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會議

莫斯科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初期,美、英、蘇三國為了共同抗擊法西斯和解決迫切的國際問題,在莫斯科舉行的幾次國際會議。

第一次會議


(1941年9月29日~10月1日)出席會議的有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美國總統特使W.A.哈里曼,英國軍需大臣W.M.A.比弗布魯克會議任務是商討如何有效地援助蘇聯作戰。當時德蘇戰爭已進行3月余,德軍進逼莫斯科,蘇軍亟需盟軍協同作戰和加強支援。美、英當局也認識到最終打敗納粹德國要靠蘇聯陸軍。會議也未能解決盟國協同作戰的重大戰略問題,特別是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但對推動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促進蘇、美、英3國戰時合作起了積極作用。

第二次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出席會議的有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和英國外交大臣R.A.艾登。在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發生根本的轉折,反法西斯盟國取得了戰略進攻的主動權;美、英改變了過去按兵不動的消極戰略,採取了局部性的軍事進攻,但仍拖延開闢歐洲的第二戰場。蘇聯與美、英的關係處於冷淡狀態。為協調彼此的戰略與政策、改善盟國之間的關係,解決迫切的國際問題,3國政府決定先行召開外長會議,為正在醞釀中的3國政府首腦會議作準備。3國分別提出議程:蘇聯關心1944年春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美國重視四國宣言和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英國希望建立盟國磋商與戰爭有關的歐洲機構。在多達12次的會談中爭論激烈,但為維持戰略關係,3方均有所妥協。首先討論縮短戰爭時間,即開闢第二戰場問題。蘇聯要求會議把落實第二戰場的開闢放到首位,明確規定開闢的具體日期。英國代表採取迴避態度。英、美提出在西歐登陸的3項條件:氣候有利;德國空軍大量縮減;德國在法國的預備隊不超過12個師。最後在公報上寫明:3國認為“加速戰爭的結束是首要的目的”,但對開闢第二戰場的日期並未承擔明確義務,只是把1944年春英、美進攻法國北部的決定依然有效一事列入記錄。會上對其他迫切政治問題達成一些協議:①通過《關於普遍安全宣言》,宣稱將合作把戰爭進行到底,爭取早日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用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所有國家無論大小,均可加入這個國際組織。鑒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大貢獻,中國作為反法西斯聯盟的四強之一的地位理應受到尊重,在赫爾建議下,3國外長同意由中國國民黨政府駐蘇大使傅秉常受權簽字,成為四國宣言。②通過《關於義大利的宣言》,宣布必須徹底消除法西斯主義及其後果,義大利人民應按民主原則建立政府和其他機構;成立義大利諮詢委員會以研究處理有關義大利問題。③3國協議,應迫使德國交出1938年以來佔領的全部領土,東普魯士應同德國分離;成立歐洲諮詢委員會以研究處理有關德國問題。④3國代表32個聯合國家由3國首腦簽署發表《關於德國暴行宣言》,聲稱凡曾在被佔領國施行暴行者,應在犯罪地點由人民審判,主要戰犯將根據盟國共同的決定懲辦。⑤通過《關於奧地利的宣言》,聲稱應重建一個自由獨立的奧地利,1938年3月15日德、奧合併無效。⑥3國協議,收到敵國有關和平試探或媾和建議,應互通情報和協商解決。⑦就3國首腦會晤地點交換意見,解決了北海運輸復航問題。此外,蘇聯共產黨中央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大元帥斯大林還委託美國國務卿赫爾秘密轉告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盟國打敗德國以後,蘇聯將參加對日作戰。”會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盟國之間關係,解決了一些涉及戰爭進程及戰後格局的重大問題,體現了反對法西斯和實現民主的重要原則,並為3國首腦會議鋪平了道路。

第三次會議


(1945年12月16~26日)出席會議的有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美國國務卿J.F.貝爾納斯、英國外交大臣E.貝文。會議討論了戰後歐洲和遠東的一些重大問題。會議決定:①立即恢復草擬對意、羅、保、匈芬和約,只有停戰協定簽字國才有資格參與和約條款的初步審議,和平會議召開日期不應遲於1946年5月1日。②為管制日本,成立設在華盛頓的遠東委員會和設在東京的盟國對日管制委員會。③美、英兩國表示將承認改組后的羅馬尼亞政府和保加利亞政府④3國外長一致同意,應在中國實現統一與民主,中國國民黨政府各部門應有民主人士廣泛參加,中國內戰必須停止,蘇、美等外國軍隊應迅速撤離中國,3國應遵守不干涉中國內政的政策。⑤爭取早日成立朝鮮臨時政府,設立蘇美聯合委員會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⑥贊成向聯合國提議設立原子能管制委員會會議在討論伊朗問題時,未取得一致意見。會議表明,3國雖再度妥協,但無法消除彼此之間的矛盾與利益衝突。此後,隨著矛盾的激化,美、英與蘇聯之間戰時的合作關係便為相互抗衡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