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勛

沈志勛

沈志勛,美國國籍,1962年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學物理科學Paul Pigott講席教授,斯坦福大學SLAC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1979年沈志勛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1985年獲得羅格斯大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斯坦福大學任教;2000年獲得卡梅琳-昂尼斯獎;2011年獲得奧利弗·伯克萊獎;2013年獲得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稱號;2015年4月29日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7年11月28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沈志勛的主要研究內容為凝聚態物理、複雜材料包括超導材料、磁性材料與其他絕緣材料。

人物經歷


沈志勛
沈志勛
1974年,沈志勛從瓦市小學畢業,考入溫州市第二中學
1979年,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之前參加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考試。1983年,從復旦大學畢業后,赴美留學。
1985年,在羅格斯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之後進入斯坦福大學應用物理學攻讀博士學位。
1989年,博士畢業之後在斯坦福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1989年-1991年)、副教授(1991年-1996年)、正教授(1996年-2000年) 。
2000年,獲得世界超導實驗物理界的卡默林·昂納斯獎(Kamerlingh Onnes Prize)。
沈志勛
沈志勛
2005年,擔任斯坦福大學Geballe先進材料實驗室主任(至2008年)。2006年,擔任斯坦福大學材料和能源科學研究所(SIMES)的創始主任。
2009年,獲得美國能源部代表美國總統頒發的歐內斯特·奧蘭多·勞倫斯獎。
2010年,擔任SLAC國家實驗室(斯坦福同步輻射光源,SSRL)的首席科學家。
2011年,與彼得·約翰遜一起獲得美國物理學會凝聚態領域最高獎Oliver E Buckley獎。
2015年4月29日,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7年4月,入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11月28日,入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沈志勛發展並開拓了電子的能量、動量、自旋、時間和空間的高精密測量及其在凝聚物理學及其相關的交叉學科的應用。為某些學科的興起發揮了關鍵性的、有的是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他對現代角分辨光電能譜的發展和對銅基超導體和其他量子材料的認知做出了開拓的貢獻,改變了強關聯材料的研究格局。他還在現代光源和自由電子激光以及量子材料原位生長領域均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截止到2017年11月,沈志勛已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自然》、《科學》、《物理評論快報》等發表百餘篇論文。其中26篇論文被國際權威學術組織ISI的數據統計定為被引用最多和最有影響的論文。論文被SCI總引用超過3萬次,其中單篇被引用>100次超過90篇;H因子超過90,先後在重要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300多次。

人才培養

1989年沈志勛進入斯坦福大學任教,培養了多名博士,並指導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同時沈志勛長期關心中國的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促進中美學術交流,他培養的研究人員有: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興江、復旦大學應用表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封東來,其中一些學生的具體信息如下:
時間姓名類型
2010-Yu HeGraduate Students
2013Scott JohnstonGraduate Students
2014-Sudi ChenGraduate Students
2014Slavko RebecGraduate Students
2015-Alexandre GauthierGraduate Students
2015-Tao JiaGraduate Students
2015Haiyu LuGraduate Students
2015-Hongyu (Richard) XiongGraduate Students
2016-Kejun (Ben) XuGraduate Students
2017Jay QuGraduate Students

榮譽表彰

時間獎項
1993年斯隆基金會研究員獎
1994年美國能源部基礎能源科學傑出成就獎 
2000年卡梅琳-昂尼斯獎
2009年歐內斯特·奧蘭多·勞倫斯獎
2011年美國物理學會凝聚態物理最高獎:奧利弗·伯克萊獎
2017年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社會任職


2013年9月12日,沈志勛在上海應物所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
2014年12月,受聘為南京大學名譽教授。

人物評價


沈志勛在凝聚態物理和複雜材料研究中做出了開創性工作,尤其在超導和氧化物研究,以及同步輻射和光電子能譜發展與應用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是學術界公認的凝聚態物理領域國際一流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