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吳來朝的結果 展開

吳來朝

歷史人物

吳來朝 字義庵,世稱封君。萊蕪西港村人。約生於明正德末年。可惜其文集已散失不傳,僅留下《吳氏族譜》《重修萊蕪縣誌序》《忠賢祠記》《義庵公族田》等零散文章、碑記。

人物生平


個人經歷

公元1575年(萬曆三年)以歲貢任山西榮河縣知縣。榮河為山西西南部的邊遠小縣,瀕臨黃河,偏僻落後,田園荒蕪,多數土地為茅草荊棘覆蓋。他到任后即號召百姓墾荒種田,並採用以工代賑、官府出錢收購茅草的辦法,激發了百姓開荒的熱情。在茅草荊棘挖盡后他又手把手教百姓耕種,使一縣化為良田。為此,朝廷曾給他兩次擢升,他都堅辭不受。與榮河民眾一起,興辦學校,修橋鋪路,興利除弊,使榮河縣人民安居樂業。20年後,吳來朝告老還鄉,臨行前,縣民雲集話別,竟三日不能成行。還以萬民傘與匾額相贈,在萊城建“吳公生祠”,並用榮河土為其塑像,在祠內牆壁上彩繪壁畫記述其政績:過秤收茅、揚鞭耕地、執尺間苗、汲水澆田、養蠶繅絲、紡線織布、巡視農桑、拜賢訪老、講經課士、攀轅送行,祠堂門上高懸題有“榮河遺愛”的匾額。回歸故里后,吳來朝將先人遺產400畝作為義田贍養貧窮族人,自己卻過著儉樸的生活。他博覽群書,精通經史,善於寫作,據縣誌記載:“萊邑為古文者,始於吳來朝”。

人物評價


吳來朝出身耕讀世家,曾祖父吳江為天順舉人,會試副榜,任鹽山教諭,人稱吳夫子。告老后把家產分給貧窮的族人,晚年在城東廂設立義塾,教授生徒。祖父吳夢弼為廩生。父親吳繼善三歲喪父,歷經磨難卻讀書不輟,學識淵博,人稱東岩居士。吳來朝生性敦厚樸實,且天資聰穎,勤奮耕讀,為官勤政清廉,教育有方。長子鴻漸,萬曆五年以選貢任直隸盧州通判。次子鴻洙、三子鴻功、孫子吳暐皆中進士。鄉里有“一門三進士,父子五登科”的美譽。由於其子孫顯貴,誥封中憲大夫、浙江按察司副使、憲副等。因屢受封典,鄉人稱頌為“吳封君”,萬曆末年去世后葬於陳盤龍吳家林。

史籍記載


毛澤東稱吳來朝為古代勞動模範
一九六六年前,山東舊城萊蕪東門外六十米處的東關街西首,坐落著一座古色古香的吳氏家廟,廟門上方懸掛著兩塊蘭底金字大匾,一塊書有“榮河遺愛”,另一塊書著“吳氏家廟”。祠堂的正廳內供奉著一代先賢吳來朝的塑像。塑像為泥塑坐姿,高約兩米,右手托握著大印,表情平易近人慈祥可敬,塑工精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廳內繪有壁畫,運用了獨特的民間彩繪技法,以生動傳神的精湛藝術畫面,歌頌了知縣吳來朝及其夫人段氏在山西榮河縣推廣耕種技術、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愛民圖,其主題體現了教民間苗、收購茅草和植桑紡織等內容。
祠堂成了萊蕪吳氏議事和供祭的重要場所,也是吳氏駐萊蕪城的辦事處。春節,吳氏子孫在這裡擺供、熬五更、祭拜,供桌透花木版牌位上豎寫一行金色大字——“大明吳公諱七世祖來朝字義庵原任榮河縣知縣累贈中憲大夫封君府之神位”。每逢正月十五晚上,大門兩側,一對大紅宮燈籠高高掛,門旁廂石上紅燭林立,燭光燈光把門匾金字輝映得閃閃發光。成群結隊的政要名流和吳氏家人親友,熙熙攘攘,絡繹不絕,前來拜望和瞻仰。悠悠家祠,歷經三百七十年風霜雪雨,令人敬仰;輝煌政績,世遠年湮,千秋萬代,令人頌揚。
吳來朝改變榮河縣貧困面貌,改善田間管理的另一項重大舉措是教農民“間苗”。吳來朝在察看民情時發現,農民春播出苗后,對稠密的穀子高粱苗子從不間隔梳理,苗子斷壟也不知道補栽,任其自然生長。莊稼不施肥,地里的雜草也不知道鏟鋤。秋天的谷穗長得似花生米那麼大。產量十分低下。吳來朝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下令教農民疏苗,苗稠苗稀務求合理,提倡穀苗要“七寸八寸遠、四棵五棵留”。即苗子的株距要達到七寸或八寸,每墩苗的株數在四棵或五棵之間,其餘全部鋤掉,同時在所留的苗子周圍鬆土鋤草。縣衙號召間苗,農民不認識,甚至有抵觸情緒,閑言碎語接踵而至,說什麼“縣裡來了個糊塗大老爺,苗子稠了打得糧食還不多,如今幾乎把苗子挖光了,還靠什麼吃飯。”在長時間反覆引導的情況下,竟然沒人接受間苗改革,吳來朝只好每村劃定一塊實驗示範田,他頭頂烈日,揮汗如雨,親自在苗田裡示範指導。為了讓農民掌握株距,便給他們製作七八寸長的木棒作為尺棒,一手拿尺棒,一手握小鋤,手把手地教。這村教會了再教那村,不厭其煩,反覆操作。縣城周圍的村莊幾乎都留下了他辛勞的腳印。
凡是間苗的地塊,苗肥苗壯,油綠旺盛。加之合理施肥,風調雨順。谷穗又粗又長,顆粒飽滿,穗頭沉甸甸的,十分喜人。秋收時節到了,穀子收打后,農民皆大歡喜,產量一穗頂十穗,一年頂十年。間苗的人家糧滿囤,谷滿倉。間了苗子的人家打穀場的時候,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參觀的人群,“間苗多打糧”的驚人消息,迅速家喻戶曉。次年不用宣傳發動,農民都自發地學習間苗施肥了。全縣在正常年景,實現了糧食年年大豐收,人民開始安居樂業。
吳來朝應允“久任榮河”不再進京就任,但必須進京復旨,遞交奏章,奏明聖上。萬曆皇帝閱完奏章后,方知吳來朝不能前來京城奉君,輔佐朝政,願與榮河同甘共苦,長期造福於榮河人民。皇帝不禁為吳來朝卓著的德政所感動,贊道:“來朝乃真君子也!”隨即封其為中憲大夫。念其功德無量,便加封為“封君”之位。同時贈與晉級朝服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