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勞動

尊重勞動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方針。

意義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這對引領社會風尚的主流價值導向,進一步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詳細內容


摘要

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這是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方針在全社會認真貫徹。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的勞動,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複雜勞動,一切為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也是必須的。都應當得到承認和尊重。"十六大報告的這一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勞動創造一切”的觀點的延伸與發展,因為知識是勞動積累的經驗,人才是掌握知識並善於運用知識的人,創造是人才在勞動中迸發的火花。懂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首先必須懂得尊重勞動。

內容介紹

尊重體力勞動,尤其要尊重腦力勞動
社會就像一部既龐大又極為複雜的大機器,每一個勞動者都在這部大機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這部大機器不停地運轉。我國的廣大農民,除了少部分成了農業工人外,大部分農民仍承擔著十分艱辛的體力勞動,他們的辛勤勞動成果提供十三億人口吃飯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難道我們有任何理由不尊重他們的勞動嗎?在這一點上,我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就充分地懂得憐憫和尊重農民的勞動,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為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更應該尊重農民的勞動。
我們離不開農民,同樣也離不開工人。倘若沒有產業工人製造天上飛行的,水裡航行的,公路上行駛的,日常生活所有的日用品,很難想象我們今天如何生活。倘若沒有築路工人披星戴月、風餐露宿、逢山開路、過河搭橋,倘若沒有環衛工人不怕骯髒、不怕辛苦、以他們的汗水換來城市的清潔環境,很難想象我們的生活會是一種什麼樣子的生活。
農民和工人為我們這個社會作出有益的貢獻,我們應當尊重他們的勞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初級勞動被高級勞動所代替,越來越多的簡單勞動被複雜勞動所代替,越來越多的體力勞動被腦力勞動所代替,這一系列代替給我們留下一個思維空間,我們是否可以提出:尊重體力勞動,尤其要尊重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是基礎,腦力勞動是上層建築。這個口號是否重腦力勞動而輕體力勞動,決不是的。我們可以從幾方面證明這個道理:腦力勞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科學技術的深度和廣度進軍,腦力勞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腦力勞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解放體力勞動的重度和難度進軍。你想減輕體力勞動的負擔,你便得依賴腦力勞動的發明創造、科學管理、合理調度等達到此目的。
總而言之,我們的腦力勞動目的之一是以減輕體力勞動重度和難度,所以,我們說,尊重體力勞動尤其要尊重腦力勞動。
尊重知識,尤其要尊重創造
知識是人類社會實踐、生產實踐、科學實踐的經驗總結,是連接過去、通向未來的橋樑,是照亮前進道路上的明燈。有一句名言說得好: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句話極其簡潔地說明知識的重要性。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人類的社會實踐、生產實踐、科學實踐,簡而言之,如果沒有勞動,沒有對勞動的經驗進行總結的知識,我們今天可能還是類人猿,可能還沒有從森林走出來。
曾幾何時,一伙人出於篡奪黨和國家領導權的需要,蔑視知識,貶低知識,摧殘知識,甚至提出了“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口號。他們幾乎搞垮了教育,搞垮了工業,搞垮了科技,搞垮了國防,使我們本來與國際先進水平縮短的距離又拉大了,國民經濟幾乎到崩潰的邊緣。這夥人的倒行逆施從反面教育了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把知識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輕視知識的民族是要從世界優秀民族中剔除的。
知識,尤其是科學知識,是人類長期以來順應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總結出來的經驗,是人類在歷史長河摸索自然規律的智慧結晶,是人類在漫漫時間隧道里創造性產物的記錄。我們不尊重知識就是不尊重祖先,不尊重歷史,不尊重文明。如果沒有使用火的知識,沒有使用勞動工具的知識,沒有傳播語言的知識,人類可能與別的動物沒有多大差別。
我們談尊重知識,更要談尊重創造。為什麼呢?因為過去創造結果的總結就是今天的知識,今天創造結果的總結就是明天的知識。人類經過漫長的歲月才擁有難以記數的創造發明,這些難以計數的創造發明記錄下來的總結便是浩如煙海的知識。幾乎任何創造發明是在舊的知識基礎上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必須尊重知識。但是,歷史的航船如果躺在舊的知識海洋里,不啟動創造這部駛向未來的發動機,靜靜地停泊在舊的知識的碼頭上,社會將不會向前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必須更尊重創造。
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更多的是在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創造力的競爭。我們要巋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尊重知識不行,不尊重創造更不行。一個民族要取得進步,必須依賴知識,更要依賴創造。
我們的民族曾經是一個尊重知識、尊重創造的民族,所以我們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人民發明了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為人類的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我們的祖先也曾一度輕視知識、輕視創造,對外國的科技發明嗤之以鼻、不屑一顧,把人家的創造譏為雕蟲小技。這種故步自封、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思進取的思想極大地阻礙了當時知識的傳播,極大地阻礙了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阻礙了當時人們創造性的發揮,成為我國清朝後期積貧積弱的原因之一,成為我國長期落後他國的原因之一,成為我國近代落後挨打的原因之一。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敦促我們要尊重知識,更加尊重創造。
人類之所以綿延不絕緣於有知識的大海,還有不可計數創造性源泉匯成大河大江流入大海。所以,我們要大聲疾呼:要尊重知識,更要尊重創造。
尊重普通人才,更尊重特殊人才
要在13億人口的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十分宏偉的任務。實現這一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離不開數以億計的產業大軍,離不開數以千萬計的科技人員隊伍,離不開成千上萬高素質的科學家隊伍,離不開成千上萬善於管理的科企業家隊伍,離不開成千上萬使文明綿延不斷且持續發展的教師隊伍,離不開成千上萬使文藝事業蓬勃發展的文藝工作者隊伍,離不開成千上萬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總而言之,我們為之奮鬥的目標離不開人才。尊重人才就是尊重我們的民族,就是尊重我們的國家,就是尊重我們的人民。
我們要尊重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企業家,因為他們都為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他們是我們社會不可缺少的普通人才。沒有這些人才,社會這部大機器無論如何也運轉不起來。但是,我們應該更加尊重加速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社會活動家、大科學家、大企業家、大文豪……因為社會活動家推動著社會的變革,極大地解放生產力;大科學家解決科學的重大難題,使科學突飛猛進地發展;大企業家使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員工的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大文豪有時候起的作用是經濟學家、甚至社會學家所不能起的作用。歸根結底,他們的創造性勞動為提高生產力作出更大的貢獻,為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更大的貢獻,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出更大的貢獻。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打個比方吧,例如一個種田能手,他利用現代化的手段,種500畝水稻,每畝平均收800公斤,平均每畝比普通農民多收200公斤,而普通農民只能種10畝,這個種田能手每年就比一個普通農民多收394000公斤,10年便比一個普通農民多收3940000公斤水稻。這個種田能手不能不稱為人才。但是這樣的普通人才比起特殊人才袁隆平來說,貢獻自然小得多。袁隆平十年為國家增產800億斤(400億公斤)糧食。袁隆平的創造性勞動減少了多少農民的艱辛勞動。所以說,像袁隆平這樣的特殊人才理應倍受尊重。
除了要尊重自然科學家,還要尊重社會科學家、社會活動家,他們的貢獻不容忽視。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就是一個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以拯救民族、民權、民生為己任,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終於推翻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倘若不是像他這樣一些特殊人物的誕生,我們今天有可能仍是天子的子民,能談什麼人才,談什麼尊重。

關係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關係。
馬克思主義“勞動創造一切”的觀點的延伸與發展。鄧小平倡導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思想的豐富和發展。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報告第一次系統提出。尊重勞動是基礎和根本。勞動是人類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會實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前提。勞動創造了世界,甚至創造了人類本身。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與尊重勞動具有內在的、本質上的一致性,是尊重勞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現代社會勞動的必然要求。勞動貴在創造,沒有創造,勞動只能是簡單的重複。創造也離不開勞動,沒有勞動,創造就只能是紙上談兵。尊重勞動和尊重創造,離不開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萬學金路公務員李祖華說,《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這對引領社會風尚的主流價值導向,進一步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