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甸鎮

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下轄鎮

黃甸鎮,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下轄鎮,是四川省科學技術綜合開發試點示範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和四川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被評為綿陽市文明城鎮、綿陽市村民自治模範鄉鎮和鹽亭縣文明衛生城鎮。

截至2020年11月1日,黃甸鎮常住人口為21619人。

歷史沿革


建制沿革
黃甸鎮
黃甸鎮
清末民初,轄境內設有黃甸場、三元場、定光場、利和場等場鎮。
1940年,設黃天壩區,建黃甸鄉、三元鄉、定光鄉。
1950年,設黃甸區;
1951年,建利和鄉;
1955年,撤銷黃甸區,轄區併入城關、富驛、八角區;
1960年,恢復黃甸區,轄黃甸、定光、麻秧、利和、三元五個公社,1961年增設凈銘鄉,屬之。
1992年,拆區並鄉建鎮,由原黃甸、定光、利和、凈銘四鄉撤併組成黃甸鎮。
2019年12月,撤銷三元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黃甸鎮管轄,黃甸鎮人民政府駐聖東路56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甸鎮
黃甸鎮
黃甸鎮屬淺丘區,地理坐標東經105度25分,北緯31度12分,海拔高度438米,位於湍江河下游。北高南低為中高丘,沿湍江為中寬谷地貌,山脈呈南北走向。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大陸季風氣候較顯著。

自然資源


黃甸鎮
黃甸鎮
土壤肥沃,地下水豐富,主要礦藏為石油、天然氣、井鹽等,有“油氣聚寶盆”之譽。

行政區劃


黃甸鎮轄4個辦事處,32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296個社。
下轄村
湍江村古樓村棗林村三學村百花村
高鷂村南山村素珠村安治村長樂村
駟馬村板橋村盛水村龍台村金魚村
群益村、汪溝村永寧村橋壩村文林村
永壽村義和村大同村榮陽村楊廟村
雙泉村柏林村保安村會仙村金鴨村
龍牌村宏園村蒲家嘴社區

人口民族


2021年6月29日,鹽亭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黃甸鎮常住人口為21619人。

政治


黃甸鎮黨政班子共10人,機關現有幹部總數36人,其中男30人,女6人;公務員26人,工勤人員3人,事業幹部7人。大學生村官10人。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團結奮鬥(圍繞一個主題:奮力推進黃甸追趕跨越大發展;抓住兩條主線: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經濟建設;落實三項舉措:項目驅動、試點示範、目標考核;做好四篇文章:強基礎、興產業、惠民生、保穩定;實現五大目標:努力把黃甸鎮建成農業強鎮、工商重鎮、宜居城鎮、暢通鄉鎮、和諧大鎮),取得了較好成績。鎮黨委政府工作連續6年榮獲縣委、縣府目標考核一等獎,多項工作任務完成情況位居全縣第一或名列前茅。

經濟


黃甸鎮地處鹽亭腹心,距縣城18公里,幅員面積102.97平方公里,1992年由原黃甸、定光、利和、凈銘四個鄉撤併組成,耕地總面積32531畝,幅員面積和農業人口均列全縣鄉鎮第二。
黃甸鎮
黃甸鎮
黃甸鎮結合該鎮實際,圍繞“解放思想,真抓實幹,加快推進生態經濟強縣建設”,落實“四個抓”:一是抓新農村建設。乘勢而上,加快推進土地整理,力爭將定光片區土地整理項目打造成全縣特色項目工程和亮點地區;堅持把村社道路、水利建設、三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頭戲,進一步完善通鎮通村公路網建設;立足糧油高示範區范創建。二是抓重點工作建設。促成成德南公司和高速路施工單位儘快履行協議,恢復借用道路,做好綿西高速黃甸段10多公里征地拆遷安置補償工作,協調解決好矛盾糾紛,建好黃甸發展快車道。三是抓小城鎮建設。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全面完成政府門面犀牛廣場建設;完成6條新街道的美化、硬化、亮化、綠化和管網改造,實現場鎮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四是抓基層組織建設。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基層組織建設、黨員隊伍建設和幹部作風建設。並且明確了工作目標,為實現“農業強鎮、工商重鎮、宜居城鎮、暢通鄉鎮、和諧大鎮”五大目標增添了動力。
200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5159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488萬元;林業收入34萬元;牧業收入1458萬元;漁業收入15萬元;工業收入72萬元;建築業收入174萬元;運輸業收入93萬元;商飲業收入212萬元;服務業收入227萬元;其他收入386萬元。財政收入實現372萬元。
圍繞“蠶桑、畜禽、棉花、個體私營經濟”四大支柱,突出肉兔、大棗兩大特色,立足抗災,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大力發展畜牧業和小家禽。1000畝大棗掛果投產,林果收入5.1萬元。建立汪溝科技示範園區,改善大棗品種300畝。
小城鎮建設進一步發展。改造了犀山街過境公路,招商引資新建街房21間。整治街面3萬平方米,拓展街面5萬平方米,新增城鎮面積0.5平方公里,美化、綠化街道2008米,徹底整改了城鎮通訊線路、高低壓線路和有線電視線路。新建35千伏變電站,新建2.5公里輸氣管線,拓展農村天然氣用戶91改造成城鎮城鎮自來水站。小城鎮建設總投資3500餘萬元。廣電實現共纜傳輸,村通、社通率達100%。城鎮發展私營企業5戶,個體工商戶86戶,城鎮新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450人。城鎮功能日益完善,市場繁榮,城鎮興旺。2001年創建縣級文明衛生城鎮。
2011年綿陽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中辦發[2004]17號)和綿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綿陽市村民自治模範單位命名實施意見的通知》(綿府辦發[2003]49號)精神,積極開展村民自治模範鄉鎮創建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2年,綿陽市政府授予“村民自治模範鄉鎮”稱號。
黃甸鎮把紮實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產增收的“重頭戲”,以此推動全鎮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三舉措”推進農業產業化。
一是鞏固和提升定光片區生豬養殖示範帶,建設年出欄千頭生豬規模養殖場,切實把生豬養殖打造成畜牧業的支柱產業。
二是在素珠、安治等村集中成片打造500畝優質油菜高產示範片,集中實施600畝“優質糧油高產示範創建”,以此帶動全鎮高產、高質、高效農業的大發展。
三是投入專項資金120萬元,實施三學村虎洞溝土地整治項目;引進業主投資,啟動集生豬規模養殖、林下養雞、水產養殖和生態觀光為一體的立體生態農業園建設項目;投資2000萬元,啟動實施定光片區5個村連片土地整理項目,為農業產業化大發展鋪平道路。力爭全年糧食總產達到12400噸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達1000元以上。
全鎮以生態農業、商貿流通、倉儲運輸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導產業,鎮域經濟發展初具規模。是四川省首批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示範鎮,全省生態建設鄉鎮,全國防災減災示範單位,全省養老服務社會化示範單位,省級安全社區。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0813元。
社會發展以生態農業、商貿流通、倉儲運輸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導產業,是四川省首批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示範鎮,全省生態建設鄉鎮。2012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3.8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0.78萬元。未來五年發展規劃是: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總目標,努力建設農業強鎮、工商重鎮、宜居城鎮、暢通鄉鎮、和諧大鎮,實現團結興鎮。

社會


文化廣場

黃甸鎮高標準開建全縣第一鄉鎮文化廣場
黃甸鎮啟動群眾文化和應急避險廣場建設項目工程,建成后的廣場將成為全縣第一、全市一流的鄉鎮市政廣場。該項目總投入365萬元,其中向上爭取資金150萬元,政府多渠道籌集資金80萬元,向黃甸籍在外成功人士募集135萬元,預計12月底竣工。該廣場可容納1000人休閑娛樂,3000人應急避險。
為了適應成德南高速開通和綿西高速即將開建並在黃甸場口設出口的新形勢,搶抓新一輪發展機遇,該鎮決定優先打造“宜居城鎮”,建設“萬人小城鎮”,採取向上爭取資金、政府自籌資金、號召黃甸籍社會成功人士自發助建等方式籌集資金。已落實到位立項資金150萬元、鎮政府多渠道籌集資金80萬元、本籍在外成功人士捐助30萬元。此舉受到縣委、縣府相關領導的讚賞和大力支持,後續工作正緊鑼密鼓進行。
該廣場自開建以來,群眾熱情高漲,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自願為廣場建設出資、出力,為把該鎮建設成“宜居城鎮”,早日完成黃甸鎮“五個鎮”建設目標添磚加瓦。

文化


黃甸鎮人文地理與雲溪、富驛、大興、林山、永泰、三元、麻秧、黃溪、玉龍、五龍等10個鄉鎮和工業園區接壤,全境呈淺丘地貌特徵,土壤肥沃。主要河流湍江全長26公里;主要交通幹線義鹽路境內長23公里,成德南(成巴)高速公路境內長度11.3公里;綿西高速公路境內長10餘公里。著名文化旅遊景點道教發祥地真常觀、佛教勝地常樂寺、記錄黃帝嫘祖故事的黃閣府和功梓山、文化名人之鄉劍清故里、大樓街等。

地名來歷

黃甸鎮:地處鹽亭腹心,稱謂由來古時,本地多崇山峻岭,因湍江千百年流淌沖刷,於現場鎮周邊形成開闊地帶,每到收穫季節,平坦的大甸上一片金黃,故名曰“黃甸”。歷史上為歷屆建制區、鄉、鎮行政機關所在地和經濟文化中心。相傳清乾隆年間本地財主黃天化在此設客店,客似雲來,久而成規模,遂將原場鎮由趕場埡(罐耳埡)遷至此處,以人名冠之,諧音為“黃天壩”,又曰“黃店”,后改為黃甸。黃甸鎮廟嶺崗愛晚亭
定光:明代建有定光寺,清代興場名定光場,民國29年建鄉而得名。
利和:民國10年左右興場,1951年始建鄉,利取“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義命名。
凈銘:清乾隆時建有凈坪寺,寺內鐘上有銘文,1961年建鄉時取其意命名。
三元:原名三元場,乃清代鄉紳范裕文應鄉民之願,將原趕場的會仙坪、保安場集市遷於蓮花嶺下蒲家嘴興建之場。因處於學堂山、莊子山、元包山“品”字形山間,渾元壯麗,地勢開闊平坦,故取名“三元場”,寓意地靈人傑,人才輩出,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
犀牛傳說
犀牛簡介犀牛是陸生生物中最強壯和體形最大的動物之一,現主要分佈於非洲和東南亞,是最大的奇蹄目動物,也是僅次於大象體型的陸地動物。其皮厚粗糙,毛被稀少,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獨角或雙角,體壯力大,喜獨居,是原始力量的象徵。因為犀牛角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極高,它們受到人類的大肆捕殺,存量非常稀少,屬一類國際保護動物。
犀牛望月語出《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傳說犀牛原來是天上的一位神將,受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傳達起居規範,要求人們“一日一餐三打扮”,意思是注重禮儀,少食甘味。而犀牛到花花世界后被擾亂了心神,將玉皇大帝的旨意傳達成“一日三餐一打扮”,把天帝的意思全弄反了。天帝大怒,將其罰下天界勞作。由於它思念天宮生活,一到晚上就抬頭望月,這就是“犀牛望月”的緣起。
心有靈犀傳說犀角之中有白紋如線,直通兩頭,感應靈敏,有種種靈異作用,如鎮妖、解毒、分水,等等,故稱“靈犀”。后因以比喻兩情相悅、心意相通。唐代李商隱《無題》詩中“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形象描繪了靈犀的作用,成為千古絕唱。

交通


湍江流經黃甸場鎮2個社區和7個村,全長25公里。縣道義鹽路途經場鎮和素珠等6個村,長23公里;成德南高速公路途經黃甸7個村,長度11.3公里;規劃建設中的綿西高速公路途經黃甸5個村,長10餘公里,並在距場鎮1公里處建“石樑灣黃甸互通”,由該互通前行3公里即與成德南高速公路交匯互通。

旅遊


旅遊景點

真常觀
真常觀位於鹽亭縣黃甸鎮義和村寶珠山上,坐西向東,始建於元代,后歷代均有現存的建築存建築建於清代。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971平方米。為雙重四合院布局。沿軸線由前山門、戲樓、正殿和廂房組成。後殿、側殿組成第二個天井。前殿面闊三間20米,進深三間11米,歇山頂抬梁式梁架。正殿台基由條石砌成,高3.3米,垂帶式踏道11級,檐下存四鋪作斗拱六朵,正殿面闊五間寬23.7米,進深10米,高8米,抬梁式梁架。左右廂房各面闊四間12米,進深5米。是當地信教群眾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據史料記載,真常道觀始建於東漢時期,最先命名為“開天闢地真常道觀”,後由於時代變遷和戰亂紛飛被毀壞,隋初重建,隋唐兵亂又火燒,夷為平地。唐太宗時再次修建,安祿山反唐時燒前殿。宋朝時擴建,后遭李自成、燒毀獻忠部燒毀後殿。清嘉慶時再次重建。真常道觀經歷代續建,到元朝年間,已形成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有宮殿式四重大殿、雙層式木頭雕花房子等房屋共165間,其房屋結構和雕刻技術有巧奪天工之勢,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設計和精湛高超建築水平。
黃甸鎮
黃甸鎮
籠子寨
川北名山“籠子寨”此寨位於場鎮東南,是明代鄉紳百姓為防禦兵匪所建,寨頂長約200米,寬100米,寨周圍鑿成懸崖峭壁,峭壁高20多米,只有寨東石門一道,曲徑可上,寨頂邊緣築有炮台掩體,挖有一人多深的戰壕,寨下兩端挖有10多米寬的大部分。雖大部分分殘破不堪,但當年的風貌依舊。遠觀此寨竟然是一頂清代官帽,又名官帽山,文人雅士遊覽於此。
籠子寨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有楊太虛先生等名道巨儒隱居於此,他通醫道,長經史,善詩詞,創草書龍蛇體,當年奔走募捐辦學,著書立說,有《黃老三篇》、《韜晦錄》,醫書《一壺天》、《丹淵集》、宗教書籍《三教統宗》,川中子弟雲集此山。後來其女兒楊淑輝滿腹經綸,博學多才,守護常住此寨中,2003年逝世,其孫女繼續守護常住至今,寨中有楊太虛懸棺墓,清代瓦房木屋兩座,參天古柏幾十株。 
黃甸鎮
黃甸鎮
會仙觀
位於鄉場鎮東南,與籠子寨相對,同屬安柏山脈,是通往籠子寨的必經之地。會仙觀由於隋由古有七座正殿組成六個廟院,相連成片,其中字畫藏書等有價值的文物豐富。相傳一千多年前,此地有個叫安柏的窮書生,博學多才,精通醫術,在山上治病採藥,後來在此見到八仙聚餐喝酒,八仙邀請他喝酒,他以為是偷來的,不肯享用美味佳肴,后八仙讚揚他窮不忘本,正直無邪,點化他,又請他吃菜飲酒,之後白髮變青,皺紋消失。后鄉感謝得知,感謝感八仙和安柏恩德,集資於會仙處建立廟宇,取名會仙觀。解放初有名道譚一元,現有在青城山修道二十多年鶴髮童顏的江昌潤道士練功傳教,道士數名,四進院落,四個正殿,茶室、廂房、食堂數間,靈氣不衰;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十里八鄉的人們都要來趕廟會,逢年過節香火繁盛。
黃甸鎮
黃甸鎮