一雙眼睛到一場行動——大型公益活動“陽光天使行動”回顧
明天我們還有水喝嗎?
請老外來家過大年
邀市民當一天記者
“重大主題”的晚報化嘗試——80版《崛起》專題報道前前後後
我們的努力方向
新聞取向、報紙風格、記者尊嚴及其他
有什麼樣的采編管理體系就有什麼樣的核心競爭力
五報考察手記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